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碳约束时代,石化行业加强碳资产管理正当时
2018年22期 发行日期:2018-11-15
作者: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翁慧 曹玲 北京国建联信认证中心有限公司 冯文静

  我国从2011年开始启动7个省市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7年12月18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发改气候规〔2017〕2191号,以下简称“方案”),以此为标志,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我国迎来了全面的碳约束时代。


碳资产将成企业新型资产


  据估计,伦敦、澳大利亚、圣保罗和多伦多的股票交易所,各有30%左右的市值与化石能源挂钩。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EIU)2015年发表的研究表明,2015年全球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可管理资产总额达到4.2万亿美元,到本世纪末该数字将上升10倍。
  欧盟碳市场一直是全球最炙手可热的碳交易市场,交易价格由2017年5月的每吨4.38欧元升至2018年8月的每吨17.96欧元,上涨了310%。反观国内,截至2018年8月底,国内7个碳交易试点覆盖了电力、钢铁、水泥等多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累计成交量突破2.5亿吨,累计成交金额超过55亿元。而根据“方案”要求,电力行业中将有超过1700多家火电企业纳入重点排放单位,涉及二氧化碳排放约35亿吨,占全国碳排放量的1/3,市场空间巨大。可以预见,随着国内外碳交易市场的蓬勃发展,在不久的将来,企业碳资产管理状况无疑将成为企业的主要财务信息之一,企业必然会面临碳资产的争夺问题。


国外多采用集中管理模式


  国际碳市场中不少控排企业是大型能源企业,这类企业由于其排放设施多,排放总量大,大多采用集中管理的方式管理碳资产。
  如BP公司的碳资产管理采取统一协调、管理的模式以实现碳资产价值最大化。为适应全球低碳发展,BP公司早在1998年9月便建立了一套内部完整的碳资产管理体系,以适应不同的履约机制和监测、报告、核查(MRV)机制。2005年欧洲碳排放交易系统(EU-ETS)建成并投入运营后,BP公司就加入欧洲碳排放交易系统,此后又陆续加入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州、广东、上海等地的碳排放交易系统。


国内碳资产管理存三大风险


  随着我国碳交易试点的运行,大部分企业对于碳资产管理仍然以履约为主,未将“碳资产”管理理念根植于企业发展战略中。国内大多数控排企业对碳资产的管理都属于分散管理,被动参与市场,主动管理意识不够。随着我国碳交易市场的逐步推进和完善,企业碳资产管理意识逐步增强,但是在企业碳资产管理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障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企业碳排放数据管理不完善,使得碳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信用风险。我国企业碳排放相关参数的监测、报告和核查制度(MRV)以及企业碳信息披露制度、第三方核查等尚需完善。由于企业碳排放数据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碳资产业务在缺乏碳排放相关信息的情况下,很难确定控排企业的信用状况,对碳资产管理造成负面影响。
  二是碳资产产品缺乏多样性,存在流动性风险。我国大部分企业碳资产管理活动是围绕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进行的,碳资产产品结构相对简单,流动性较低。我国碳市场的均值换手率仅为0.11,而国际市场的换手率为0.55~0.66。一方面国内缺乏成熟的碳金融机构,对CDM项目在金融方面的精准分析和评估较少,限制了碳资产的流动性,而碳资产的流动较低又反过来限制了我国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发展。因此,碳资产管理企业若要减少交易过程中的损失,就必须对碳配额市场的规模与流动性风险进行准确及时的判断,以降低风险。
  三是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得碳资产管理存在市场风险。我国下一步的碳资产政策尚不明确,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企业的配额分配及市场准入条件的差异性将影响企业的碳资产管理成本,诱发市场风险。同时,国家工业发展水平、化石能源价格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相关政策都将影响碳排放量,进而影响到配额分配及碳价。因此,碳资产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市场风险。
  虽然我国碳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和风险,但是随着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的稳步推进,抓住碳交易市场带来的发展机遇,建立有效的碳资产管理模式以妥善应对碳交易带来的影响成为控排企业的当务之急。


石化行业当未雨绸缪抢占先机


  石化行业是我国六大高耗能行业之一,其碳排放量约占工业总排放量的20%。早在国家发改委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办气候〔2016〕57号)中就第一次明确提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阶段将涵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重点排放行业。之所以选择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率先在全国开展碳交易,是鉴于发电行业的数据基础好、产品相对单一、管理比较规范、碳排放量较大且易于核实数据和排放权配额分配。待全国碳交易系统运行平稳之后,碳交易市场建设进程将进一步加快,逐步扩大参与碳市场的行业范围和交易主体范围,纳入其他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因此,全国碳交易市场下一阶段将纳入石化行业是毫无疑问的。石化行业应当未雨绸缪,加强企业碳资产管理,做好参与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准备。
  一是组织碳盘查,加强碳排放数据的管理。组织碳盘查是企业开展碳资产管理的基础环节,也是制定减排计划的重要依据。企业应建立常态化的碳排放数据统计核算体系,定期进行汇总分析,充分了解自身碳排放的详细情况,确保及时掌握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环节直接或者间接的排放量,准确预判配额余缺情况,以施行科学的碳资产管理。
  二是将碳预算纳入企业经营战略和项目投资决策。通过编制碳预算,企业可根据国内外环境政策的变化适时调整碳资产战略,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方面企业可以真正将减排目标纳入企业管理之中,加强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管理,不断寻找新技术与新方法减少CO2排放。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发现生产流程各环节的排放成本与减排收益,促进企业挖掘减排潜能,最大化实现碳资产的经济价值。如BP公司和壳牌将40美元/吨的碳价作为新项目工程设计和投资决策筛选值,对高碳价和政府严格监管的项目采用专门的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和管理模式。加拿大Suncor公司从2016年开始将碳风险评估机制应用于长期战略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评估中。
  三是积极参与碳交易,提升碳资产管理水平。广大石化企业应密切关注国家碳交易相关政策的制定,由被动履约转变为主动参与,充分把握碳市场机遇,通过积极参与碳市场的建设和运营,逐步提升碳资产管理水平。目前,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化工等集团公司正在积极参与石化行业重点产品的碳排放基准值制定工作。中石化集团在2016年提出要对碳资产进行集中管理,统一碳交易运作,其下属26家试点企业仅2013年和2014年两个履约期的累计交易量为389万吨,交易额达1.4亿元。同时,BP、巴斯夫、拜耳、壳牌、法液空等跨国公司,都是国内碳交易市场的积极参与者。广大石化企业应加强交流,学习借鉴碳资产管理经验,在碳资产项目开发、碳资产融资业务、碳资产优化管理、碳交易平台和信息服务、第三方核查业务等碳市场核心业务与业务创新等领域先行先试,抢占碳市场先机。同时,加强了解碳市场相关政策、掌握碳市场交易规则、能熟练使用碳资产管理相关工具的专业性人才储备。
  四是努力提高能效,降低碳排放。企业应着力提高能效,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坚定低碳发展战略。加快低碳技术研发、示范、推广与应用,加大技术升级和设备升级力度,充分发挥技术降碳的潜力和作用,降低产品和服务的碳排放量,进一步实现企业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提高碳资产管理效益水平,提升在碳交易市场上的竞争力。
  

       随着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的提速和未来越来越严格的温室气体减排约束,石化企业必须充分认识碳资产管理的重要性,重新评估企业面临的风险和机遇,尽快开展碳交易策略的研究及碳交易实践,积极参与国内外碳交易市场,加强碳资产的管理。同时,通过深入挖掘碳减排潜力,加强节能低碳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努力实现低碳发展,提升企业低碳竞争力,在低碳经济时代抢占市场制高点。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