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做好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稳定发展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出,各地要推进锂电产业有序布局,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并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保障高质量锂电产品供给,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近年以来,受益于新能源车和储能行业的发展,锂电池产业链热度持续攀升,一些原料价格甚至上涨超10倍,资本疯狂炒作引发企业盲目扩张,亟待重回理性发展轨道。《通知》的出台有助于为锂电池产业降温,推进锂电池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原料飙涨波及整条产业链
《通知》指出,近年来,国内锂电产业链供应链阶段性供需失衡严重,导致部分中间产品及材料价格剧烈波动,超出正常范围;上下游对接不畅,部分领域出现囤积居奇、不正当竞争现象;部分环节产能盲目扩张,低质低价竞争时有发生。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发布的《2021中国锂电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显示, 2021年中国锂电池市场规模达到324GWh(千兆瓦时),是2017年的4倍。快速扩张的产能让锂电材料市场供不应求。虽然近几年有不少龙头化工企业转型,加入锂电材料赛道,但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供应偏紧的现象一直存在。自去年以来,原材料价格步入爆发式增长的通道。例如,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已从2021年初的5万元/吨猛涨了超10倍。
原材料价格上涨直接传导给了整车厂,有电动车企业表示,电池成本在一辆车中的占比超过40%,甚至超过50%。涨幅已远大于技术进步给用户带来的价值。比亚迪相关负责人坦言,动力电池原材料和动力电池的价格上涨,已经给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造成了较大影响。
因此,《通知》指出,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引导上下游企业加强对接交流,推动形成稳定高效的协同发展机制。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查处锂电产业上下游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不正当竞争等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有序发展才是长久之计
一方面是锂电池原料的火爆行情,另一方面是许多化工企业面临转型的压力。包括锂电正负极材料、电池电解液、电池隔膜在内的一系列锂电池材料都成为今年化工公司投资的热门行业。与此同时,为应对上游原材料价格过快上涨,一场锂矿争夺战在锂电产业链上中下游打响。
大建快上无序扩张带来的问题应当警惕,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更为理性的思考。为此,《通知》提出五点要求。一是坚持科学谋划,推进锂电产业有序布局。二是加强供需对接,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三是强化监测预警,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四是加强监督检查,保障高质量锂电产品供给。五是优化管理服务,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
《通知》指出,要按照“十四五”制造业系列规划和《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要求,实事求是制定本地区锂电产业发展政策。指导锂电企业结合实际和产业趋势合理制定发展目标,在关键材料供应稳定、研发创新投入充足、配套资金适量充裕的前提下,因时因需适度扩大生产规模,优化产业区域布局,避免低水平同质化发展和恶性竞争。
在“双碳”时代下,发展电动车、储能等产业被视为减排降碳的有效路径之一,这样有利于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需要更可持续的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