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无机盐:优化产品结构 增强行业竞争力
2021年1期 发行日期:2021-01-04
作者:■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

  “十三五”以来,我国无机盐行业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产业链不断向高端延伸,节能减排成绩显著,“走出去”初见成效。“十四五”期间,行业应着重在九大方向发力,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十三五”发展结硕果

  1. 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据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统计,2019年我国无机盐行业企业约   2000多家,产品生产能力达到12000万吨/年,产量8700万吨,2015—2019年产能、产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2%、2.12%,重点无机盐产品产能、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规模以上无机盐企业数883个,较2015年减少225家;主营收入1939.4亿元,相比2015年减少872亿元;利润63.34亿元,相比2015年减少54.8亿元。2019年,约248个无机盐品类的产品出口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1690万吨,创汇128亿美元,相比2015年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8.17%。

  2. 产业层次有所提高

  “十三五”期间,无机盐产品产量小幅增长。其中,锂盐、钾盐、铬盐、湿电子化学品、过氧化氢、高分散性白炭黑等产品产量增长较快;氧化镁、黄磷、饲钙、芒硝、氯酸盐等产品产量有所下降。无机盐产品从追求数量增长到质量先行,由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品逐步转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体系。2010—2019年我国主要无机盐产品生产情况见表1。

  3.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一批核心关键共性技术及装备的突破,为无机盐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装备不断向大型、高效、密闭及连续化、自动化、数控化方向发展。以铬酸钠、氟化氢、氟化铝、氯酸钠、过氧化氢、磷酸盐、硅酸盐等为代表的无机盐产品单套生产装置能力大幅提升,综合技术水平、产品技术指标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截至“十三五”末,无机盐行业有12家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以及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据不完全统计,2015—2019年行业企业共获专利2000余项。

  “十三五”期间,无机盐企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20项,以及省级以上的各种奖项200余项。其中多氟多化工“锂离子电池核心材料高纯晶体六氟磷酸锂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获得了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兴发集团研发并实施的“芯片用超高纯电子级磷酸及高选择性蚀刻液生产关键技术”和瓮福集团“湿法磷酸高值化和清洁生产的微化工技术及应用”,均荣获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4.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全行业减量化、资源化、规范化水平逐步提升。2015—2019年,全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0%。行业废水排放量持续下降,全行业废水总量累计降低15%、氨氮下降5%、COD下降8%。

  行业在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十三五”期间,二硫化碳行业淘汰了环境污染大的间歇焦炭法工艺,全行业采用了绿色清洁的天然气工艺。无机硅化物、无机氟化物、磷化工、钾盐钾肥、氯酸盐、氰化物和过氧化物等行业与上下游耦联、延伸了产业链,实现了资源有效利用,提高了企业竞争力。主要产品的能耗、减排完成情况见表2。

  5.“走出去”初见成效

  “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工业基础薄弱,亟需发展基础原材料工业,我国同这些国家开展无机盐领域的互利合作前景非常广阔。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推进,部分钾、锂、溴、硅化物等无机盐企业率先“走出去”,取得了一定成效。

  国内两大锂盐龙头企业积极开拓国际锂资源。天齐锂业、赣锋锂业分别收购或入股了泰利森、SQM、RIM、美洲锂业、Mariana卤水矿、Blackstairs锂辉石矿等,进一步提升了其全球锂业市场的话语权。

  山东海王分别在老挝甘蒙、吉布提阿萨尔获得溴资源,建设溴化钠项目。海王化工还将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在吉布提盐湖地区全力打造现代化的盐溴化工产业园,形成以上游稀缺资源为主要支撑,高附加值产品为重要内容的溴化工全产业链体系。

  6. 出口贸易持续增长

  我国无机盐产品是净出口。2010年贸易额约86亿美元,2015年约93亿美元,2019年扩大至128亿美元,2015—2019年年均增长率约为4.52%。

  无机盐出口量较大的产品有芒硝、氯化钙、食品级磷酸、硫酸镁等。其中芒硝产品出口量由2010年的228万吨增加至2019年的353万吨,占2019年总出口量的18.4%左右。锂盐、硫酸镁出口量也呈明显上涨趋势。

“十四五”行业发展重点任务

  到2025年,无机盐行业的发展目标是:经济总量平稳增长,产品结构、企业结构得到优化,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有明显成效,加快推进行业数字化转型,企业效益和生产效率持续提升,行业竞争力不断增强。重点包括九项任务:

  1.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品增量

  认真执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建立淘汰机制,对列入限制和淘汰类的无机盐产品工艺,要坚决退出市场。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实行总量控制,新建项目要遵循等量或减量置换的原则,特别是列入“双高产品”名录的产品,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以环保为基准加强监管,充分利用安全、环保等法律手段和差别化电价、水价、碳排放权等经济措施,推动落后和低效产能退出。

  2.加强勘探开发,保障资源供应

  对短缺的钾、硼、锂、溴等资源,建立多部门联合勘探机制,对国内矿产资源进行勘探(如油钾兼探),采用新技术延长矿的开采年限。做好提钾后的老卤资源的综合利用,有效提取盐湖中锂、硼、镁等资源。提高中低品位矿石和副产物、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

  3.加快技术改造,实施创新驱动

  围绕优化原料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排放、推进行业清洁化生产,实施传统产品技术改造工程。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构建一批有影响力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整合发挥已有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研发平台的作用,加快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围绕满足市场需求,着力突破一批无机盐行业共性技术、关键工艺、成套装备。

  4.提升智能水平,打造数字工厂

  数字化能够更加精准地控制生产流程,满足日趋严格的健康、安全、环境及个性化消费对化工行业创新的需求。通过改造提升现有生产装置,推动行业智能化发展,尤其是危险化学品生产过程的安全控制改造,促进企业降本增效,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如氯化、氟化、硝化、过程氧化等危险化工工艺等上下游配套装置,全面实现自动化控制及工厂智能化的改造。

  5.结合产业资本,优化产业布局

  支持优势企业采取多种形式的资本运作(如产业基金等),一方面横向兼并重组弱势企业,整合市场资源,减少企业数量,提高产业集中度;另一方面纵向重组上下游相关企业,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立足我国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

  促进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支持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调整产品结构,腾出空间发展高档精细产品,以满足当地经济水平较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需求。中西部地区则主要发挥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建设若干大型煤-电-化一体化基地、矿-盐-电-化一体化基地等。

  6.推动产品升级,适应高端要求

  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围绕高端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国防军工、核工业、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建筑材料、食品医药等高端领域需求,开发功能材料产品,如纳米级、电子级和晶须材料等。升级发展一批重点无机盐新材料产品,鼓励为用户需求定制化服务体系。

  为适应高端新材料需求,根据国家《关于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的指导意见》,积极推进无机盐行业的“团体标准”体系建设,建立相关产品的“团体标准”。

  7.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推进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重视行业窑炉余热、尾气利用,研究窑炉余热梯级利用,这是行业能耗大幅度下降的保证条件;突破高温炉料及炉渣显热利用的薄弱环节,提高自动化水平;推广节能型燃烧、干燥设备、节水型洗涤设备、高温气体干法除尘设备。

  8.构建安全体系,提升本质安全

  切实提升行业企业本质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行业企业全员的安全意识和业务水平,加强企业安全管理考核,提高专业管理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尤其无机盐行业中涉及危险化学品生产及生产过程产生有毒有害气体或产生危险废物的企业,更要深入实施责任关怀和HSE等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把以企业为主体的安全管理责任真正落实到位。

  9.开拓海外市场,加强国际合作

  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加快行业“走出去”步伐, 推动上下游一体化的链条式转移、集约式发展,带动相关技术装备与工程服务走出去。指导企业制定风险应对预案。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国门,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充分发挥我国传统无机盐产业的技术优势、资本优势,与具有资源优势或市场潜力的国家和地区开展产能合作,鼓励国内企业与境外企业在全球范围开展产业安全合作。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