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石化下游材料提质锚定新方向——2025亚洲聚烯烃会议(APO)暨2025石化及下游产业技术大会(CPCDT)现场报道
2025年8期 发行日期:2025-04-18
作者:■ 唐茵

  近年来,随着石化行业产能的不断扩张,石化产品普遍出现产能结构性过剩,利润持续下滑。怎样创新产品开辟新赛道,实现错位竞争?在近日于成都召开的“2025亚洲聚烯烃会议(APO)暨2025石化及下游产业技术大会(CPCDT)”上,与会嘉宾就聚烯烃及石化下游化工新材料产业创新方向及发展机会分享了精彩洞见。

开发C2C3C4C5新赛道

  在石化产品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探索开发新的赛道至关重要。中石油吉林化工工程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于春梅介绍了C2CC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在C2链条,于春梅分析了乙烯技术新赛道——乙烷氧化脱氢、原油直接制化学品、乙醇制乙烯、合成气直接制烯烃、甲烷直接制乙烯、乙烷脱氢制乙烯、CO2制乙烯、废塑料制乙烯。在C链条,于春梅介绍了丙烯酸产品链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MMA不同原料路线对比,环氧丙烷的发展机遇等。在C链条,于春梅分析了异丁烯/MTBE、正丁烯、正丁烷、异丁烷等重点产品的技术新赛道。

  中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战略所所长王红秋介绍了新形势下我国乙烯工业发展方向与路径。我国乙烯行业生产路线向多元化、绿色化发展。蒸汽裂解是我国乙烯生产的主流工艺,约占我国乙烯总产能的84%;裂解原料结构不断优化,乙烷、LPG等轻质原料占比提高到30%;MTO/CTO技术从无到有,目前大约占14%。下游产品向高端化、系列化发展。

  目前乙烯行业面临新形势:一是宏观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二是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乙烯产能增速远高于需求增速,叠加经济周期,石化产品盈利水平短期内难有起色。三是要处理好减碳与发展的关系。王红秋分析了未来乙烯工业发展的方向:一是向多元化、低碳化方向发展;二是生产过程持续向清洁化、电气化方向发展;三是产品向高端化、系列化方向发展。

  宁波金海晨光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池曙辉介绍了C产业链高值化路径。截至2024年,全球C石油树脂的产能大约100万吨/年,代表企业有Exxon Mobil、Eastamn、Zeon和金海晨光。未来3~5年,碳五石油树脂需求量的增长主要集中在南美、印度、非洲等新兴市场。池曙辉介绍了DCPD加氢石油树脂、弹性体SIS、聚双环戊二烯(PDCPD)、COC/COP、异戊胶乳等C下游产品的市场前景等,建议未来发展应注重分离技术和工艺技术升级以及高端新材料的开发。

  新兴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了中国甲醇制烯烃(MTO)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前景展望。MTO已在中国形成烯烃生产的新兴产业,自2010年8月全球首套煤制烯烃(神华包头项目)投产以来,大型化煤/甲醇制烯烃项目已有31套投产。由于CTO企业拥有较为稳定的煤炭原料价格,具有较强的抵御国际油价波动的能力,经济效益普遍较好。在2024年化工产品价格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多数CTO企业利润尚可。外采甲醇的MTO企业,甲醇价格占烯烃生产成本的70%以上。如甲醇采购价格过高,会使甲醇制烯烃企业利润严重下滑;MTO下游(乙烯、丙烯单体)有良好配置的高精尖产品的企业仍可保持良好效益。MTO副产C以单烯烃(异戊烯、1-戊烯、2-戊烯)为主,烷烃、二烯烃含量较低。常规利用途径有燃料、溶剂油、制低碳烯烃,高值化利用可生产甲基叔戊基醚(TAME)、高纯异戊烯等。

  针对轻烃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嘉宾分享了绿色化、高端化生产技术的开发及应用。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李群生介绍了分离纯化新技术及其在烯烃高端化方面的应用。李群生介绍了高黏度等复杂物系精馏高端化发展,新技术可以实现异戊二烯、环戊二烯的碳五馏分分离纯化,在上海石化、吉化、兰化、燕山石化碳五分离中成功应用。精馏是化工分离的能耗主要来源,优化整个精馏系统的热量、塔组成等诸多参数,确定最优进料位置、回流比等工艺条件实现精馏塔的优化与节能。李群生团队研究了精馏塔内、塔间、工段间、装置间四层面响应曲面优化方法,发明了解耦控制技术,精确控制精馏过程;攻克了能耗高、运行不稳的难题,实现全流程节能降耗。

  常州瑞华化工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非克介绍了瑞华轻烯烃生产及应用技术进展。瑞华开发的脱氢法苯乙烯及衍生技术、环氧丙烷上下游技术、碳四下游技术、低成本芳烃生产技术等已经在行业有着广泛应用。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资深专家、技术副总监何琨介绍了丙烯下游产品降耗减排增效的研究。山东东明石化集团有限公司高级顾问达建文介绍了应用单环管反应器研究与开发多用途高性能聚丙烯树脂。

探索新材料“无人区”

  我国新材料产业近年来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结构性过剩的矛盾愈演愈烈,如何实现新材料高端产品的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本次会议的热议话题。

  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聚合物合成研究所所长曹民介绍了化工新材料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曹民指出了化工新材料发展现有问题:部分关键单体无国产化;关键材料核心工艺技术与装备自主可控水平不高;中低端产品严重过剩,“有产缺用”,市场应用开拓不足,而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产业链协同不足,我国高端聚烯烃消费规模超1200万吨,但是自给率与其他高端树脂产品相比偏低,仅为41%。

  关于新材料研发,曹民建议一是要进行市场与应用需求开发,场景拆解:锁定行业痛点;竞品逆向:成分分析+性能对标;需求转化:从成本控制到环保/可回收性。二是要以工程化思维开展研发工作。三是要进行资源整合。

  吉林大学特种工程塑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峥介绍了特种工程塑料应用新方向:

  1.人造骨骼

  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高值医用耗材细分市场中,骨科植入类市场份额占比最大,约27%。颌面和颅骨植人体脊柱手术中的脊椎椎间融合器关节植入体,如人造骨关节(人工髋关节、 人工膝关节等)固定板和螺丝牙科植入体产品等。

  2.新能源汽车

  PPS的用量最大,LCP应用于电子元器件方面, PEEK用量不大,主要以CF/PEEK形式使用,PI用量不大,主要以薄膜的形式使用。

  3.无人机、飞行汽车

  PI、PEEK、PPS用于复合轴承;PA11/12、PPS、PEEK用于刚性发泡材料壳件。

  4. 人形机器人

  PEEK、PI等耐磨材料可用于谐波加速器,力矩传感器、轴承仿生关节,替代常用的齿轮与金属轴套等。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