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有机硅:利润缩减,亟需开发高端产品
2020年4期 发行日期:2020-02-16
作者:■北京国化新材料技术中心 张瑞

  本世纪初期,我国规模化有机硅生产技术取得突破,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期。2006年我国成功发起有机硅反倾销,为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经过近十年来的发展,2019年我国有机硅(折硅氧烷)产能、产量和消费量分别达到142.3万吨、118.0万吨和111.6万吨,均占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但2019年,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有机硅传统应用领域需求增速放缓。同时,在贸易摩擦背景下,2019年有机硅净出口量近5年来首次出现下滑。据统计,2019年我国聚硅氧烷净出口约为7.4万吨,同比减少26.7%。


产量增速放缓,开工下滑


  近年来,我国有机硅行业发展快速,市场不断增长,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有机硅生产、消费国。据全国硅产业绿色发展战略联盟(SAGSI)统计,截至2019年,国内共有甲基单体生产企业11家(含陶氏-瓦克张家港工厂),聚硅氧烷总产能约142.3万吨(主要生产企业见表1),产量约118.0万吨,同比分别增长8.9%和4.4%,产量增幅放缓。预计未来5年,我国聚硅氧烷总产能将达207.8万吨,2019—2024年年均增长率为7.8%,行业扩张情绪仍然高涨。
  2010年之前,我国有机硅新建项目快速扩张,行业产能出现爆发式增长,加之国内企业技术水平与国外差距较大,导致期间行业产能利用率出现大幅下降。近3年来,国内产能进入温和扩张阶段,随着过剩产能逐步消化、行业技术进步以及企业工艺管理水平的提升,行业产能利用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一直保持在80%以上。2019年受环保风暴影响,埃肯有机硅开工率出现明显下滑,加上合盛新疆新建20万吨单体产能没有完全释放,国内有机硅开工率较2018年下滑3.6个百分点,大约为82.9%。详见图1。



全球经济走弱,净出口量首次缩减


  2009年以来,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逐步复苏并拉动有机硅需求,同期国外有机硅供应因装置退出而有所减少,从而推动中国由有机硅净进口大国转变为主要净出口国。受到美国贸易单边主义及世界经济周期因素影响,世界经济出现走弱迹象,将在一定时期内影响我国有机硅产品的出口。
  2018年8月23日起,美国对来自于中国的聚硅氧烷加征25%关税。受此影响,2018年四季度开始,我国初级形状聚硅氧烷(39100000)出口量受到明显冲击。据统计,2019年我国聚硅氧烷净出口约为7.13万吨,同比减少29.4%,净出口量首次出现下滑。但是未来随着我国有机硅新建产能逐步释放,预计国内有机硅出口将呈现增长趋势。2002—2019年我国聚硅氧烷进、出口量和净进口量变化趋势及预测见图2。


国内消费持续增长


  有机硅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建筑、纺织、汽车、新能源等,2019年1—11月我国房屋新开工面积205194万平方米,增长8.6%,增速回落1.4个百分点;纺织出口呈下滑态势,1—11月,国内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额为2468.823亿美元,同比下降2.79%;汽车行业依旧低迷,1—11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303.8万辆和2311万辆,产销量同比分别下降9.0%和9.1%。新能源方面,1—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09.3万辆和104.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6%和1.3%,新能源汽车发展放缓;1—11月太阳能发电量为1092.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3%,保持中高速增长。
  2019年,我国聚硅氧烷表观消费量约为112.4万吨,同比增长7.1%,增速平稳。其中消费比例最大的是建筑、电子电器、电力和新能源、医疗及个人护理等领域(图3)。预计未来5年,在有机硅众多的下游应用领域中,建筑、电子电器、纺织、个人护理等仍将是有机硅材料的主要应用领域;光伏、新能源等节能环保产业对有机硅材料的市场需求将保持中高速增长;超高压和特高压电网建设、3D打印、智能可穿戴设备及其他新兴领域将是有机硅材料未来的市场增长点和突破点之一。此外,有机硅材料对国家重大工程具有不可替代性,主要为高可靠性、高稳定性、高性能的特种有机硅材料,虽然用量不大,但种类多、技术要求高,未来发展前景乐观。


价格下滑明显 企业利润缩水


  2017—2018年在环保强监管和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有机硅产品价格普遍出现大幅回升,行业景气度逐步提升,并延续到2018年上半年,DMC价格上涨至35500元/吨的历史高点。2019年我国DMC价格大势呈现“M”型走势,同比价格下滑明显,外贸需求偏淡加速了价格下跌。2019年我国DMC平均价格为18968元/吨,同比下滑36.3%。  
  国内有机硅上市企业三季度业绩如表2所示。由表可见,就营收和净利润来讲,与2018年同期相比同期相比,上游硅企普遍出现一定程度下降,下游硅企整体向好,个别企业增幅较大。

 


未来发展挑战与机遇并行

  1. 挑战——防范产能过剩
  据SAGSI统计,截至2019年,国内已披露的有机硅单体拟在建项目产能为624万吨,约合硅氧烷300万吨,相当于我国现有总产能的2.2倍,2018年消费量的2.8倍,如表3所示。预计在2020年、2021年将分别有约60万吨的新增单体产能释放,2022年之后至少还有150万吨的单体产能释放。
  从历史上看,受2006年有机硅价格暴涨等因素影响,2007年后我国出现过一轮有机硅产能快速扩张。2006年我国单体产能约35万吨,2007年增加至70万吨,2012年达到220万吨。随着新增产能快速释放,有机硅价格一路走低。自2009年有机硅单体行业出现大面积亏损并持续至2016年,行业经过了近7年的痛苦调整才得以消化过剩产能。假定目前已披露的新建产能有50%可以实现,并考虑到开工率及出口等因素,预计有机硅单体2020年将重新过剩,并需要至少6~7年才能重新消化掉过剩产能,单体面临再次过剩风险。
  2.机遇——开发高端产品
  有机硅是“新材料”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分支,被列入《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领域,入选《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在我国历年发布的政策文件中,有机硅新型下游产品开发与生产一直被高度重视(详见表4)。


  当前我国有机硅消费中基础设施、建筑、出口导向的制造业仍占近70%以上,主要产品应用形式为高温胶、室温胶,附加值较低;而发达国家以民用、科技产业为主要消费市场,硅油、硅树脂、加成型胶应用比例显著高于我国,特别是在医药、医疗器械、医美、离型剂、高档交通工具、半导体和极端工况条件下的应用领域市场成熟。而这些领域我国尚没有形成产品体系,市场为外资品牌控制。要进一步提升行业附加价值,就必须做好高端下游产品的开发,这也蕴藏着未来有机硅行业最大的市场机遇。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