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十四五”我国油气高质量发展 面临四大挑战
2021年2期 发行日期:2021-01-19
作者:■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 姜学峰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十四五”是至关重要的五年规划期。为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实现2060碳中和目标和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我国能源发展即将进入转型加速期。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要把安全供应放在首要位置,以促进清洁能源发展作为重要方向,以改革创新作为重要动力。

    对于油气行业而言,要进一步夯实油气安全供应基础,充分发挥天然气在清洁低碳能源体系中的作用,着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立足长远,谋划好、起步好低碳能源转型。


“十四五”油气供需呈现两大形势

    

    一是全球油气供需仍呈现宽松态势,油气价格将逐步回升。新冠肺炎疫情将加速全球石油治理体系转变,地缘政治风险仍十分突出。

    2020年世界石油需求同比大幅下降810万桶/日,预计2022年左右恢复平衡。“十四五”期间,石油需求年均增长约80万桶/日,增长主要来自亚洲和非洲发展中国家,交通用油增长减速,石油化工占据增长主力。期间,预计世界石油供应能力增长345万桶/日,年均约70万桶/日,较“十三五”增速低50万桶/日。虽然世界石油供应能力增长放缓,但欧佩克剩余产能水平仍较高,市场有充足的产能满足需求增长。在伊朗继续遭遇制裁的情况下,2025年欧佩克剩余产能仍将超过300万桶/日,如伊朗制裁解除,短期可供170万桶/日。预计,国际油价将随着需求恢复逐步回升,但将明显受制于库存高企压制,2025年布伦特油价逐步回升至50美元/桶左右。

    预计,全球天然气需求年均增长1.5%,2025年达到4.35万亿m3,增速较疫情前进一步放缓,亚太市场消费增量将贡献全球增量的一半以上。受油价低位运行、替代能源竞争等因素影响,2020年,全球三大市场价格处于近年低谷,2021年开始逐步回升,预计2021—2025年,东北亚LNG现货价格由4.5美元/MMBtu回升至7美元/MMBtu。受目前需求疲弱、气价低迷及国际油价暴跌等多因素影响,多个LNG项目投产延迟,预计,2025年全球LNG供需形势将从2020年的供应过剩2100万吨,逐渐收窄至供应缺口2500万吨。

    在替代能源快速发展、世界石油需求减速、供需格局深度调整的背景下,全球石油市场波动加剧,需要加强供需协调管理。美国基本实现“石油独立”,保障油气出口地区稳定及海上运输安全意愿下降,扰动油气地缘政治格局,增加石油供应中断风险;世界主要石油产区的中东北非地区不确定性加大;美国与伊朗、委内瑞拉的制裁仍将对石油市场供应产生重要影响;亚洲消费国地缘政治风险溢价将持续存在。

    二是我国石油需求正由高速增长转向中低速增长,成品油消费将在“十四五”期间进入峰值平台期。我国天然气仍处于快速发展窗口期,但需求增速逐步放缓,天然气供需形势总体宽松。

    受经济增速放缓和增长动能转换、能效水平提高以及燃料替代加快等因素的影响,2010—2019年我国石油需求年均增速为5%左右,已经由高速增长进入中低速增长时期。预计“十四五”期间,受炼厂能力持续增长驱动,我国石油需求还将有所增长,增量约为1.33亿吨/年,但增速将逐步放缓,并于2030年前后达峰,峰值在7.3亿~7.5亿吨左右。

   “十四五”时期,我国成品油需求总体将呈现“汽油达峰、柴油下降、煤油增长”的特征。随着现代交通体系建设的推进,燃油车效率的持续提升和高铁、新能源汽车、共享出行、无人驾驶等新技术、新模式的快速发展,成品油增长潜力正在不断削弱,汽油需求有望于2020—2025年达峰。柴油需求受产业升级、替代加剧、传统行业油耗下降、主力行业动力不足、运输结构调整等因素的拖累,目前已经进入峰值平台期,未来将稳步下降。

    在宏观经济稳健增长、环保政策持续加码、天然气市场化改革效果显现等多因素驱动下,“十四五”我国天然气需求年均增量将超过200亿m3,2025年将增至4300亿m3,但年均增速将由“十三五”的11.1%降至6.1%。分行业看,城镇化推进和环保政策实施,居民生活用气继续平稳增长,采暖用气增速较快。交通用气增量主要来自LNG重型货车,LNG船舶在环保政策推动下前景较好。

    国内天然气供应能力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预计“十四五”末,国产气量将达2200亿~2500亿m3,较2020年增长350亿~650亿m3。进口天然气供应能力整体将快速增长,2025年进口管道气供应能力将达近1000亿m3, LNG接收能力将突破1.2亿吨。


“十四五”我国油气发展面临四大挑战

    

    第一项挑战是油气安全供应风险仍十分突出。

    一是油气供应对外依存度仍将上升。预计,2019—2035年,我国原油进口量将从5.06亿吨增至5.5亿~6亿吨的峰值水平,原油对外依存度将从72%增至73%~75%,天然气进口量将从1333亿m3增至3000亿m3,对外依存度将从45%增至55%~60%。

    二是油气储备能力调峰能力不足,区域性、时段性供需矛盾突出。随着我国能源转型的快速推进,新旧能源系统出于迭代期。能源相关产业链长、关键环节多、联动机制复杂、辐射影响面广,一个环节的运行波动将会冲击整体产业链的生产运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天然气市场出现较为严重的供应过剩,产业面临上游关井和照付不议的长贸进口合同履约风险。

    第二项挑战是石油产业结构性矛盾加剧。

    一是油品供应过剩形势加剧。随着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陆续投产,2025年全国炼油能力将增至10亿吨/年。供需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加剧,2030年我国成品油产需差将达到约7000万吨。炼化产能的持续扩张,叠加成品油需求的即将达峰和高开工率,将推动我国成品油出口需求保持增长。

    二是化工品供需结构失衡。2020—2025年,我国七大基础原料的扩能规模将超0.75亿吨。面对规模巨大的产能投放,聚乙烯、聚丙烯等合成材料2025年仍存在一定供应缺口;乙烯、丙烯基本达到供需平衡;对二甲苯、乙二醇供应过剩压力凸显。

    第三项挑战是碳中和目标倒逼油气行业深度变革。

    碳中和目标对油气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生产运营的低碳化,二是提供能源产品服务的低碳化,油气行业需进一步加快低碳转型步伐,适应与引领碳中和目标实现。

    目前,我国石油加工转换、炼焦及化学制造业年能耗5.6 亿吨标煤,二氧化碳排放约10 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0%,实现油气行业生产经营特别是加工环节的低碳转型任务较重。长期来看,油气行业不仅面临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的挑战,而且面临如何尽快实现低碳化利用转型的难题。

    第四项挑战是油气企业生产经营难度加大。

    一是低油价影响勘探开发。随着国内油气资源劣质化程度加剧,勘探开发难度加大,油气投资和开采成本越来越高,大部分油田难以承受当前油价。成品油市场“量价齐跌”,炼化销售环节库存高企,进而压力必将传导至上游,迫使油田不得不关井限产,从而影响到国内原油生产。

    二是经营效益压力。在国际油价中低位徘徊、国内成品油需求日趋见顶、市场竞争更趋激烈的背景下,油气行业营收及净利润增长均将面临更大压力,提质增效工作将常态化。


“十四五”油气高质量发展的“五要”

     

    一要聚焦安全短板,增强供应保障能力建设。

    认真落实好“七年行动计划”,持续加大上游生产勘探开发力度,夯实国内资源基础;加大油气储备设施建设,保持合理储备水平,增强供应体系安全保障度、弹性和适应性;加强产业链弹性建设,大力提升供应灵活性。           

    二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率。

    加快推进炼油行业转型升级,继续下大力气淘汰落后产能,推进炼厂基地化、园区化、区域化建设,部分燃料型炼厂转向材料型炼厂。按合理开工率、汽煤柴油收率、成品油区间出口以及需求量测算,2025年我国炼油能力应设定在8.5亿吨/年。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社交媒体等信息技术改变了炼化业务模式,推动石化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适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重视国内消费市场、挖掘差异化需求。

    三要瞄准清洁低碳战略方向,加快转型发展。

    首先,要实现生产经营特别是加工环节的低碳转型,应加快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尽量减少化石能源直接燃烧使用,提高电力、热力、氢能等二次能源的应用比例。其次,做好石油作为原料和天然气低碳化利用两篇大文章。持续深化节能和燃料替代,提升交通电气化水平,提高燃油经济性标准;做好“天然气+”,面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系统,天然气在发电侧与用户侧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改善用气经济性。充分利用油气田储层等资源禀赋,加强与煤电、气电、工业排放大户等合作,不断提升CCUS 技术开发利用规模。

    四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

    一是优化资源进口布局,利用好战略买家地位,增强资源运筹能力。中长期内重点布局中东、中亚-俄罗斯和非洲等未来油气出口规模最大的地区;二是积极推动能源领域双边和多边合作。利用一带一路、上合组织、金砖组织,密切与资源国关系,进一步完善油气战略通道,稳定运营中亚、中俄油气管道,增强陆上通道多元化与可靠性;积极推动中、日、韩油气基础设施共享与共建;三是努力提升我国国际油气市场影响力、定价权。加快将上海原油期货打造成为国际基准原油步伐;加快推出汽油、柴油、天然气等更多人民币计价的期货交易品种,鼓励国内企业以上海价格作为国际油气贸易基准价。

    五要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

    一是有序推进上游市场开放,以强制性区块退出机制为重点,深化改革油田勘查开采体制改革;二是深化天然气价格机制改革,理顺天然气管输价,联动终端价,落实储气调峰气价,推进天然气终端价与门站价联动;三是加强市场监管,规范下游市场竞争秩序,建立公平高效的市场营商环境;四是完善石油进出口管理体制,加强原油成品油进出口动态管理,增强国内外市场联动性。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