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异丁烯主要来源于炼油、石化、异丁烷脱氢和甲醇制烯烃,其中炼油和石化是主要来源。国内90%以上异丁烯用于生产甲基叔丁基醚 (MTBE) ,调入汽油,其余用于生产化工产品。2017年9月7日开始实施的《车用乙醇汽油调合组分油》(GB22030—2017)和《车用乙醇汽油(E10)》(GB18351—2017),要求乙醇汽油中除乙醇外的其他含氧化合物不得超过0.5%,且不得人为添加。这意味着MTBE、乙基叔丁基醚(ETBE)将不能作为汽油高辛烷值调合组分继续使用,异丁烯未来发展方向面临调整。
国外转产经验值得借鉴
200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纽约州和康涅狄格州开始在汽油调合过程中禁用MTBE,禁用量占美国在该领域总消费量的40%左右。2006年5月,美国共有25个州禁止在汽油中调合MTBE。MTBE禁用政策对美国MTBE的生产和消费产生了重大影响。2001年美国MTBE的生产能力、产量和表观消费量分别达到1059万吨、890万吨和1200吨;而2008—2016年,美国MTBE的生产能力基本维持在260万~360万吨,产量在200万~300万吨,表观消费量12万~24万吨。在2003—2009年,美国共有750万吨MTBE生产装置停产或转产,其中82%的装置停产,14%的装置转产异辛烷,4%的装置转产ETBE。
作为一种清洁的汽油添加剂,烷基化油(以异辛烷为主)在国外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国外汽油中烷基化油的比例很高,美国调和汽油组分中烷基化汽油占 15%左右,欧盟约占 6%左右,而我国汽油总量中烷基化油只占 0.5%。
异辛烷的生产技术
辛烷有18种同分异构体,工业化生产的异辛烷主要有2,2,4-三甲基戊烷、2,3,4-三甲基戊烷和2,3,3-三甲基戊烷。工业生产异辛烷主要有直接烷基化和间接烷基化2种工艺技术。直接烷基化是以醚后碳四为原料,原料中的异丁烷和烯烃反应直接生成异辛烷;间接烷基化是将异丁烯二聚为异辛烯,再加氢还原得到异辛烷。直接烷基化和间接烷基化生产技术对比见表1。
异丁烯转产异辛烷应采用的生产技术是间接烷基化技术。从满足新汽油标准看,间接烷基化生产的异辛烷优于直接烷基化,这是因为前者的主要成分是2,2,4-三甲基戊烷,辛烷值更高,蒸气压更低。间接烷基化工艺路线的生产设备可以通过在淘汰的MTBE生产线上直接改造得到,避免了极大的浪费和重复建设,并且反应条件温和、对环境友好,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国内日益收紧的环保政策。但在我国,间接烷基化相较于直接烷基化,存在两方面的劣势:一是其工艺技术没有直接烷基化成熟;二是间接烷基化生产还需加氢,成本较高。
异丁烯转产异辛烷的市场分析
2018年我国汽油消耗量为14000万吨,按国V标准,烷基化油调合比例6%计算,即可消耗800多万吨的异辛烷,预计到2020年,对烷基化油的需求将超过1000万吨,因此异丁烯转产异辛烷有着巨大的市场。
从政策角度看,国VI燃油标准与现行的国V燃油标准相比,降低了汽油中烯烃、芳烃和苯等不饱和烃的含量,将烯烃含量限值由24%降至18%,将芳烃含量限值由40%降至35%,将苯含量限值由1%降至0.8%。这给成本优势不明显的烷基化油留出了较大的发展空间。生产商在生产燃油时,为达到规定的辛烷值,调合组分不得不从价低的不饱和烃转向价格更高的烷基化油,这对于烷基化油来讲是一项政策利好。
异丁烯转产异辛烷的潜在挑战
(1)燃料乙醇
我国燃料乙醇生产技术居于世界前列,目前第一代和第一点五代技术已经成熟(以粮食作物为原料和以非粮作物为原料),产能超过300万吨,但由于我国耕地红线的存在,这类技术不会得到很大的发展。第二代技术(即纤维素制乙醇)已有示范工程在建,主要采用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为原料。我国每年产生将近4亿吨农业和林业废弃物,发展空间巨大,若第二代技术的成本问题和原料收集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发展纯生物质燃料可以减少近一半的汽油消耗,这无疑会减少燃油市场对烷基化油的需求。
(2)电动汽车
目前,我国大力推广电动汽车,2018年我国电动汽车销量已达到百万辆。随着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预计国内乘用车市场中传统燃油车的地位将受到来自电动车的巨大挑战,届时汽油的消耗量或将维持低增长,这又将会挤压烷基化油的市场。
随着2020年乙醇汽油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年产量巨大的MTBE将被赶出汽油市场,这使国内MTBE生产线的转型势在必行。MTBE生产线既可以用来生产高纯异丁烯,也可以通过改造生产烷基化油。面对较大的转型升级压力,我国应当统筹安排淘汰、转型以及继续生产的装置。从技术方面看,异丁烯转产异辛烷已有成熟的工业化技术;从市场发展看,异丁烯也有转产异辛烷的动力。另外,我国企业在从异丁烯转产异辛烷时,还应关注综合成本,分析异辛烷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