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我国炼化行业 正大步迈进一体化新时代
2020年1期 发行日期:2020-01-04
作者:■ 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李舜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炼油化工行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历史性跨越。炼化工业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基础的能源和原材料支撑。成品油在满足交通运输、农业生产需要的同时,质量升级也一直在前行,为环境质量的改善做出了突出贡献;乙烯、丙烯、芳烃等基础原料的产量逐年递增,进口依存度逐年递减;下游衍生产品在满足市场需要的同时,逐步走向高端化、专用化。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换挡,汽车消费与油品需求增速明显放缓;石化产品需求稳定,投资回报率相对较高;民营企业获得更大准入空间,并举步进入炼化行业……可以说,炼化行业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格局,均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通过深入实践一体化发展模式,炼化行业正快速进入新时代。

炼化一体化是石化产业的重要发展趋势
     
   “炼油-化工”一体化发展模式成为石化产业重要的发展趋势有其必然原因,从外部环境来看,主要归因于以下几点:
    一是成品油市场需求结构与增速放缓。表征成品油市场需求结构最直观的指标是柴汽比。一般来讲,汽油消费增速与汽车保有量增幅相关,而柴油消费增速与工农业生产状况直接相关。我国经济增速在2011年前后降速换挡之后,工业增加值增速明显下降,汽车消费增速明显提升。消费端柴汽比开始出现拐点,到2019年上半年,我国汽、柴油产量分别为7036万吨、8080.6万吨,柴汽比降至1.15,消费端柴汽比更是降至1.09。
    在需求增速方面,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2019年前5个月成品油产量同比增速为2.2%,消费量增速为1.4%,其中汽油消费增长5.4%,柴油消费则下降1.3%。从表观消费(产量+净进口)的口径来看,需求增速的分化则更加明显。2019年上半年汽油消费同比增速降至3.1%,柴油消费则下降12%,煤油消费基本持平。市场主流分析认为,中期角度看未来我国成品油消费将保持“柴油下降、汽油中低速增长、煤油增速稳定”的局面。
    二是炼油产能过剩情况日趋严峻。据统计,2018年我国整体炼油能力突破8亿吨大关,较2017年净增2075万吨,其中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规模占比约为65%。全国范围内炼厂平均规模仅为412万吨,与世界平均759万吨规模存在较大差距。在开工率方面,2018年我国原油加工量为6.036亿吨,整体开工率仅为75%。其中,中石化炼厂整体开工率超过90%,中石油整体开工率不到75%,而数量众多的地炼企业,整体开工率仅有50%左右。
    三是在油品质量升级背景下,化工产品投入产出比高于炼油产品。自2019年年初起,我国成品油质量升级整体已经迈入“国Ⅵ”(第一阶段)时代。从时间跨度来看,以汽油为例,质量标准由国Ⅰ升级到国Ⅱ、国Ⅲ均经过了5年时间,由国Ⅲ到国Ⅳ、国Ⅴ分别经历了4年和3年,而由国Ⅴ升级至国Ⅵ第一阶段则仅仅经过了2年时间。详见图1。由于质量标准升级窗口期缩短,炼厂的技术升级难度加大,导致炼厂的资本投入进一步加大,与回报不成比例。


    与炼油产品相比,化工产品的投入产出比明显更高。整体来看,化工行业景气度虽然波动较大,但吨产品利润水平更高,盈利情况更好。以中国石化对外公布的单吨炼油息税前利润(EBIT)和单吨乙烯EBIT数据作参考,近5年来炼油平均利润为203元/吨,乙烯则是2100元/吨。若考虑2000万吨炼厂和150万吨乙烯项目的资本投入,乙烯的投入产出大约为炼油的2倍左右。
    四是炼化装置本身的经济规模决定必须走炼化一体化路线。炼化行业自身具备典型的规模经济特征。如果将常减压的原油进料比作一块“蛋糕”,则下游成品油和化工品的排产则是“切蛋糕”的过程。在传统的燃料型炼厂中,成品油大约要切走60%~70%,而化工原料占比仅仅只有10%~20%。
    在炼厂达到一定经济规模之后,物料和公用工程的互供以及“分子炼油”的实践才具备了现实可行性。例如,轻质的正构烷烃不适合生产成品油,也不适合作重整原料,但却是生产乙烯的优质原料;未安装乙烯装置的炼油厂,其副产的乙烷、丙烷、正丁烷、正戊烷、芳烃抽余油等物料便无法得到高效利用;裂解乙烯副产氢气的同时也可以回供炼油加氢装置使用。有分析数据显示,与同等规模的炼油企业相比,炼化一体化企业的产品附加值可提高25%,节省建设投资10%以上,降低能耗15%左右。

炼化一体化的内涵与实践正在不断深化
    
    2010年前我国建设的炼厂大多以单一的燃料型炼厂为主,即使有配套乙烯装置,规模也一般在60万吨以下。这一阶段是我国重化工业高速发展的时期,成品油行业的主旋律是保供。大多数一体化炼厂通过配套建设乙烯装置实现一体化,物料互供水平相对有限,形式比较单一;公用工程大多是单独建设,难以统一规划实施。这一阶段的炼化一体化可以称之为“分散一体化”。
    随着炼油需求进入低速发展阶段,同时乙烯、丙烯和芳烃等基础化工原料的当量消费量持续增长,其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炼化企业具备了“减油增化”的动力。此外,国家在政策导向方面也明确,新建炼厂必须按照炼化一体化布局建设,且原则上安排七大石化基地集中布局,对民营企业适当放开了市场准入门槛。由此,一批按照“紧密一体化”标准建设的大型石化项目相继落地,推动行业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恒力石化大连长兴岛2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恒力项目是炼油-乙烯-芳烃一体化的典型代表。从加工方案看,项目采用全加氢工艺路线,实现了最大量化工轻油和芳烃产出,成品油比例仅为45%左右,较传统燃料型炼厂的60%左右的成品油比例明显下降。与此同时,该项目乘一次性建成之便利,实现了热力、电力以及公用工程的深度耦合,其一体化程度代表了目前炼化行业的最高水准。

国内炼化一体化项目的现状与展望
   
    截至2018年底,国内共有一体化炼厂21家。截至2019上半年,随着恒力石化投产和中韩(武汉)石化重组完成,这一数值增加至23家,合计炼能超过3亿吨。详见表1。其中,中国石化旗下有12家一体化炼厂,合计炼能1.79亿吨,一体化炼能占其总炼能的比例达65.4%;中国石油旗下有8家一体化炼厂,合计炼能7750万吨,一体化炼能占比为37.5%;中海油惠州公司旗下炼厂拥有2000万吨炼能。除上述已经建成的炼化一体化项目之外,国内还有多个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中国石化:围绕“四大基地”布局
    目前中国石化的炼化基地布局主要围绕“四大基地”展开。
    南京基地炼能主要分布在金陵石化、扬子石化和扬子石化-巴斯夫,合计产能为3050万吨炼油、150万吨乙烯。未来则是主要以稳规模、调结构为主基调。
    上海基地一体化炼能主要分布在上海石化、高桥石化和赛科,合计产能为2850万吨炼油、190万吨乙烯。未来这一基地的主要发展方向将围绕高桥石化异地搬迁,并与赛科乙烯实现炼化一体化布局。
    镇海基地的镇海炼化目前合计拥有2300万吨炼油和10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作为中国石化旗下的标杆炼化项目,镇海炼化将不满足于目前的规模,继续扩大生产能力。目前,镇海炼化扩建项目已获国家批复,该基地预计在未来5年内实现3800万吨炼能和220万吨乙烯的规模目标。
    茂湛基地目前拥有的炼能包括茂名石化和湛江东兴,合计产能为2850万吨炼油,110万吨乙烯。当前中国石化全新打造的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是这一基地的重中之重,项目进展已经过半,预计2020年上半年建成投产,建成后这一基地将具备3800万吨炼油和200万吨乙烯的生产能力。
    除四大基地之外,传统炼厂的提质升级也是中国石化的工作重点。其中,武汉石化在2019年7月实现了与中韩(武汉)乙烯的合资。新的合资企业中,中韩双方各占65%和35%股份。该事项完成后,原隶属于中国石化的武汉石化分公司进入中韩石化,在机制上彻底完成了炼化一体化布局。九江石化是中国石化在沿江区域布局的中型炼厂,目前正在新建89万吨芳烃项目,预计2020年竣工投产,实现了向芳烃领域的一体化扩展。此外,海南石化PX二期已经在2019年9月底打通全流程并投入生产。目前该公司正在实施炼油扩能,在新增500万吨炼油能力的基础上配套建设100万吨乙烯。
    中国石油:新老并重
    目前,中国石油炼化一体化项目布局的重心在华南区域,即在建的广东石化项目,公司层面已经明确将这一项目作为南方重油加工基地。广东石化一期项目规模为2000万吨炼油,配套260万吨芳烃和120万吨乙烯,预计2021年中实现中交;中长期将进行4000万吨炼油、400万吨芳烃和240万吨乙烯建设。
    在传统炼厂方面,大庆石化的转型升级最为典型。当前大庆石化拥有650万吨炼能、12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正在实施的炼油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项目,将新增350万吨炼油能力。俄罗斯原油与大庆原油主要采用分炼模式,项目建成后大庆石化炼能将扩展至1000万吨。
    中国海油、中化集团:完善现有基地
    中国海油惠州炼厂已经建成两期共2000万吨炼油能力;中海油与壳牌合资,目前已经建成两期合计220万吨乙烯能力。未来中海油与壳牌拟合作进一步扩大项目规模。2018年10月双方在李克强总理访问荷兰期间签署备忘录,拟建设中海壳牌三期项目,规模预计为1000万吨炼油和150万吨乙烯,项目正处于前期阶段。
    中化集团在福建泉州已经建设有一座规模为1200万吨的炼厂。为加强一体化配套能力,中化集团在现有一期工程基础上增加300万吨炼能,并配套建设100万吨乙烯和80万吨芳烃项目。目前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建设,预计2020年6月中交。
    民营炼企:炼化一体化版图的生力军
    恒力石化作为民营企业的代表,拥有2000万吨炼化一体化生产能力,恒力炼化项目配套的乙烯及其下游装置也进入了投料试车阶段。据了解,该项目乙烯和下游装置试车将同步进行,下游暂通过外购乙烯原料进行试车。预计项目整体将于2020年一季度完成全部试车工作投入生产,届时恒力石化项目将完成炼化一体化配套。
    浙江石化炼化一体化一期项目由民营企业荣盛石化、桐昆股份、巨化集团为主要参与方投资建设,沙特阿美后期将通过入股接手舟山国资持有的浙石化9%股份。一期项目主装置为2000万吨炼油和140万吨乙烯,并配套多套化工项目。目前项目建设任务已经完成,常减压和部分装置已经实现进油调试。9月,项目催化重整装置传来计划开车消息;10月初,乙烯装置裂解压缩机组试车成功;12月下旬,乙烯及其下游装置进入开车投料阶段。预计一期项目最早将于2020年初实现投产。与此同时,炼化二期项目的银团协议已经签署,设计方案已经基本确定,工程合同已经签订,正在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盛虹集团位于连云港石化基地的1600万吨炼油、280万吨芳烃及110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在2019年年内转入全面开工阶段,预计2021年底建成投产。
    山东地炼企业是我国炼化行业发展的一个“特殊群体”,在较为艰难的外部环境下,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定位的特色发展路径,但产业链条较短、规模效应不足、抗风险能力薄弱等问题也十分突出。由东明石化等山东主要地方炼油企业合作投资建设的烟台裕龙岛炼化一期项目也适时公布了其建设规划,项目拟以1:1.25的比例实施落后产能置换,标志着山东地炼这一炼化行业“特殊群体”开始主动求变,以适应一体化发展的潮流。目前项目正在进行前期工作,建成时间尚未确定。

炼化行业步入充分竞争时代
    
    1、炼化集中扩能预计持续至2023年
    在较高市场景气和政策松绑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当前炼化行业已经进入新一轮产能扩张期。据不完全统计,从2019年下半年到2023年底,国内一体化炼厂预计还将新增炼油能力2.455亿吨,并配套新增1900万吨乙烯和3510万吨芳烃(PX)产能(不排除部分项目根据市场情况调整、延后或者取消建设计划的可能性)。详见表2和图2。根据现有规划,这一轮集中扩能大概率将在2023年告一段落。


    单纯考虑增量,预计至2023年底,我国炼油能力将突破10亿吨,未来5年复合增速约4%,考虑存在落后产能退出,实际复合增速可能在3%左右。由于成品油出口存在配额管制,新增加工量估计主要在国内消化,成品油未来整体消费增速预计仍将保持4%~5%的平均增速。产能和消费双双“低速增长”,最终的结果预计将导致炼厂开工率进一步两极分化。
    2、炼油落后产能淘汰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
    自2015年起,国家开放了地炼的进口原油使用权。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获得进口配额的企业在淘汰一定规模落后产能,或建设一定规模储气设施的前提下使用进口原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数据,截至2018年底,国内共有40家地炼企业获得进口原油使用权。按公示日期计算,2015年有13家企业获得配额,共淘汰3807万吨落后产能;2016—2018年分别有9家、13家和5家企业获得配额。按上述数据统计,2015—2018年获得配额企业合计淘汰炼能9502万吨,大多数企业是通过淘汰自有炼能或者兼并重组其他落后产能并退出市场的方式完成了政策性退出任务。除这部分炼能外,主营炼厂近年来也陆续关闭了一些规模小、经济指标差的落后炼厂,如中石化旗下的西安炼厂、杭州炼厂等。当前,地炼原油进口配额发放的工作已经在2018年底基本结束,这就意味着以政策作为主要驱动力的落后产能淘汰高峰已经过去,未来落后产能的洗牌将逐步转向市场驱动。
    3、下游烯烃、芳烃市场百花齐放,自给率短板迅速补齐
    从当量消费角度看,乙烯、丙烯和对二甲苯目前仍有较为明显的缺口。截至2018年底,我国乙烯当量消费量约为4803万吨,当量消费自给率约为54.3%;丙烯当量消费量约为3590万吨,自给率约79%;对二甲苯表观消费量则为2690万吨,自给率仅为40.9%。未来随着大量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启动,以及大量煤(甲醇)制烯烃、丙烷脱氢(PDH)、乙烷(混烷)裂解、煤制乙二醇等短流程工艺装置的上马,烯烃和芳烃原料高企的对外依存度将迅速回落。以对外依存度最高的对二甲苯为例,2018年底,我国对二甲苯总产能1510万吨,同比增长6%;产量约1100万吨,同比增长7.2%;进口量约1590万吨,同比增长10.1%。2019年年初至今,已经有恒力炼化450万吨、中化弘润80万吨、中石化海南炼化100万吨项目陆续投产,浙江石化一期400万吨PX预计也将在年底投入生产。预计至2019年我国对二甲苯产能同比增长将超过60%,考虑产量投放节奏,2019、2020年产量增长预计将达25%和44%,对二甲苯低自给率时代注定将走入历史。
    4、成品油市场准入放松,竞争将更加激烈
    2018年国家加大了成品油终端零售领域的开放力度。2018年6月2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其中正式取消“同一外国投资者设立超过30家分店、销售来自多个供应商的不同种类和品牌成品油的连锁加油站建设,经营须由中方控股”的限制,自2018年7月28日起实行。在上述政策措施的指引下,壳牌、BP、道达尔等石油巨头纷纷计划加大了在国内的布点力度;民营社会加油站也出现了品牌化、连锁化的发展趋势,由于经营模式灵活,其业态更为丰富。
    未来已来,炼化行业必将向着更高层次、更为紧密的一体化方向发展,在新时代下为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