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2024年石油化工行业 循环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上)
2025年3-4期 发行日期:2025-02-06
作者:■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咨询事业部 孙楠 张松臣

  2024年10月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在天津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推动中国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重新建构和优化,结合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行动,形成中国特色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在2024年国家持续推动各个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和市场交易规则等,进一步细化了碳市场的规范可持续发展。石油和化工行业在这一过程中也迎来了氢基能源、再生资源和生物制造等多方位的发展机遇。

  在氢基能源方面,在远洋航运和航空运输产业的拉动下,中国绿色甲醇和绿色航煤等产业快速发展,出现了大量新建拟建项目。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废塑料回收产业、废塑料化学回收技术逐步成熟,产业化提上日程;废轮胎回收方面,随着国家政策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行业迎来规范发展的新阶段;退役动力电池拆解方面,核心企业纷纷采取联合策略,实现产业链横向或纵向的延伸;在生物基化工品方面,众多传统石化产品实现了生物基转化,特别是部分上游大宗化工品实现了突破,直接带动整个链条快速实现了绿色低碳转型。

“双碳”政策推动行业绿色转型

  国家层面从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市场交易规则和能源结构优化与行业绿色升级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逐步实现顶层政策体系的完善。政策法规方面,从2024年1月份“美丽中国”建设意见的发布开始,中央和各部委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推动全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2024年1月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发布,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统筹推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2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十部门印发了《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明确了节能降碳产业、环境保护产业等绿色低碳转型重点产业的细分类别和具体内涵。进入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七部委发布我国首个《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从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转型、能源消费低碳化转型、资源利用循环化转型、生产过程清洁化转型、产品供给绿色化转型、制造流程数字化转型等六个方面,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5—6月,国务院加快推动节能降碳和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建立,先是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和低碳发展的清晰路径,围绕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部署了节能降碳十大行动;随后生态环境部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要求到2027年初步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下半年碳排放双控体系成为政策关注的重点,8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明确了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的完善、碳排放相关规划制度的制定、地方碳排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的建立、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预警管控机制的探索、企业节能降碳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建立等核心任务。10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工作方案》,提出2024到2030年分两个阶段的工作目标,到2030年构建系统完备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从工业产品设备能效到碳足迹核算的标准陆续制定,为制造业的逐步脱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24年1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2024年国家标准立项指南》,为节能减污、绿色低碳等多个关键领域的标准制定提供了指引和支持。2月份,工信部印发的《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明确到2025年初步建立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框架,制定200项以上碳达峰急需标准,为工业碳减排提供技术支撑。2024年11月工信部印发《重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编制指南》,要求优先聚焦煤炭、天然气、燃油、化肥、氢、乙烯、合成氨、电石、甲醇等重点产品,到2027年,制定出台1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

  在碳排放市场建设方面,国家各部门2004年在绿色电力证书、碳排放权交易、碳市场发展以及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等方面陆续出台多项政策与举措,全方位推动绿色能源发展与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迈向新台阶。先是2024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绿色电力证书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大力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的通知》创新性地拓展了绿证在能耗双控、碳排放管理等多方面的应用场景,进一步夯实绿证核发交易基础。2024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奠定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管理的法律基石,明确了监督管理体制,构建了包括交易机构职责、覆盖范围、交易产品与主体等在内的基本制度框架,同时防范和惩处碳排放数据造假行为。生态环境部组织编制的《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在7月发布,系统展示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建设进展与成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纳入众多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交易规模逐步扩大。8月份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的《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和交易规则(征求意见稿)》及正式印发的规则明确了绿证作为可再生能源电量环境属性和生产消费唯一凭证的地位,适用于多种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电量对应绿证的核发与交易管理,规范了绿证市场参与成员职责、账户管理、核发与交易要求等多方面内容。同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关于开展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优先在锂电池、光伏产品等多类产品中开展认证试点,明确试点产品需满足所在区域产业规模领先、产业链完整度高、具备质量认证基础等条件,以推动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

  在国家整体政策的支持下,各地方政府也陆续推出政策鼓励绿色低碳发展。内蒙古、上海、黑龙江、北京和江苏的苏州市均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推动当地低碳产业的发展。2024年4月份,内蒙古自治区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内蒙古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在能源、产业体系及区域合作等方面多管齐下,通过支持碳达峰试点建设、完善碳计量体系、将温室气体管控融入环评、推动绿色园区建设、发展绿色金融等具体举措,全方位助力能源结构转型、产业绿色升级与区域协同发展。6月份,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启动“产品碳足迹认证”试点。7月份,黑龙江省林业碳汇交易体系建成,“龙江绿碳”实现“零”的突破。10月份,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印发《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量抵销管理办法》,完善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量抵销相关工作的组织实施、综合协调与监督管理。2024年5月苏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苏州工业园区)实施方案》,提出打造园区绿色低碳发展典范,提出到2030年如期实现碳达峰。

  在政策的持续鼓励下,“双碳”相关的市场活动进一步活跃,特别是石油和化工企业在低碳产业的商业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和努力。第一季度,多家央企在碳交易和碳智库方面实现突破,中国海油达成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首单交易,国家能源集团召开国家CCUS研发中心工作研讨会;中国中化首单CCER市场交易完成;进入下半年,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在7月达成我国油气储运行业首单碳交易;我国首条百万吨、百公里高压常温密相二氧化碳输送管道——“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二氧化碳输送管道也在7月正式投运。吉林油田自主研发、国内首创的CCUS气水同注工艺先导试验在8月全面完成。11月,中央企业CCUS创新联合体正式启动,聚焦CCUS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搭建上中下游全产业链联动平台,加快CCUS市场化、商业化步伐;中化国际发布中国化工行业首份《应对气候变化报告》。

  在低碳技术方面,央企和科研院所持续围绕二氧化碳的利用进行开发,实现了多个二氧化碳利用新方法。中科大实现在酸性介质中高效电解二氧化碳制甲酸,为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新思路。大连化物所等提出低浓度二氧化碳直接电解转化新策略,为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南方科大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的胺-载体系统用于二氧化碳捕集。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发了石油工程领域新型微气泡CCUS技术和井下二氧化碳微气泡发泡工具。

能源转型推动氢基能源成为热点

  氢能产业在2024年迎来蓬勃发展,各地纷纷推出一系列的政策鼓励氢能产业的落地。吉林、重庆、江苏、上海、内蒙古、湖北、广东等省市加速推动氢能产业的发展。2024年年初,吉林和湖北出台政策鼓励氢能产业发展,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吉林省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措施》,推动以完全离网新能源制氢项目为示范,构建纯新能源电力系统;2024年2月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重庆市数字能源低碳城市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6年建成加氢站20座,推广氢能源车辆2000辆,争取在川渝地区规模化开展化工园区外制氢试点。年中开始,华东地区各省市陆续推出鼓励政策,5月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印发《江苏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4—2035年)》,明确到2027年产业规模、基础设施和应用示范目标。9月,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进一步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确定产业发展目标和建设“长三角氢能走廊”目标;10月,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了《上海市2024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新能源领域技术攻关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鼓励研究车用固态储氢系统,实现燃料电池乘用车商业化运行。下半年开始,内蒙古出台两项措施从运输和应用角度推动氢能产业发展。7月,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等十二部门联合印发《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工作实施方案》,探索开展氢能源公交车示范应用,推动风光制氢项目与绿氢合成氨醇等应用项目一体化审批和建设管理。11月,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印发《内蒙古自治区绿氢管道建设发展规划》,统筹区内和区外绿氢消费市场,规划输氢管道建设阶段目标。年底湖北和广东进一步细化各自的氢能产业发展方向。11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北省加快发展氢能产业行动方案(2024-2027年)》,培育引进氢能企业,打造氢能产业创新平台,推动氢能在交通、工业等领域应用;12月广东省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加快培育氢能等新兴产业,增加氢气供给能力,拓展氢能多元化示范应用。

  2024年7月,上海成立上海氢基绿色能源交易所,推动氢氨醇等氢基绿色能源成为关注热点,其中绿色甲醇更是成为焦点;1月份中国首艘投运的甲醇加注船“海港致远”轮在完成改造后驶抵上海港;3月份,中国首个规模化绿色甲醇项目——上海电气洮南市风电耦合生物质绿色甲醇一体化示范项目在吉林洮南正式开工;隆基绿能首个绿色甲醇项目——许昌隆基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年12万吨绿色甲醇项目在4月份开工;6月份,中国船燃与中广核新能源、中远海运物流供应链签订《巴林左旗年产20万吨绿色甲醇项目产销一体战略合作协议》;7月份,中国天楹与中车株洲所和中车资本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助推风光储氢氨醇一体化产业发展;9月,江西省九江市政府与中广核风电公司、上海电气风电公司合作打造长江流域首个绿色甲醇项目;10月,中国能建中电工程投建营的全球首个10万吨级、利用风光氢融合生物质、制绿色航油示范项目——双鸭山绿色甲醇与绿色航油示范基地工程正式开工建设;11月,国家电投远达环保科技公司自主研发的CO2加氢制甲醇中试装置一次性开车成功。

  除甲醇外,氢能产业化和应用持续推进。在科研和生产端,1月份,湖北大冶深地储氢科研中试基地项目开工;2—4月,国产首套氢液化装置通过验收,内蒙古新能源制氢示范工程顺利产氢;5月,山东首个光伏配建制氢项目投建,国内最大水电解制氢装备下线。在应用端,氢燃料电池和氢燃料汽车持续实现新的突破;4月份,全球首款氢燃料增程汽车——荣威iMAX8氢燃料增程式混合动力MPV亮相;8月,新研氢能燃料电池生产示范项目投产,北京签署氢能产业合作意向书;9月,国家能源集团开创可再生氢数字化平台销售先河;10月,红旗自主研发燃料电池发动机试制成功。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