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石油和化工行业“十四五” 路在何方?
2020年12期 发行日期:2020-06-12
作者:■ 常晓宇 唐茵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十三五”期间,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确立了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总方针。经历了多轮环保和安全督查、多地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之后,石化行业“去产能补短板”的进程在内外部双重压力之下不断提速。即便如此,行业发展仍面临许多突出问题,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未来5年,全球石化行业发展将呈现怎样的趋势?针对这样的趋势,行业应当如何布局?哪些“卡脖子”技术需要重点攻关?6月2—3日,于北京召开的2020石化产业发展大会上,与会专家对“十四五”行业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


新一轮结构调整升级  重新认识未来形势
   
    当前世界化学工业正进行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层次加快提升。资源导向性的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如能源、生物质、化学矿转化等;客户导向性的产品种类越分越细,差异化越来越明显,如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新型化学药物、生物基化学品和聚合物、高端专用化学品等。随着社会消费快速增长以及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新兴产业领域的开发和应用备受关注,成为产业发展的重点;“以客户为导向的研发”成为各大公司的宗旨。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原料和基础能源工业,石油和化学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2010年起,行业的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化学工业总产值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然而,行业大而不强的现状却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胡迁林指出,大而不强主要体现在: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石化产品平均产能利用率偏低,贸易逆差仍然较大,高端产品自给率低;企业行业效益不佳;资源、能源消耗和排放高,环保压力大;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当前行业处在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关建期,“十四五”乃至今后必须走高端发展之路。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书记白颐表示,当前,国内石化和化工行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资源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全行业盈利点及价值链发生改变。与此同时,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呈现市场化矛盾,新一轮石化产能正在释放,同质化竞争苗头凸显。在国际市场环境复杂化,产业链有限全球化意识增加的情况下,部分产品出口受阻,国内供给存在结构性短缺,进入市场的以大宗产品和基础通用料为主。企业在投资、生产经营和技术研发方面重产品、轻应用,定制化应用水平较低。
    白颐建议,业界要重新认识未来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当前石化行业发展重心已经历了一轮加速向具有市场潜在优势的亚太地区和具有资源优势的中东地区转移,目前各国期望通过高端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资源结构变化推动全球石化格局重建;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国际贸易带来严峻挑战;我国产业布局、安全能源环保约束显著加强。

在危机中育新机  于变革中开新局
   
    白颐指出,“十四五”石化和化工行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为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以“去产能、补短板”为核心,以“调结构、促升级”为主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新阶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不断优化;按照“重质轻量”的原则,着力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我国向石油化工产业强国迈进。强化提升石化产业、优化整合传统化工、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升级完善新型煤化工、加速产业布局集约绿色发展将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导方向,以实现质量、生产效率和效益水准的转型升级。
   “十四五”期间,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主要包括:一是更加突出绿色发展理念。鼓励采用低碳资源和绿色工艺,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环保性能,强化污染源头管控和末端治理相结合,建设安全物流体系,提升企业智能化管理水平。二是提高行业发展效率和质量水平,满足市场的差别化需求。解决产能过剩和同质化问题,淘汰低效产能,严格控制传统产能规模,规避基础行业产能同质化和重复建设;加快产品结构高端化升级,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应对国际竞争。三是促进企业结构优化,提高综合竞争实力。逐步改善企业数量过多,产品同质化,生产体系小而全的局面,突出产品差异化,以及牌号和性能与市场发展的适应性。四是提升布局科学化和集约化水平,实施部分产业战略转移。
    胡迁林指出,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四大转型,即产业结构要转型,扩大高端产品比例,使结构趋于合理;发展方式要转型,走绿色发展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生产效率要转型,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提升行业整体效益;企业竞争力要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市场话语权。

加强创新驱动  补齐产业短板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给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石化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既有向下游市场提供终端产品,又有为下游产业提供原材料的优势。加强科技创新,不仅是当前全行业化危为机,主动作为的突破口,也是行业“十四五”结构调整,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
    胡迁林认为,“十四五”期间,行业科技创新的重点应放在大力发展高性能、高端产品制备技术,支撑产业结构转型;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支撑行业高端绿色发展;推广一批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攻克一批颠覆性、制高点技术,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四个方面。
    化工行业最大的短板是化工新材料、特种专用化学品、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2019年,化工新材料主要类别消费量约2861万吨,市场规模约8300亿元,进口1384万吨,国内产量约1720万吨,销售收入约4800亿元,占化学工业主营收入的6.6%,总体自给率60%;特种专用化学品营业收入14693亿,占全国化工总收入约20%,90%以上的产品可自给自足,部分产品长期供应国际市场,贸易逆差约34亿美元,但高端产品需进口。
    白颐认为,化工新材料“补短板”应提升现有品种质量水平,减少进口,开拓出口;加快空白品种产业化进程;突破上游关键配套原料供应瓶颈;并延伸发展下游高端制品及应用推广。特种专用化学品应向高品质发展转变,大力提升产业档次,提高性能指标,发展环保性产品,打造行业领军企业和品牌产品,提升国际市场地位和市场的引领能力;加强生产与应用的基础研究,提高产业自我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及服务能力。化工新材料和特种专用化学品发展方向见表1。
    此外,还有一些共性关键技术需要攻关。例如,新型催化技术涵盖催化剂载体和催化剂、反应器及工艺,新型催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着整个化工行业的发展。全世界每年生产的化工产品中有60%和所有化工过程中的90%都与催化剂有关,可以说,没有催化剂就没有现代化工工业。胡迁林表示,“十四五”期间,催化技术突破应主要围绕:本质安全型催化加氢催化剂及绿色工艺,高选择性催化氧化催化剂及绿色工艺,催化精馏反应等催化/分离强化耦合绿色工艺,离子液体新催化剂及工艺工程化技术,氯乙烯合成无汞催化剂等方面。
    微化工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初顺应可持续发展与高技术发展的需要而兴起的一门新技术,通常包括微热系统、微反应系统、微分离系统和微化析系统。当前该技术在一些行业中获得了应用并取得不错的效果,也是“十四五”期间重点攻克的共性技术之一。
    胡迁林认为,要发挥科技创新核心动力作用,还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创新协同,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