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推动化工行业数字化的进程,为化工行业应对各种挑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后,工信部2月18日印发《关于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服务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要求积极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智能制造水平,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与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也愈加凸显。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信息化所副所长、产业互联网发展联盟副秘书长李君在日前的一次化信公开课上作了《以数字化转型引领“后疫情时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报告。
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效助力抗疫联动
李君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挑战,如复工难、就业难、生活物资部分缺乏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降低疫情的不利影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促进抗疫联动的有效工具,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有效支撑了新冠疫情精准防控和社会管理优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促进基层防控网格化、支撑物资调配精准化、助力政务服务便捷化上表现突出。利用信息技术可充分调动社会资源、畅通沟通渠道、辅助科学决策,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化将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一环。
二是催生了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数字经济使得无人配送、在线教育、生鲜电商等新模式、新业态呈现爆发式增长,有望成为疫后促增长稳就业的主力军。
三是为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数字基座”。新冠肺炎疫情“压力测试”将加速制造业生产运营方式由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数字“新基建”对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愈加凸显。“新基建”将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条件。未来,办公模式将趋于在线化,生产方式将趋于数字化,产业链协作将趋于云端化。
四是相关产品及服务有效助力了全球抗疫联动。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的不断蔓延,我国成熟的数字化防疫技术产品将加速走向世界,为打赢“下半场”疫情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在防控疫情过程中起到了支撑全球防疫物资顺畅流转、推动国内医疗资源普惠全球、助力疫苗新药研发合作的关键作用,其国际输出将支撑构建数字时代的人类命运体。
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及进展
李君表示,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及进展可从结构演进、区域发展、行业升级、综合集成、不同规模企业的对比、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上云情况,以及模式创新等方面来进行分析和总结。
在结构演进方面,两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结构分布由“金字塔型”升级为“纺锤型”,这一演进标志着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重心已由“深化局部应用”转向“突破全面集成”,实现跨业务部门、跨管理层级、跨产业链环节集成运作成为重中之重,发展工业互联网时不我待、正当其时。
在区域发展方面,区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不平衡性略有缓和,整体呈现“西快东稳”态势。西部地区以4.9%的年均增速持续追赶,已实现对东北地区的反超。川渝两地跻身增速和水平“双TOP10”行列,成为重要增长极。
在行业升级方面,从水平及增速看,电子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持续领先,消费品、装备行业发展最快,五年水平增幅达全国平均1.3倍。原材料、消费品行业两化融合发展结构由“金字塔型”升级为“纺锤型(下宽上窄)”。电子行业发展结构则进一步优化,由“纺锤型(下宽上窄)”转变为“纺锤型(上宽下窄)”。
在综合集成方面,制造业重点行业横向集成和纵向集成水平均持续向好,横向集成实现跨越式增长,行业间横向集成、纵向集成水平的方差收窄、发展均衡性不断提升。钢铁行业着力深化OT与IT融合,相较其他行业,纵向集成提升最为显著,行业集约化发展水平持续向好。轻工、机械行业着力打造柔性生产体系、提升产业链协作水平,横向集成和纵向集成均进入“领先梯队”。
从不同规模企业对比来看,大型企业引领两化融合发展阶段跨越,由“哑铃型”结构升级为“倒金字塔型”结构,近一半企业已进入集成提升以上阶段。中小微企业基础建设取得重要成效,单项覆盖企业比例增长1倍多。不同规模企业间发展协调性大幅提升,小微企业与大型企业差距收窄18.0%。
在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方面,形成了国家部署、地方推进、企业响应的全方位发展格局,平台应用与创新走深走实,“平台+新技术”融合应用创新活跃。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动力由政策驱动转向企业自发需求,传产业基于平台的数字化转型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平台发展效益逐步显现。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进入实践深耕阶段,多层次平台体系基本形成,“平台+”解决方案持续涌现,行业赋能效果逐步凸显,全国各类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总计已达到上百家。
从上云情况来看,企业上云比例逐步提升,截至2019年,我国企业工业云平台的应用率已达45.9%,呈现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微型企业的整体态势。企业业务上云以经营管理环节为主,实现人力、办公、财务等业务上云的企业比例超60%;研发、生产、供应链等业务环节上云的企业比例仅30%~40%。但我国重点工业设备总体上云率不高,除光伏设备、风电设备外大多不足30%。
在模式创新方面,数字化管理在近半数企业中普及,电子、交通设备制造、机械行业发展领先。智能化生产和网络化协同以年均增速7%~9%稳步推进,电子、交通设备制造、石化行业引领智能化探索,电子、纺织、交通设备制造行业网络化协同发展位列前茅。而个性化定制和服务化延伸以年均20%以上增速迅猛发展,纺织、轻工行业个性化定制普及较高,电子、交通设备制造、机械行业则服务化延伸发展领先。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面临五大挑战
李君指出,在后疫情时代,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面临以下五大挑战。
一是数字基础设施难以满足数字化转型加速的爆发式需求,亟需加快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数字“新基建”建设,为稳增长和发展模式创新提供强劲助力。
二是企业数字化发展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数字化基础亟待夯实、数字化工具运用尚不充分、数据综合分析利用能力不足等方面。
三是全球产业链云化协同能力不强,亟需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打造“云上产业链”,构建全球智慧物流体系,打通生产链、物流链和资金链,加速产业链云端协同一体化运作,提升产业链的韧性和柔性。
四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技术、工业软件支撑力有待提升。
五是大数据驱动的产业协同治理体系尚不健全,亟需促进数据资源跨部门、跨区域流通、共享、应用,依托产业大数据加快构建数智化的产业服务体系,提升产业现代化治理能力与应急响应能力,促进产业安全发展。产业协同治理体系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产业链上下游数据共享利用水平低,信息传递不及时;产业领域的大数据管理应用体系不健全,数据综合利用水平低;产业智能化发展“重建设、轻治理”,“全国一盘棋”的产业协调调度体系不健全等方面。
从四方面加快数字化步伐
李君表示,数字化在我国未来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将引领后疫情时代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可从以下四方面加快发展的步伐。
一是打造数字化产业服务体系。强化大数据对决策的支撑作用,建设面向产业治理的数据综合分析利用平台,强化大数据管理能力,充分释放和激活大数据潜能。
二是加快布局数字“新基建”。加大数字新基建的建设力度,充分发挥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头雁效应,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夯实工业数字经济发展根基,加快数字化转型,巩固抗疫期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成果。
三是加快生产全过程数字化改造升级。加快生产过程数字化改造既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点也是难点,应全面推进工程虚拟建模、产线及制造过程仿真、计算机辅助制造、仓储物流管理、数据采集与监控、数字化质量管理、嵌入式智能控制,以及车间制造执行等关键技术及产品在生产制造全过程的改造与应用。
四是稳定推动关键设备上云。首先,要稳步推动有基础、有条件、有需求的工业设备上云,这对于加快制造业整体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重点面向高能耗、通用动力、新能源以及高端智能等关键工业设备开展设备上云。其次,要加强数据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以及数据治理等工业大数据应用技术服务供给能力,面向不同行业培育若干工业大数据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和公共服务平台。最后,要驱动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优化产业链、供应链配置水平,激发经济发展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