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工业气体: 瞄准市场增长点 应对行业洗牌
2018年19期 发行日期:2018-09-29
作者:■ 杭氧股份有限公司 李蔚

    工业气体主要是指氧、氮、氩、氖、氦、二氧化碳、乙炔及其他特种气体等,广泛应用于冶金、石油、化工、机械、电子、航空航天、食品、建材、医疗等诸多领域,人们将之比喻为工业的“血液”。一般而言,工业气体可分为两类:大宗气体和特种气体。大宗气体主要包括氧、氮、氩、乙炔、二氧化碳等,特种气体主要包括电子气、高纯气和标准气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气体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现场制气是我国工业气体市场的主要制取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一对一现场供气。工业气体投资商与用气客户签订合同期为15—20年的工业气体供应合同,投资商在客户用气区域范围内新建空分设备或者收购客户原有空分设备,为其供应所需工业气体。
    第二种模式是零售模式。工业气体投资商在销售地投资新建液体空分设备,在当地及周边销售液体产品。
    第三种模式是委托管理。这种模式由杭氧股份有限公司提出并付诸实践。空分设备由用气客户投资建设,在建设期间气体投资商提供技术支持,建成后气体投资商为客户管理空分设备并收取服务费用。

我国工业气体市场:
     起步晚 发展快

   
    2010年后,世界工业气体市场迅猛发展,据统计,世界工业气体市场规模从2010年的610亿美元跃增至2017年的1100亿美元以上,将近翻了一番。2017年,全球气体业务销售收入超过700亿美元。世界工业气体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起步早,工业气体历经百年发展历程,市场开发非常成熟,气体产业外包率达到了80%以上。世界工业气体行业的龙头企业是液化空气集团、林德集团、空气化工和普莱克斯,这四家气体公司基本垄断了国际气体市场。得益于欧美气体产业高外包率,这四家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全球总额的90%左右。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气体市场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市场已初具规模。经过30多年的急速发展,目前我国形成一个较为庞大的工业气体市场,市场规模从2005年的245亿元增加到1100亿元以上。在我国工业气体发展的早期阶段,国内大部分用气企业都自建空分装置并自行管理。这种方式有利于企业直接管控,根据生产情况调节空分生产负荷;但其弊端也很明显,空分精细化管理较难到位,存在较大的放散率,设备投资成本相对较高,一旦发生事故,调集液体保障安全生产比较困难,且维修时间相对较长。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随着社会化分工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国际气体巨头进入了中国市场,凭借高水平的业务能力,淘到了中国工业气体市场的第一桶金。步入21世纪,国内气体公司开始抢占市场份额,截至目前,这些公司已经占据了国内较大的市场份额。
    目前,国内的气体公司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由原空分设备制造商转型而来,例如杭氧股份,这类企业和上述四家国际工业气体巨头一样,有扎实的设备设计、制造经验和专业的空分设备制造基地,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制造所需的空分设备,有着从事工业气体服务的先天优势;第二类企业由资本公司控制,比如盈德集团,这类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可以快速扩张;第三类是由大型钢厂的气体车间转变而来,比如宝钢气体和武钢气体,这类企业拥有很强的冶金型空分现场管理经验;第四类是主要经营二氧化碳和特种气体的企业,比如凯美特气和金宏气体等,这类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但在其专业领域有着较强的优势。

国内工业气体市场存在的问题
   
    国内气体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培育,已渐渐形成了良好的市场氛围,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气体市场的外包率不高。
    目前,国内气体市场的外包率达50%左右,远远低于欧美市场。许多企业仍保持气体供应商会分走利润的陈旧观念,或者固守老式的大而全的生产概念,事事都想亲力亲为,以对全流程拥有绝对的掌控力。事实上,气体业务外包后,气体公司在获得收益的同时,也分担了企业的部分生产经营风险。此外,气体公司在精细化管理、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置方面,比单个用气企业更有优势。
    二是国内部分用气企业的契约精神不够。
    用气企业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经常出现种种问题,例如,少数企业拖欠气费,甚至以种种理由拖欠数年费用。还有的企业投产日期严重滞后,却不按合同规定向气体公司支付相应的赔偿。
    三是部分企业选择项目不谨慎。
    国内部分企业好大喜功、跟风上项目、盲目上项目,致使很多项目存在巨大的风险,中途夭折,导致为其服务的气体公司投入的设备闲置,带来数千万乃至数亿的经济损失。
    四是气体公司收入不稳定。
    绝大多数气体公司部分收入和利润来自液体零售。然而液体零售市场起起伏伏,液体价格高的时候每吨达数千元乃至上万元,价格低的时候每吨仅有几百元。这必然会对公司的业务情况造成影响。

工业气体市场
      未来大有可为

    
    国内工业气体市场已走过了三十多年的风雨历程,气体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颇具规模。我国2017年保持了6.9%的经济增长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国内工业气体市场也会和我国经济一起同步增长。随着精细化分工以及分散风险的理念渐渐推广和深入,国内的气体外包比率还会继续上升,至少有几百亿元的市场等待各家气体公司去开拓。展望未来,国内的气体市场大有可为。  
    首先,国内的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化工企业迫于环保压力纷纷改造气化装置,将原有的固定床式气化炉替换为新型煤气化式气化炉。与固定床式气化炉不同,新型煤气化式气化炉需要空分设备为其提供氧气和氮气,这将是今后气体市场的一个主要增长点。
    其次,稀有气体和特种气体是今后气体市场重要的发展方向。国家对电子行业和信息行业的投入将极大地提升高纯气体和超纯气体的需求。氢气作为清洁能源在不久的将来也一定会突破技术瓶颈得到大规模的应用,彼时,氢气的需求量将会成倍增加,以代替现有能源,这将会是今后一个巨大的市场。
    第三,互联网+也是促进气体市场发展的重要推手。各气体供应商可以将自己能提供的各项标准化或者定制服务通过互联网直接呈现在目标客户面前,方便用户更准确地找到所需的气体供应商,达到信息的快速有效沟通。
    最后,空分行业将会渐渐洗牌,一些资金实力较弱,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企业可能无法作为气体投资供应商而继续存活。而一些大型的气体投资企业则会在市场的逼迫下强强联合,达到控制市场份额和液体销售网络的目的。典型的实例有宝钢气体股权转让、林德和普莱克斯的并购案、林德合并比欧西以及液空合并Airgas。
    综上所述,在此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刻,国内空分投资商应设法规避投资风险;加大研发投入,开发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加强管理以保障投资的空分设备稳定高效运行;拓展液体市场网络,保障液体供应。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