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十四五”第四年,石化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短缺与暴利时代已成为历史,产能过剩与市场完全竞争成为新常态;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成品油销售不畅、化工产品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使炼化产业链运行面临空前压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电气化率提升重构用能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正在加速进行。同时,国家重点支持的低碳新能源、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生物化工等发展驶入快车道,在这种形式下,炼化企业如何加快转型发展、突破困境成为重点。
炼化行业面临新的形势
1.高速增长时代已结束
中国经济已经告别高速增长时代,进入中低速增长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产业发展的主旋律。过去10年,中国经济增速年均6.6%,今后10年经济增速保持在5%左右是努力目标。
2.大基建时代已结束
大基建投资一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经历了过去近20年的集中投资建设,如今的中国高速公路、高铁总里程世界第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低出生率,房地产调控政策等,房地产业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已结束;而大基建拉动了化工市场10年的景气周期,未来,新能源、新业态、消费升级将是拉动化工产业的引擎。
3.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结束
市场供求关系已从短缺转变为过剩,暴利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拼规模、拼投资、拼资源及任性上项目就能获得暴利的时代已成为历史。
今天我们在论证新建或扩建项目时,一定要转变过去的传统观念,注重高质量发展,将绿色低碳转型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炼化行业面临三重挑战
1.世界变局和国际化竞争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贸易摩擦加剧及地缘局势紧张等对现有国际治理体系提出新的挑战。中美贸易摩擦已经持续近五年,双方在关税、技术及投资等领域展开了激烈角逐,给两国和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冲击与挑战,国内化工产品对美出口额不断下降。
东盟10国发起的RCEP协定深化区域价值链融合,巩固下游制品传统优势外,也会面临低端产品向海外转移、高端石化产品进口增加带来的挑战。
欧盟碳关税的征收,2023年至2026年为过渡期,2027年正式实施,其中免费配额将会在2032年后彻底退出。欧洲是中国重要的消费市场之一,是多数大宗化学品出口目的地。欧盟碳关税的实施,将会进一步加重中国化学品的出口压力,间接加重国内供需矛盾。
2.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变数
全球石化领域新一轮技术革命加快推进,当今的世界,技术创新速度之快,颠覆力量之强,影响范围之大前所未有,创新正在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大未来。
传统技术面临多元化原料、技术路线的竞争。乙烯是炼化的龙头,新技术涌入赛道,如乙烷氧化脱氢、原油直接制化学品、乙醇制乙烯(生物质、煤)、合成气直接制烯烃、甲烷制乙烯、CO2制乙烯等受到关注。乙烷氧化脱氢技术专利商林德、大连化物所纷纷亮相;原油直接制化学品技术,包括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中石化、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在加速布局。新技术具有流程短、投资低、能耗低、碳排放少的优势,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应。
PDH在中国蓬勃发展,也带动了丙烯下游聚丙烯、环氧丙烷、丙烯酸、丙烯腈、MMA等加速扩能,促进了多元化技术路线的发展。环境友好的环氧丙烷工艺技术HPPO、CHPPO、PO/SM、PO/TBA全部国产化,丙烷制丙烯酸、醋酸甲酯制丙烯酸、乙炔制丙烯酸、环氧乙烷制丙烯酸、生物基丙烯酸技术奔向产业化, 基于C2、C3、C4的MMA技术路线已全部国产化。
新技术和传统技术竞争,不同专利商之间围绕大体相同的技术路线的竞争加剧。无论哪种技术路线,首先要考虑原料供应的稳定性,技术的成熟性、可靠性、先进性,做到产品质量好、低成本也至关重要。
3.国内资源和减碳双重约束
有机构测算,根据“十四五”发展纲要,假设中国GDP从2020年到2035年实现翻番,2020—2030年GDP复合增速为5%,那么到2030年中国净碳排放量预计会达到99亿~108亿吨。即便按照108亿吨的峰值上限,与2020年的碳排放相比,也意味着未来10年中国碳排放量仅有不到10%的增长空间。
面对发展和减碳的矛盾,必须以绿色低碳发展推动产能过剩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要制定和采取高标准能耗及排放标准,完善碳资产管理机制,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和淘汰;另一方面,要加大技术及装备节能改造、耦合区域绿色能源使用、实施碳排放减量及回收利用项目等,促使现有石化产能绿色转型升级。
炼化行业竞争格局重构
炼化新企业加速入场,老企业加速扩能,推动产业格局重构。炼化行业由“三桶油”为主导的央企垄断,到地方规模炼厂异军突起,民企炼厂占比大增,从巴斯夫、埃克森美孚在华独资建厂到华锦阿美、中沙古雷项目的动工,这轮炼化行业投资,市场主体更加多元化,以其体量之大、水平之高、速度之快开启了新的竞争局面。国内炼化行业即将迎来全新的市场环境,这将是一场规模实力、管理模式、生产运营等全方位升级的较量。
1.“三桶油”加快布局,调整升级
中石化:中石化是世界第一大炼油公司,在国内拥有超过 30家炼厂,已有17 家炼厂迈入千万吨级规模。在建项目投产后,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的大型一体化炼厂将增至 9家(镇海炼化、中科炼化、茂名石化、福建联合石化、海南炼化、古雷炼化、天津石化、湖南石化和洛阳石化),将承担中石化下阶段发展下游基础化工及新材料的转型重任,结构调整及资源优化配置工作仍将继续。
中石化新项目布局仍以发展聚烯烃为主,凭借多年的研发实力,聚焦发展高端聚烯烃。中石化对外合资步伐较快,除了和国际知名的巴斯夫、日本三井、英力士等外资企业合资外,镇海炼化与新和成成立的合资公司生产蛋氨酸项目,和神马国兴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建设洛阳乙烯,开启了和民企合作的新章。中石化布局新领域、新产品,通常采取合资的方式获得先进的技术,如扬巴乙烯项目依托巴斯夫技术重点布局了丙烯酸下游、环氧乙烷下游高端衍生物,聚异丁烯、甲酸、甲胺等精细化学品;与镇海炼化、茂名石化合作的异壬醇项目;与英力士合资的天津乙烯ABS项目,在固守本体法ABS的同时,实现了乳液法ABS的突破。
中石油:项目分布东北、西北及西南地区,缺乏沿海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为改善产业布局,中石油积极新建广东石化,广西石化,存量炼厂进行“降油增化”,预计到“十四五”末,中石油也将拥有7家大型一体化炼厂(吉林石化、大庆石化、抚顺石化、独山子石化、四川石化、广东石化和广西石化)。不过与中石化相比,中石油主力炼厂大多属于刚迈过门槛,整体规模偏小,且基本位于国家七大石化基地之外。
值得一提的是,中石油两套国家乙烷制乙烯示范工程——兰州石化长庆80万吨/年乙烯、独山子塔里木石化60万吨/年乙烯装置成功投产后,中石油继续加码百万吨级以上乙烷制乙烯项目,独山子塔里木二期项目、兰州石化榆林二期项目、呼和浩特项目、乙烷制乙烯项目将极大提升中石油在西部项目的成本优势。
中石油布局的广东石化、广西石化,打开了华南市场,新成立的蓝海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入住华东市场,主力市场集中在东北、西北的格局在悄然改变。
中石油新项目布局仍以发展聚烯烃、ABS、高端合成橡胶为主,凭借多年的研发实力,聚焦发展高端聚烯烃。以吉林石化为主的ABS产能稳居国内霸主地位,目前也面临国内疯狂投资的ABS项目挑战。
中海油:核心是惠州炼化一体化基地(含惠州炼化和中海壳牌)。浙石化二期项目投产前,惠州炼化一直领跑国内乙烯产能,具备 2200 万吨炼油+220 万吨乙烯的超大型一体化规模。三期中海壳牌乙烯项目投产后惠州炼化的乙烯产能将达到 370 万吨。值得一提的是三期乙烯合资项目依托壳牌的技术布局了mLLDPE、α-烯烃(LAO)、EO/EG、SM-PO、聚醚多元醇(DMC-POD)、聚合物多元醇(POP-POD)等装置,打造了壳牌优势项目的产业集群。
除惠州炼化外,扩建后的宁波大榭石化则是中海油仅余的千万吨级炼厂,区位优势明显。惠州、宁波两地的石化产业集群效应强,下游新材料投资项目众多,可为炼厂提供较为稳定的销路。
2.地方国企/民营大炼化加速布局,转型升级分化
目前行业领军企业正在紧锣密鼓布局,跨地域发展的项目不断浮出水面。发展目标不仅是成为国内领军企业,未来也将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
万华化学:作为聚氨酯的龙头企业,万华化学进口轻烃资源,建设了国内首套轻烃裂解装置,打通了聚氨酯全产业链,并向化工新材料领域发展。万华化学主营业务从聚氨酯、石化向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发力。其中电池材料业务已被万华确定为第二增长曲线的一部分,正在大力发展这个产业。依托强大的科研力量,新材料布局POE、开发了医疗级耐辐射聚碳酸酯、光学级PMMA等,发展香精、香料等精细化学品业务。向氟化工进军,四川眉山布局2万吨/年PVDF项目,先后实施了 25 万吨/年高性能改性树脂项、 6万吨/年生物降解聚酯项目、1万吨/年锂电池三元材料项目、天然气制乙炔产业链29万吨/年的天然气—乙炔—1,4-丁二醇(BDO)—γ-丁内酯(GBL)—甲胺—N-甲基吡咯烷酮(NMP)产业链,其中NMP产能8万吨/年,成为全球单线产能最大的一体化装置。
2023年,杰瑞环保与万华化学电池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在锂电池资源化处置工厂建设、锂电池破碎回收项目建设、新能源电池材料生产、环境治理、设备研发与制造等领域达成广泛合作,这是全球锂电池资源化循环利用领域首次大规模集中签约仪式。
卫星石化:在完成下游丙烯酸、SAP业务的扩能后,卫星石化向上游发展,PDH项目打通上游丙烯酸、丁辛醇C3产品链;乙烷裂解制乙烯项目的建设,延伸了聚乙烯、环氧乙烷,因低成本的乙烯原料竞争优势凸显,向新材料α-烯烃、POE、EAA等高端新材料进军,聚焦双碳战略下新能源发展的需求,创新研发含水性聚丙烯酸(PAA)锂电胶粘剂。
恒力石化:国内各民营大炼化企业加速布局新材料。从大炼化企业的新材料布局来看,恒力石化的新材料布局主要集中在锂电隔膜、树脂材料、可降解塑料、工程塑料等方面,在高性能树脂材料方面,公司布局了ABS、GPPS 和 HIPS;在可降解塑料方面,布局了PBAT、PBS;工程塑料布局了PBT 、聚碳酸酯、聚甲醛及尼龙66。
东方盛虹:东方盛虹的新材料布局主要围绕光伏材料、聚醚、锂电材料、可降解塑料等领域。在光伏材料中,公司现有30万吨/年光伏级 EVA 产能,还将建设75万吨/年EVA产能,50万吨/年POE和20万吨/年α-烯烃;锂电材料方面,建设2万吨/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荣盛石化:新材料布局主要集中在光伏材料、聚醚、树脂材料、可降解塑料、工程塑料等方面。在光伏材料中,公司现有30万吨/年光伏EVA产能,未来还将建设70万吨/年EVA产能装置,规划了40万吨/年POE和35万吨/年α-烯烃产能装置;规划了38万吨/年聚醚多元醇装置;在树脂材料方面,规划建设合计160 万吨/年 ABS树脂;在可降解塑料方面,规划20 万吨/年 PBS 工程塑料,现有52 万吨/年聚碳酸酯产能,未来还将建设50 万吨/年尼龙 66 盐产能装置、18 万吨/年 PMMA 产能装置。
从上述恒力石化、东方盛虹和荣盛石化三家民营大炼化的新材料布局来看,都布局了新能源新材料、可降解塑料等产业链,但在产品细分方面有所区别。例如,恒力石化主要集中在锂电隔膜领域,下游主要覆盖新能源车产业链,东方盛虹和荣盛石化则主要集中在 EVA 和 POE 产品,下游主要覆盖光伏领域。恒力石化和荣盛石化都布局了工程塑料产业链,但除聚碳酸酯和尼龙 66 外,恒力石化还布局了 PBT、聚甲醛等产能,荣盛石化布局了 PMMA 产品;恒力石化和荣盛石化都规划了树脂材料产能,但恒力石化除 ABS 外还布局了 GPPS 和 HIPS 产能。
恒力石化、东方盛虹和荣盛石化三家民营大炼化的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打通了炼化—化纤全产业链,从终端到上游的逆向垂直整合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但随着后续项目建设及新材料的布局方向、研发实力、销售渠道/服务等差异,各家会出现明显分化。
国内炼化行业发展建议
1.结合国家石化产业政策进行战略定位
每一次行业的投资热潮都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推动。“十二五”开始,产业政策鼓励烯烃原料多元化,鼓励利用海外的轻烃资源,拓展石化原料渠道,先后带来了轻烃裂解乙烯、PDH、MTO等项目的投资高峰;在产业政策的鼓励下,煤制乙二醇项目爆发式增长。“十四五”期间,可降解塑料、新能源、新材料的产业政策密集出台,带来新一轮相关产业的投资高峰。企业的发展战略定位应结合国家产业政策进行及时调整。
回顾历史,每一次政策推动都会引发投资高潮,也经常会发生政策主导下的产能过剩或出现瓶颈而叫停。企业应不断研究产业政策,做到及时调整战略方向。
2.基础化工的发展源于不断技术创新
本轮化工市场周期,从2022年开始进入严冬,十年疯狂的投资造成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陷入迷茫。化工市场具有强周期性,化工阶段性过剩但依然有前景,将从疯狂投资过渡到有序投资。基础化工体量大,依然是化工产业发展的基石,新技术对传统技术的迭代更新加快,技术创新是不懈的追求。
3.借助制造业数字化东风,促进炼化产业优化升级
利用数字化技术对过剩产能进行升级改造,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微循环,提升企业人效及能效,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传统基础产品、传统石化基地、老旧石化企业和装置,通过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和智能工厂、智慧化工园区的试点示范,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明显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物耗能耗和废弃物排放,不仅降本增效、提升竞争力,而且大幅提升管理水平和生产过程的本质安全水平。实现全方位数字化转型,加速过剩产能化解及转型,这既是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
国内炼化行业投资建议
在基础化工原料产能严重过剩,大型国企、民企加速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如何与大炼化比拼、走特色差异化发展之路,对一些传统的中小炼化企业转型发展战略布局,建议如下:
1.选择低成本的原料
对于基础化工项目,稳定的低成本的原料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如果原料外采,需要考虑到采购成本,能否长期稳定供应。一些企业发展遇到了困境,其中部分企业装置生产处于停滞状态,制约生产的因素之一就是原料供应不足,采购成本高。
比如,过去较长时间环氧乙烷装置的经济性很好,而2015年以来,环氧乙烷价格大幅下挫,依赖进口乙烯的生产企业,因乙烯价格居高不下,曾一度出现了亏损,中石油、中石化作为炼化一体化企业,却仍保持一定的利润。2023年在产能严重过剩的背景下,包括一体化的环氧乙烷装置出现了大面积亏损,卫星石化因其低成本的乙烷原料仍保持盈利。因此,具备低成本原料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2.选择低成本的工艺技术
企业需要在规划阶段就确定产品方案。尤其是基础有机化工产品,可供选择的产品也就大家熟悉的几种,只有采用低成本的新技术,才能在竞争中战胜对手。
基础有机化工原料产品新工艺技术开发多围绕着原料路线的变化。工艺技术进步通过装置节能、降耗、减排、副产品的利用,来降低装置投资及生产成本。即使产能过剩的产品,如果技术进步能使投资、消耗、生产成本大幅降低,也一定会吸引投资。
3.资源循环利用及副产品的增值
在原料的互供、副产品的利用、蒸汽平衡及水平衡等方面优化产品方案,做到低成本是王者。如顺酐、丙烯酸等装置副产蒸汽的利用;PDH装置副产氢气的利用;丙烯腈装置副产HCN的利用;苯酚丙酮装置副产焦油的利用等等,能够在副产品增值上寻找最佳利用途径。如异丙苯法环氧丙烷(CHPPO)与苯酚丙酮装置的结合,能充分利用异丙苯资源,节省投资、占地等。日本在C5、C9资源的利用深度超过90%,生产高附加值化工产品如加氢石油树脂、PDCPD、COC等,而国内这方面的综合利用则不足,产品偏低端,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4.延伸产品链,靠近目标市场
产业链延伸也是一个价值链传递的过程,后续生产环节可以灵活调整产品增值,但不同环节盈利水平各异,终端渠道不仅保障炼化企业的稳定生产,而且保障整个产业链价值的转移及增值,增加抗风险能力。对于产品链的延伸,依托自身的核心业务展开,可以提高获胜的几率,在企业内部、目标市场形成产品更丰富、链条更完整、体系更完善、与其他产业关联度更高的中下游产业集群。
5.注重项目选址的物流条件
考虑全球市场带来的竞争,面向出口市场,新项目选址时应调研原料、产品是否能方便进出,项目选址是否临近港口,物流便利。
6.新能源与石化耦合,实现能化共轨
国家政策由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的转变,做好可再生能源发电与石化产业耦合是炼化行业的必然之路。
绿电——风光发电-装置用电;绿氢——电解水制氢,氢气生产绿色甲醇、绿色合成氨、绿色航煤。氢气的消纳和生产化工产品相结合,实现了减碳和绿色溢价;高纯绿氧作为绿氢的副产品可以用于多个领域,降低企业的用氧成本及减少碳排放。可以预见,未来配套绿电的炼化企业和没配套绿电企业的盈利能力将出现明显的分化。同时,出口欧洲的化学品,其碳足迹及指标也将制约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7.合资、合作及并购巩固核心业务
加强与国外公司合资合作,利用其技术、管理、研发的优势,生产国内短缺的高端石化产品,走差异化发展路线。
目前的低谷期,一些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有能力的生产企业可选择并购自己产品链相关的上下游生产企业或租赁某些可盈利的生产装置,以低成本实现补链、延链、强链,同时也可挽救某些中小企业,也是一种双赢不错的选择。
8.投资方向和项目的选择
新能源、新材料投资对一些企业存在门槛,国际上出现了投资新产能不如投资循环产业的说法。可降解塑料无疑会给快速增长的塑料产业,以及正在进行或者准备进行的大型树脂产能扩张项目蒙上一层阴影。塑料回收政策有可能会使合成树脂新增产能的效率与效益都变得低下。对一些转型的中小企业如没有合适的项目选择,投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也是一种选择。
总之,生产企业的命运关键是看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而不是产品市场缺口有多大。未来的竞争不只是产品而是如何做好服务,生产企业发展必须向客户提供“解决方案”,而不是仅仅提供“单一产品”,生产企业需向后端延伸,替客户将应用工作做好,减少客户使用新产品的风险,从而达到引导消费的目的。
企业在规划项目时,必须从长远和战略角度去决策,而不应只关注短期效益,更不应在遇到问题时才临时补救,否则将越陷越深。面对市场个性化、精细化和特色化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循环经济项目是未来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