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标志着我国零碳园区建设步入规范化实施阶段,对产业绿色转型和能源结构优化起着关键推动作用。化工行业作为高能耗、高排放的典型领域,在此政策背景下,迎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
《通知》要求,要加快园区用能结构转型,大力推进园区节能降碳,调整优化园区产业结构,强化园区资源节约集约,完善升级园区基础设施,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提升园区能碳管理能力,支持园区加强改革创新。
亟待结构调整 加速节能降碳
长期以来,传统化工园区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石油占据主导地位,清洁能源占比微薄。在绿电直连、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电网等绿色电力直接供应模式的应用上,化工园区更是进展缓慢,鲜少参与绿证绿电交易,氢电耦合开发利用模式也仅处于理论探讨阶段。
在节能降碳方面,多数化工园区尚未建立完善的用能和碳排放管理制度。企业能效碳效诊断评估不够深入,对重点用能设备的节能监察和日常监管存在诸多漏洞。此外,化工园区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上存在明显不足。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程度低,许多化工园区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足50%。
多数化工园区尚未建设覆盖主要用能企业的能碳管理平台,对园区及企业用能负荷的监控、预测与调配能力不足。这导致无法为碳排放核算、源网匹配调节、电力需求侧管理、多能协同互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撑,难以满足零碳园区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通知》的出台可谓恰逢其时。
借势而上 加速绿色变革
《通知》为化工园区的低碳转型勾画出路线图,园区应借势而上,加速绿色变革。
一方面,化工园区应全力挖掘自身及周边的可再生能源资源,结合当地光照、风力等条件,大规模建设光伏发电站、风力发电场,实现绿电的就地生产与消纳。积极与外部清洁能源供应商合作,通过绿电直供、绿证交易等方式,提升绿电使用比例。探索“风光氢储”一体化融合发展模式,利用电解水制氢技术,将多余电能转化为氢能储存,满足化工生产中的加氢需求,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构建清洁、稳定的能源供应体系。
另一方面,化工园区要建立健全用能和碳排放管理制度,定期深入开展企业能效碳效诊断评估,加强对重点用能设备的节能监察与日常监管,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工艺和产品设备。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对标行业标杆和先进水平,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设备更新。
此外,化工园区还需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大力培育和发展生物制造、精细化学品等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集群。利用生物制造技术,以废弃油脂等非粮生物质资源生产可持续航空燃料等产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围绕循环经济产业园,整合废旧资源再加工产业链,发展高性能合成纤维等再生新材料。鼓励企业开发绿色化工工艺和产品,如采用绿色化学合成技术,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通过产业绿色化升级,推动化工行业向低碳、零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