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转基因作物发展与商业化展望
2023年8期 发行日期:2023-04-17
作者:■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 马磊 李辉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有序扩大试点范围,规范种植管理。”这标志着国家高度重视生物育种带来的产业变革,着力加速转基因粮食作物从研发到商业化的进程。全球及中国转基因作物发展历程  今年是全球生物技术/转基因投入实际应用的第42年,也是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第28年,现代种业进入了“常规育种+现代生物技术育种+信息化育种”的4.0时代。

全球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20世纪80年代初,转基因生物首次被提出,并被定义为利用基因重组技术获得的含有外源DNA的生物。1983年,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获得了具有卡那霉素抗性的转基因烟草,标志着转基因作物育种的开端。1996年转基因玉米、大豆和棉花开始大规模商业化种植,随后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和应用迅猛发展,转基因技术成为了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应用范围最广的高新技术,目前已有71个国家和地区批准了32种作物541个转化体的商业化应用。至2021年底,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29.55亿亩,占全球作物总种植面积的18.7%。转基因种子市场规模达217.32亿美元,占全球商业种子市场的46%。详见图1和表1。

  从作物对应性状来看,转基因作物研发集中在以下6个方向:耐除草剂转基因作物,耐草甘膦、草胺磷、2,4-D、咪唑啉酮类和硝磺草酮等除草剂;抗虫转基因作物,对鳞翅目害虫、鞘翅目害虫具有特异杀虫活性;品质改良转基因作物,高油酸大豆、高赖氨酸玉米、高维生素A含量的黄金大米、低尼古丁含量烟草等;抗非生物胁迫转基因作物,耐旱玉米、小麦、大豆、甘蔗等;抗病转基因作物,高抗环斑病毒的转基因木瓜、抗病毒菜豆等;复合性状转基因作物,既抗虫又耐除草剂的玉米,同时抗鳞翅目鞘翅目害虫玉米等。

中国转基因作物发展历程

  纵观我国转基因作物发展历程,呈现三大特点:

  从进程上看,我国转基因作物商业化推广进展缓慢,主粮未实现转基因商业化。目前,我国政府共批准了8种转基因作物安全证书,包括耐储存番茄、抗虫棉花、改变花色矮牵牛、抗病辣椒、抗病番木瓜、抗虫水稻、抗虫/耐除草剂玉米、抗虫/耐除草剂大豆。其中只有抗虫棉花和抗病毒木瓜进行了商业化生产,转基因主粮未实现商业化生产。但是批准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转基因作物有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和甜菜5种作物,其中转基因大豆进口量约占全国大豆需求量的83%以上。

  从政府态度上看,大力支持转基因研发,但商业化推广态度慎重。我国是全球最早开发和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政府一直重视转基因技术的研发,在国家“863 计划”、“973 计划”,以及2008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的200余亿的转基因重大专项等相关科研项目的支持下,我国在育种尖端生物技术研发领域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公众对转基因作物缺乏相关的认知,对其安全性存在较大质疑,同时国内转基因技术与国际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而政府在转基因商业化推广上持慎重态度且严格管理,对违规销售、种植转基因作物的情况,农业部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从实际种植情况看,我国部分省市地区非法种植和销售转基因种子的现象屡禁不止。在全球范围内我国属于转基因管理较严格的国家,然而转基因水稻、玉米种子非法流通屡禁不止。究其原因,一是市场对相关转基因产品存在切实需求,如虫害干旱较重的玉米种植区;二是转基因种子销售能够产生高额收益。

关于转基因安全的争议

  自转基因技术问世以来,面对已被证实的技术、生产优势和未被证实的危害,社会一直存在着安全性的争论。目前为止,转基因安全的最大争论点仍在于其不确定性,即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据证明其有害或无害。

  转基因技术的优势。转基因技术可以打破物种间的生殖隔离屏障,促进遗传物质在不同物种间的交流;同时转基因技术很好地规避了传统育种难以避免的不良基因连锁问题。因此,与传统育种技术相比,转基因技术是一种更准确、更高效、更有针对性的定向育种技术。此外,在作物中转入抗除草剂基因可以减少除草工作量,转入抗虫基因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转入品质改良基因可以得到更优质的产品;利用转基因植物,还可以生产药用蛋白,大幅度降低药物成本等。

  转基因可能存在的弊端。一是转基因食品可能导致过敏反应等人类健康问题。基因在重组的过程中可能会使过敏源蛋白质得到充分表达,增加过敏的概率和风险,甚至造成难以控制和治愈的过敏反应现象及其他健康问题。二是转基因作物可能破坏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转基因作物可能具备的某一方面的生存优势,通过长期竞争或无序扩散可能会对普通农作物或植物的生存造成威胁。同时,通过花粉漂移(基因漂移)及食物链传递可能会影响物种的群落结构,破坏物种多样性,进而威胁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转基因技术与商业化在争论中发展。从转基因近30年的商业推广来看,目前给全球带来的收益是确定的,而社会一直争论的风险并没有确实表现或被充分证实。面对全球持续增长的人口、日益枯竭的资源、频发的极端天气、恶化的贸易环境等现实问题,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转基因作物的推广对确保全球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但对转基因安全性的研究和管控同样需要引起全球各国的持续关注。

我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提速,2023年将是商业化元年

  保障14亿人的粮食安全,特别是口粮的绝对安全,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农业的重中之重。面对耕地面积有限且质量下降,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的情况,通过改良品种来提高单产是增产稳产的重要途径。放眼全球,围绕种子,特别是转基因种子的争夺战正趋于白热化。转基因育种技术及其产业在经历了过去40余年的技术成熟期和近30年的产业发展期之后,目前已进入以抢占技术制高点与经济增长点为目标的战略机遇期。突破我国传统育种在农业生产中的诸多瓶颈,大力发展转基因技术,已经成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升种业种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1.加速形成转基因作物商业推广的政策支撑与法律保障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在严格监管、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快推进生物育种研发应用。

  2021年、2022年、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分别提出:“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启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全面实施生物育种重大项目”。

  2022年,《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等四项修订法规于1月2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种子法》于3月1日起施行;《转基因耐除草剂作物用除草剂登记试验和登记资料要求》于3月25日发布实施;《国家级转基因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国家级转基因大豆品种审定标准》于 6月8日发布实施。

  2.转基因作物种子市场准入关键环节获批

  目前,我国的转基因工作主要从3个方面开展:一是注重自主创新;二是坚持慎重推广;三是突出强调安全性。主粮作物转基因种子在国内进行商业化有两个关键环节:一是转基因安全证书的获取;二是转基因品种的审定。通过这两个环节后,具有相应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才能将种子上市销售。在历经10余年的舆论争论期、技术发展期与推广保守期后,转基因作物商业化迈入实质推进期。截至目前,农业农村部转基因审批信息清单中,共有16个转基因玉米项目和5个转基因大豆项目获得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我国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展望

  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将充分改变我国种业发展方向和行业格局,成为我国种业升级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1.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将引起种业市场变革

  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将扩大国内种业市值。参照美国转基因玉米、大豆种子商业模式,借鉴我国转基因抗虫棉与转基因玉米在东北市场推广(非法渠道)情况,在充分发挥自由市场作用的情况下,预计5~6年时间,转基因玉米、大豆种子市场渗透率将达到90%、70%。以玉米种植6.5亿亩为计,未来由高技术转基因玉米种子价格上涨带来的市场增量空间预计超100亿元。

  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将加速提升种业市场的集中度。转基因技术因前期研发投入高,对企业配套能力要求高,从而提高了行业门槛。大量中小种企或将难以达到相关要求,不得不逐步退出或转型。预计未来5年内,种子企业数量将迅速减少,市场将快速集中,未来前五名头部企业市占率将达40%以上。

  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将推动种业市场环境进一步净化。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将促进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在立法层面的完善与执法层面的贯彻。转基因作物种子在侵权鉴定上较传统作物种子更加简易精准,市场监管上更加严格,处罚力度上更加严厉,侵权造假风险与成本都更高,这些都将有力促进种业市场环境的净化。

  转基因作物推广促进种子商业模式转变。行业由传统的种子经营转变为“性状+种子+农化+服务”的一体化经营,性状研发商、农化企业成为产业新的紧密参与者,商业模式更加复杂,极大考验着种业企业综合能力。

  2.转基因玉米、大豆商业化初期的思考

  转基因技术与商业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熟,转基因玉米、大豆在我国的商业推广是大势所趋,面对即将开启的新市场思考如下:

  转基因作物市场将先慢后快逐步放开,需做好产销备平衡。在慎重推广,强调安全的要求下,遵循政策小试-中试-放开的三步走惯例,转基因作物商业化进程不会一蹴而就。从2023年农业部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进一步扩大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应用试点范围,依法加强监管”可以推断,2023年将处于小试到中试过渡的阶段,推广极可能在指定省份的市县进行,合法面积不会太大,距离全面推广仍存在社会接受度、舆论影响等不确定因素,需精准规划做好相关亲本及种子的繁、制、销、备平衡。

  力争抢占先发优势,先入为主树立产品品牌形象。先发优势固然重要,但竞争同样激烈。抓牢农户种地轻易不换种的种植习惯,综合运用价格、产品、服务等配套优势,做到产品是核心、价格是抓手、服务是保障,打好组合拳,当好服务员,务必抢下先发市场份额,在农户中树立新产品的好形象。同时做好资源对接,上游与性状研发单位,中游与区域市场型、资源型种业企业,下游与农场系统、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形成合作,为性状、产品、市场开发谋篇布局。

  持续净化品种市场,严厉打击侵权套包行为。我国各种子企业一代转基因作物产品多由原主销常规品种经过回交转育升级而成,而原优势主销产品又均面临着被侵权套包的不法行为,如打击不力在更高利润驱使下必将面临被“升级套牌”的恶性循环。因此持续净化市场,对新产品的商业推广意义同样重要。

  坚持自主创新仍然是新格局下企业最强竞争力。目前国内一代抗虫抗除草剂产品主要基于国外的基因专利改造而成,未来这个市场的竞争,像传统种业一样,关键在于创新能力。在未来同样的转基因产品中,持续开发出有竞争力的更新换代产品,才能成为我国种业的领头羊并参与到国际种业竞争中。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