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2020年, 疫情下的石油和化工行业
2021年1期 发行日期:2021-01-04
作者:■ 唐茵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整个石化行业的格局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也让未来充满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受疫情影响,一些行业需求萎缩难以为继,另一些行业订单爆棚一货难求;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潮流此消彼涨,一边是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另一边是RCEP正式开启,国内确立了“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有效的疫情控制,让中国在全球经济中一枝独秀,供应链开始向国内转移;许多头部公司在业务转型、商业模式调整、人员结构优化中期待浴火新生……


需求萎缩,大公司艰难转型

    

    从全球范围内看,限制出行和人员流动的举措,已成为新常态。与之相关的航空、物流、交通运输等行业至今仍未恢复至疫情之前的水平,这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对石油的需求量。

    2020年石油需求暴跌800万桶/日,原油期货价格一度跌破20美元/桶,目前仍在低位徘徊。为了救市,OPEC+进行多轮磋商,在多次谈判搁浅后,于5月份达成减产协定,决定削减970万桶/日的石油供应。8月份这一数字已降至770万桶/日,2021年1月份将进一步降至720万桶/日。除了原油之外,石化产业链也受到疫情带来的冲击。疫情期间,汽车制造、餐饮旅游、房地产、航空等行业成为疫情的重灾区。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联合发布的报告表明,与2019年上半年相比,2020年上半年全球制造业下跌5%,其中汽车业的产出降幅最大,达到13%;其次是纺织业(下降8%)和电子业(下降7%),与之相关的化学品必然遭受重创。

    受需求下降的拖累,除亚太地区外全球其他地区尤其是欧美地区炼油业陷入困境,产能整合以及淘汰速度加快,数家企业发布裁员计划。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石油天然气生产商,埃克森美孚几十年来一直是美国最赚钱、最有价值的企业之一,然而在2020年8月份,埃克森美孚被踢出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与此同时,该公司表示,将减记金额高达200亿美元天然气资产的价值。为削减成本,并维持此前近四十年来每年增加的股息,该公司还将在未来一年左右的时间里裁员约1.4万名员工,占其总人数的15%。  

    全球最大化工企业巴斯夫9月22日宣布,计划重新调整其全球业务服务部,至2022年底将减员最多2000人,2023年起每年将节约2亿欧元左右。该公司9月30日完成对化学建材业务的剥离,此外还将其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坎卡基生产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酯类产品的相关业务出售给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一家私人股本公司,该业务位于以植物油为原料的甾醇和天然维生素E的生产基地中。

    9月28日晚间,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称,公司拟公开挂牌转让全资子公司上海万华科聚化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100%股权。万华化学提出,本次交易可以盘活资产,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对于公司2020年财务状况产生积极影响。业内人士认为,万华化学急于出售上海万华科聚还与其2020年的艰难处境有关。万华化学MDI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超过40%,但疫情因素对MDI内需和出口均带来影响,公司上半年业绩下滑较为严重。

    除此之外,2020年已有数家化工企业宣布裁员计划。2月份,瓦克化学宣布到2022年底将减少1000个工作岗位,其目标是每年节省2.5亿欧元;当月科莱恩也宣布,将在未来两年减员500~600人;6月11日,庄信万丰(Johnson Matthey)表示,计划在全球裁员2500人;6月,全球涂料巨头美国PPG工业公司宣布,已批准重大且广泛的重组计划,以降低其全球成本结构,该计划包括美国和加拿大提供的自愿离职计划;陶氏7月23日表示,公司将裁员6%(约为2200人),并退出无竞争力的资产,以应对新冠疫情带来的持续影响。


齐心战疫,化企大显身手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国内爆发后,包括口罩、防护服、消毒剂在内的防疫物资一度极为紧缺。石化行业齐心战疫情,各尽其职,各显其能,再次凸显了化学品和化工材料的不可或缺和极其重要性。正如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所言,现实与实际结果都告诉人们:如果没有化学品作为医药产品和消杀产品的原料,如果没有广大石化企业和全系统干部职工的加班加点,离开了石化产品和化工材料,在短时间内疫情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人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都是不可能的。

    疫情期间“一罩难求”,熔喷无纺布市场价格一度从原有的1.8万元/吨暴涨至40万元/吨。为此,以“两桶油”为代表的石油化工企业应国家与民众之所急,迅速新建、改建或扩建一批聚丙烯熔喷无纺布生产线,全力应对医用口罩和医用防护服需求缺口。2020年2月24日,中国石化党组经过两天紧张调研后做出决定,投资2亿元,快马加鞭建设10条熔喷布生产线;3月6日,中国石化北京燕山石化熔喷布生产线产出合格产品;3月9日,中国石化又宣布,再增加6条熔喷布生产线。 

    中国昊华主动发挥央企担当,利用在特种橡胶制品和含氟新材料的技术优势,快速转产,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研制出新型隔离服和防护口罩材料,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其下属两家研究院——曙光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沈阳橡胶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在疫情发生后,紧急立项转产,开展医疗隔离服的材料研发、配方设计、制版、资质申请工作,仅用5天时间,第一批隔离服即下线并交付到医疗机构解燃眉之急。

    此外,为缓解医疗物资原料紧缺,中石化统筹安排17家炼厂提高装置负荷,中石油、中海油和延长石油所属炼化企业也紧急调整排产计划,增加医疗卫生用聚烯烃产品生产量;山东道恩、鲁清石化、金发科技、福建联合石化等石化企业都开足马力,加班赶制优质卫生材料;乐凯医疗第一时间制定应急预案,保证满负荷生产运转,保障数字医用胶片供应;上海化工区协调园区内企业抱团合作,优先安排生产聚丙烯、聚碳酸酯、聚氨酯助剂、医用无纺布胶黏剂等紧缺的原材料;中国化工、上海氯碱、青岛海湾、新疆中泰、万华化学、天津大沽、四川福华、传化集团、河北正元等一大批化工企业紧急增加消杀产品产量,完成了次氯酸钠、过氧乙酸、医用酒精、84消毒液等主要消杀产品的保供任务。

    可以说,经历了2020年这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石油和化工企业的责任和担当更加真实生动地展现在公众面前。


喜忧参半,业绩两极分化加剧 

   

    受疫情影响,2020年石油和化工公司业绩普降,但也不乏因疫情中涌现出的机遇,以及受益新一轮刺激措施而实现业绩暴涨的公司。不过,从大公司公布的2020第三季度业绩可以看出,三季度行业的经济运行已渐渐从疫情的阴云中恢复过来。

    巴斯夫2020年第三季度净亏损21亿欧元(约合26亿美元),原因是与航空和汽车行业有关的大量减记。巴斯夫表示,这主要是由于化学品业务领域带来的收益减少所致。营养与护理、材料及农业解决方案、其他业务领域的不计特殊项目的息税前收益也大幅降低;工业解决方案、表面处理技术业务领域则小幅下滑。陶氏2020年第三季度净销售额97.12亿美元,同比下降10%,主要原因是全球能源价格下跌导致本地价格下降,与上一季度相比销售额增长了16%。亨斯迈2020年第三季度营收15.1亿美元,上年同期为16.87亿美元;净利润5700万美元,上年同期净利润4100万美元,优于公司之前预期,除了商用飞机之外,几乎所有的业务都有所改善。沙特基础工业公司2020年三季度实现销售总额293亿里亚尔(合78.1亿美元),环比增长19%,同比下降11%;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为56.7亿里亚尔(合15.1亿美元),环比增长62%,同比下降26%。

    国内企业表现更为明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末,石油和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5867家,较上月末增加56家,累计增加值同比增长0.7%,是2020年以来的首次增长。其中,化学工业增加值增长1.4%,较前8月加快0.8个百分点;炼油业增长0.5%,加快0.4个百分点;石油天然气开采业降幅4.0%,收窄0.4个百分点。在化学工业中,1—9月基础化学原料、合成材料和专用化学品制造营业收入同比分别下降9.6%、10.0%和0.9%,农药和肥料制造分别增长3.0%和下降8.8%,涂(颜)料和煤化工产品制造分别下降7.5%和11.9%,橡胶制品和化学矿采选降幅分别为5.2%和9.8%。

    从“两桶油”的情况看,中国石化发布2020年第三季度报告指出,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546万亿元(约2372亿美元),同比下滑30.4%;实现净利235.07亿元,同比下滑45.7%。其中,第三季度公司实现净利463.89亿元。中国石油公布2020年第三季度报告称,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国石油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4261.7亿元(约2176亿美元),同比下降21.4%;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0.67亿元,同比下滑73%。其中,第三季度净利润400.50亿元,同比大增353.6%。剔除管道资产重组收益仍大幅扭亏增利218.03亿元。

    在疫情阴云笼罩下,仍有一些公司业绩创出新高。恒力石化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33.34亿元,同比增长35.3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8.96亿元,同比增长45.16%。道恩股份2020年前三季度业绩亮眼,营业收入为33.07亿元,同比增长65.88%;归母净利润为7.8亿元,同比增长514.52%。关于业绩增长,道恩集团表示,凭借公司在熔喷料领域的积累和良好口碑,公司防疫物资熔喷料销量大幅增加,同时公司研发的部分新产品投产也促进了业绩的增长。据悉,疫情期间,道恩聚丙烯熔喷专用料迅速转产扩能,为全国20多个省份的客户发送了聚丙烯熔喷专用料,并接到超2000吨海外订单,有效提升了公司的盈利能力,推动了业绩持续增长。

    LG化学2020年第三季度营业利润同比增加158.7%,为9021亿韩元;销售额为7.5073万亿韩元(约69.1亿美元),同比增加8.8%,双双创下单季度最高纪录。具体来看,石油化学业务营业利润达7215亿韩元,电池业务方面营业利润和销售额分别达1688亿韩元和3.1439万亿韩元,尖端材料部门销售额和营业利润分别达到9629亿韩元和590亿韩元,生命科学业务实现85亿韩元的营业利润。LG化学表示,能创下史上最佳业绩的原因有:欧洲主要客户推出新款电动汽车、圆筒型电池销售增加、IT产品供应扩大等等。

  

出口订单暴增,化工市场坚挺飘红

    

    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出口订单大幅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11月份,出口订单数量创出了历史最高,同比上涨21%,创造了过去2年的单月最高增速。这主要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一方面,海外防疫物资需求增长;另一方面,疫情导致海外制造业停工,为疫情控制相对良好的中国创造了巨大的机会。这直接带来了产业链的连锁反应,主要大宗化学品价格上涨,市场坚挺飘红。从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来看,化工品、能源类产品、基础化学品、精细化学品、新材料产品等,都出现了明显的涨幅。详见表1。

    2020年,令人担心的因疫情而加剧的逆全球化思潮似乎并未占据上风:经历了多次反转的英国脱欧最终在圣诞节期间达成协议;美国大选还是确定了一个无视道德、煽动混乱的总统时代的终结;东盟和中日韩三国在11月底达成了区域自由贸易的重要协定,明确了合作共赢的大趋势不变。下半年以来,饱受疫情冲击下的石油和化工行业终于看到曙光并迎来复苏。2021年,后疫情时代的石油和化工行业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谱写出新的篇章,随着“卡脖子”技术的突破,以及疫情期间国产替代的加速,中国从石化大国向强国转型的步伐也将更为稳健。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