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和服装生产的出口国,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东盟是中国纺织国际产能合作重点地区之一,2022年4月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特别提出了优化区域布局,落实区域发展战略,鼓励龙头企业在广西等地区建设化纤纺织全产业链一体化的基地,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能够形成高效的协同共同利益体和体系。9月14日,在2022中国-东盟化纤纺织国际合作洽接会上,来自纺织化纤行业的专家与代表共同就RCEP机遇下,如何加强纺织化纤行业国际合作的相关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RCEP利好纺织化纤行业“走出去”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表示,RCEP有助于我国形成自由贸易区体系,并延伸我国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同时,RCEP也将为区域经济合作带来很大的推动,据商务部研究院预算,2035年RCEP将带动各国的GDP增长比基准多出0.86%,出口比基线增加18.30%,进口是比基线增加9.63%。白明指出,必须要优化RCEP的原产地管理服务,优化原产地的采购规则,为我国企业优化国际分工,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战略设计。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部主任华珊介绍了中国与东盟在纺织领域的机遇挑战。华珊指出,东盟是我国纺织行业重要的合作伙伴,主要体现在三点:
第一,东盟与我国有很紧密的产业链配套关系,是我国纺织行业重要的出口目的国。其主要出口产品为纺织面料和纺织制品,71%的纺织品里面有147.7亿美元出口到了越南,占到了纺织品的42%;印尼46.6亿美元,占13%;柬埔寨40.6亿美元,占到了11%。
第二,东盟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纺织品服装进口来源地,主要进口产品为服装和纱线。2014年开始东盟就已经是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口来源地的第一大国家,2021年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东盟进口额(主要是服装和纱线两大品类)达81.6亿美元。
第三,东盟是现阶段我国纺织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最重要的目的地。其中,2015—2021年我国纺织行业对东盟成员国累计投资额统计详见表1。
当前,我国纺织工业正处于加快构建全球化生产网络体系和资源配置体系的新发展时期,中国与东盟纺织业要构建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我国纺织业对外投资领域几乎涵盖了纺织服装全产业链,产能布局重点为服装加工、棉纺织、针织。中国—东盟的贸易和投资合作环境是不断优化的过程,包括审批投资程序的简化等,这都为国际合作创造了良好的贸易环境。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机遇背后的挑战。东盟纺织产业链不断发展,与我国纺织产业间的竞争逐步加剧。如何去平衡竞争与合作,是下一阶段与东盟合作发展需要重点考虑的环节。此外,劳动力专业素质不足,生产效率较国内偏低,产业链不完善、很多上下游配套的原辅料都依赖于从中国进口,国内企业面临的当地文化、法律、宗教等方面的问题也都亟待解决。
钦州市石化发展局张自飞作题为《共享RCEP机遇 共建面向东盟的化纤纺织产业基地》的报告。近几年来,钦州的产业飞速发展,已经形成了五大产业集群。其中,绿色石化业是钦州第一支柱产业。此外,钦州具有能够发展化纤纺织的优势。钦州将从上中下游打造全产业链,从上游石化到化纤,再往下游发展高端服装、印染,包括家纺织品的产品。
钦州市钦南区副书记、区人民政府区长肖利富介绍了钦南区现代轻工纺织产业园。该纺织园的定位是面向东盟的特色面料发展的高地和全产业链一体化的发展示范区。到2030年远景规划是初步建成纺丝、制造、印染、终端制品全产业链发展的格局。
创新驱动绿色发展
东华大学高性能纤维与制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纤维专委会副主任王华平表示,整个化纤产业要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其中,纤维的绿色低碳发展包括了能源、资源、制造、产品、应用及再生产品。其低碳技术体系包括了能源动力、资源辅料、低碳制造、低碳产品、低碳应用、再生循环。生物基合成方面,要大力发展来自生物学的技术,发展新的单体。与此同时,要关注生化合成技术,包括细菌纤维素制造的纤维,也包括生物皮革、菌丝纤维。在产品绿色化方面,主要是在使用过程与维护过程中减少排放。例如,凉感纤维与舒感纤维。
中国染料工业协会会长史献平在题为《RCEP实施后中国染料行业新机遇》的报告中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国内外染料工业发展都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一是供需平衡方面,二是新产品开发方面,三是可持续发展方面。与此同时,染料工业的创新越来越困难,创新主要是围绕老产品的改进来进行。
史献平强调,未来,染料行业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行业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找准研发创新的方向,为下游产业高端化发展服务。其次,要为下游行业的绿色、节能、环保,下游品的生态安全服务,降低产品所含有的有害物质,帮助下游在生态方面能够进一步做出改进。要加强应用研究,细分产品市场要进行研究,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型染料、有机颜料。同时,通过产品的改进,比如原液着色等,通过这些助力下游行业的节能减排。
此外,要重视品牌战略,加快我国染料国际化进程。要推广生产清洁生产技术,努力发展循环经济,确保供应链安全,包括源头治理,减少三废排放,切实落实各个政府部门、地方和中央政府的法律法规。要进行连续化跟自动化,提高安全水平。
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圣军分享了“新机遇带来新思考——RCEP下,化纤企业发展新思考”的主题报告。李圣军指出,桐昆集团发展到现在一直以来非常清楚自己应该怎么走,自己今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和后天做什么。桐昆除了现有的生产基地,全国有五大基地现在正在布局,分别位于广西、江苏、安徽等地。在选址时从三个方面考虑,首先是国家的战略,考虑到双循环战略,其次是当地政府的规划,最后才是市场需求。“十四五”期间,桐昆将立足于强链延链补链,全面发展,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全产业链打造战略,围绕现有优势聚酯化纤主业,倾心打造下游完整的生态圈。面对RCEP新机遇,化纤企业在钦州将大有可为。桐昆将利用好钦州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地理位置,进行生态协同。
被动“走出去”还是主动国际化?
在高端访谈环节,东盟加六国贸促会副主席闫世安、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张新民、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部主任华珊以及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主任王玉萍与在场嘉宾和代表共同探讨了中国-东盟化纤纺织贸易合作的机遇与挑战等话题。
张新民表示,中国和东盟在纺织领域的互补性已经形成一种共识,双方既有分工又有竞争与合作。
华珊指出,在我国纺织行业已经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竞争力也非常强的背景下,我们更愿意去整合国际国内资源,打造一个国际化更有竞争力的纺织产业,简单来说,纺织企业更愿意从被动的“走出去”转向主动的国际化发展。此外,我国纺织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这些企业如果“走出去”会面临很多风险,例如人才缺乏、对当地政策不了解等,这都会成为困扰其国际化的问题。
闫世安认为,在当前的情况下要重点加强对东盟技术骨干的培训,我国有很多好的职业技术学院,它们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非常好的教学设备,在这种情况下,希望能加强和东盟国家的合作,东盟国家这些工厂特别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工厂,它们非常期望能有这样的培训机会。此外,在东盟和RCEP区域的贸易促进方面,要抓紧建设产品展示中心,为企业提供便利窗口对其优质产品进行国际化展示。
龙头拉动,突破从0到1
张新民表示,应由龙头拉动产业共同发展,上游带动中下游发展。当前,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仍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这就需要龙头企业在资金投入、技术研发方面起带头作用。通过政府、行业、企业的三方联动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从而形成整个行业的集聚效应。
华珊认为,科技创新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十分重要。纺织行业要从跟跑、并跑阶段到并跑和领跑阶段,实现从0到1的突破,需要时间、人才、知识产权的积累。此外,要倡导全产业链的科技创新。从最前端的纤维原料到终端消费者,中间各个环节都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匹配,都需要龙头企业责无旁贷的去带动。
王玉萍及桐昆相关负责人等专家均指出,纺织化纤行业要做到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要通过成果转化来实现从0到1的突破。新型研发机构和龙头企业应该起到带头作用,突破国际性的技术垄断,使我国纺织化纤行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