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我国气体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020年4期 发行日期:2020-02-16
作者:■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 洑春干

  气体广泛应用于冶金、石油、化工、机械、电子、航空航天、食品、建材、医疗等诸多领域,人们形象地将之比喻为“工业的血液”、“电子的粮食”、“生命的支持”等。目前,气体行业的国际巨头有液化空气、林德、普莱克斯、空气产品、梅塞尔等。其中,林德和普莱克斯于2019上半年敲定合并,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气体公司,这将对我国气体行业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气体公司的大项目多是配套政府的重点项目,为之进行第三方供气。如2019年我国气体行业最大的投产项目是盈德公司在湖北荆门供应的气体岛,是为当地的煤化工项目配套而建。


非专业运营机构运行问题重重


  目前,国内气体领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非专业运营机构气体装置带来的潜在风险。目前事故较多发生在用户端,而非以往的主要发生在生产、分装端。2019年“7·19”义马气化厂燃爆事故给了行业一个深刻的教训:气体装置应由专业运营机构运行,非专业运营企业运营气体生产装置的潜在危险性很大。因非专业运营机构人员专业性不强,又很少或基本不参加行业的交流活动,故在遇到困境时没有很好的交流咨询渠道,导致简单粗暴地处理故障而引发事故。今后应加强气体装置运营人员的培训,提升安全意识、风险意识,同时鼓励其多参加行业交流活动。   


六大短板制约我国成为气体强国


  创新能力不强是我国气体企业的一大短板。许多气体应用领域尚刚刚开发或未被开发,如在家用气体领域,二氧化碳可以用于泡菜、美容、治疗皮肤病、温泉等;在食品领域,食用油、小米、红酒可以采用氮气、氩气进行封存;以及气体在消防和焊接领域的广泛应用。政府应当鼓励气体企业创新,一是加强气体生产技术研发,开发气体新产品,代替进口气体产品,弥补国内空白;二是加大气体应用技术领域的开发,扩大气体产品应用领域。总之,如何开发新的气体应用领域,如何降低能耗,如何改进生产技术等问题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
  第二个短板是我国气体企业的规模普遍不大,与外企相比竞标能力弱,应当鼓励企业在政府规划的基础上重组联合、做大做强。企业规模大,研发费用充足,知名度也就越大,利于招投标。
  第三个短板是国内气体企业的话语权相对较小。与国外中央政府、商务部可以及时获取行业痛点不同,我国气体企业的行情和问题不易及时反映到政府相关部门。
  四是国内气体企业对法规标准的关注度较弱,参与度则更少。部分企业往往在被开罚单时才开始关注法规标准。
  五是气体企业在安全方面的投入不高。很多中小企业得过且过,没有主动地构建自身的安全体系。
  此外,资源缺乏也是制约我国气体行业发展的短板之一。我国部分气体资源缺乏,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例如氦属于战略性资源,但我国是贫氦国,对氦的需求却很大(如医院中广泛使用的核磁共振仪、庆典用氦气球等都有需求)。


氢能或将大放异彩


  氢气是一种重要的工业气体,氢能是21世纪的终极能源。刚刚过去的2019年,随着补贴的兴起,大批企业进军氢能,但各自为政、质量参差不齐,盈利水平不佳。更有甚者,一些企业鱼目混珠,为了骗取补贴而上下其手,造成资源和钱财的浪费,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国家应当设立一个强有力的部门来牵头,从技术创新和安全角度把关,规范审批程序,掌控产业发展。另外,当前,我国一些关键的氢能技术尚未突破,仍需要采用进口部件;加氢站的建设也遇到阻力,缺乏验收标准。   
  氢能安全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如目前燃料电池车上的氢气瓶到发动机的供氢管路没有统一标准,而由企业自行设计,存在安全风险。全国各地的氢能从业人员大都没有氢能行业背景,缺乏安全意识、风险意识。一旦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将会牵涉到整个氢能行业的生死存亡。
  2020年北京冬奥运或将是氢能大放异彩的舞台。若能按预期规划顺利实施,冬奥会必将带动氢能在全国的快速发展和普及。


互联网+作用不可小觑


  互联网对气体行业发展产生的推进作用不可小觑。一是体现在销售方面,气体企业可以通过在线电商平台,实现产品的高效售卖。二是体现在安全培训方面。安全专家可以通过互联网对气体使用单位(高校、科研机构等研究机构)在线培训,普及安全知识。尤其是在高校,由于学生安全意识欠缺,近几年发生多起气体爆炸事故,亟待加强安全培训。三是通过互联网通过气体生产、充装、运输、使用全生命周期监控,实现安全追溯。这也有利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例如危险货物原则上必须采用专用危险货物运输车辆运输,但若实现互联网监控则可使用普通货车运输。目前,限量瓶装二氧化碳和空分产品(除液氧外)已经可以采用普通货车运输;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正努力推动通过互联网监控的医用气体、惰性气体采用普通货车运输。四是高端的智能化生产可以提升工厂的安全系数,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安全问题。国外部分气体工厂已经采用了智能化生产,国内则刚刚起步,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也正在积极推进我国气体的智能化生产。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