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大型国企是东北可持续发展的脊梁——吉林石化等企业环境考察解析
2005年10期 发行日期:2005-09-01
作者:刘鸿亮 曹凤中
大型国企是东北可持续发展的脊梁
——吉林石化等企业环境考察解析
□  刘鸿亮  曹凤中  周国梅
    近期,国家环保总局有关专家通过对吉林石化、一汽大众、哈尔
滨医药、大连重型等一批东北国有企业以及一些小型私营企业的考察,
发现在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大型国有企业仍然占绝对优势。在责任重大
的环保问题方面,大型企业也在解决发展的同时基本解决了环境污染
问题,并且污染总量还有所下降,而小型企业污染仍然比较严重。以
吉林石化为例,作为龙头企业,吉林石化近两年来以其增长迅猛的业
绩在全国同行业中赢得了广泛赞誉,并占有着优势地位。这也进一步
显示出,石化产业的发展正处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个战略格局调
整中,既有机遇,更有挑战。
吉林石化发展迅速
    1. 经济发展提速
    截止到2004年8月末,吉林石化总资产达到212.61亿元,其中,
流动资产为27.57亿元,长期投资6.61亿元,固定资产160.56亿元,
无形及其他资产为17.87亿元。数据显示,吉林石化产值从1995年的
113.6亿元到2003年的196.45亿元,8年间增加了73%,发展迅速。
    2. 技术装备水平提高
    吉林石化现有生产装置100套, 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内与国际先
进水平的占78%。吉林石化的ABS、乙二醇、苯胺、乙丙橡胶、丁苯橡
胶等12套装置生产能力位居全国第一;苯酐、有机硅、聚乙烯3套装
置生产能力位居全国第二;苯酚丙酮、丙烯酸酯2套装置生产能力位
居全国第三,同时吉林石化还是国内主要的乙丙橡胶、MDI级苯胺、
工业乙醇生产厂家。目前,吉林石化已经完成乙烯改造工程,并且成
为全国最大的乳聚丁苯橡胶生产基地。
    3. 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2003年6月,吉林石化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公司
废水、废气治理率达95%,综合污水排放达标率为98.87%,废渣100%
得到处理。截止到2004年6月,吉林石化共投资近13亿元,建成了
日处理24万m3的全区综合污水处理厂、日处理4.8万m3的全区生活
污水处理厂和酸碱废水中和处理站、年处理2.24万t的化学和剩余污
泥焚烧场、容积为51万m3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堆埋场、处理能力为
57t/h的ABS废水处理装置等67套“三废”处理设施和综合利用装置。
企业每年污染治理费用约8300多万元,使 “三废”得到了有效控制
和较为全面的治理。
    2002年~2004年10月,吉林石化共投资1.56亿元,完成重点污
染源治理及环保项目18项,实现削减COD 1457t/a,NH3-N 1399t/a,
粉尘202t/a,NOX 689t/a。这些重点污染源的治理,不仅大大改善了
污水处理厂的水质,而且使公司外排入江COD总量下降了17%。同时,
该公司还认真贯彻“以新带老”原则,实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努力
削减老污染负荷。
大型企业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1. 生产增长,污染降低
    从表1可以看出,从1995年到2003年,吉林石化工业生产总值
增加了73%,新鲜水补给量减少了123%,污水排放量减少了81%。公
司万元产值COD排放量由1997年的24.39kg/万元产值下降到2003年
的4.47kg/万元产值。公司COD的排放量远远低于政府所允许的
27800t/a控制排放指标,预计2005年末全部达到COD小于60 mg/L、
污水处理厂出口全因子达标排放的目标。可以看出,大型国有企业已
走上了生产增长,污染降低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从一汽大众、哈尔滨医药、大连重型等国有企业的调查情况看,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这些企业环境保护的情况也基本能达到较高水平。
    2. 经济与环境双发展,基本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型企业中绝大部分都持有可持续发展的理
念,推行清洁生产,参与循环经济,将环境保护与企业的发展相结合,
这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的最佳途径。相比之下,
小型企业、乡镇企业为了追求现实利益而忽视环境保护、造成环境污
染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因此,依法行政、强化监管也成为当前环保
部门的重要工作,将促使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地深入。
    3. 将政企分开落到实处,切实提高企业竞争力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各级政府应该承担什么角色?我们认为,
关键在于要把政企分开落到实处。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就由市场去
做,政府不要插手。同时,政府的一个重要角色是弥补市场的不足。
现在需要有一个开放和竞争的市场,竞争要公平,但是一些地方还存
在一定程度的地方保护主义,这就制约了市场的“发育”。此时,就需
要政府来弥补类似的不足。
政企分离、“整合促大”
是战略发展的核心
    1. 国有企业发展势头猛劲,期待完善经济理论
    对比一下近20年来国有企业与私营经济在技术创新、社会成本承
担、税收提供、就业承受能力、特殊产业投资以及应对突发性公共危
机等方面的差异,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到,东北国有企业的存在是东北
宏观经济长期保持繁荣的关键所在。国有企业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
是一种低效率制度的体现,吉林石化、一汽大众、哈尔滨医药、大连
重型等企业发展的势头锐不可当。
    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必须继续探索和完善政企分离的实现形式。
如果政企不分,特别是在不科学乃至错误的政绩观与政企不分相结合
时,产生一些严重的问题就将不可避免。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国有经济理论存在严重的不足。以新
古典经济学为理论内核的各种西方企业理论无法解释东北国有经济改
革的成功经验,也无法指导我国东北的改革实践。
    2. “整合促大”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
2003年7~10月,黑龙江省7个委厅局联合开展清理整顿行动,关停
取缔“十五小”、“新五小”和淘汰落后产品工艺设备183家,限期治
理6家,行政处罚11家,罚款18.8万元。在清理整顿行动中,严重
违法排污的望奎县飞宇天然色素有限公司违规建设案、吉林亚泰水泥
有限公司海伦分公司违规建设案、双鸭山市友谊县兴海造纸有限责任
公司违法排污案等十大环境违法排污案件引起了普遍关注。
    2004年9月,黑龙江省环保局向全省通报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的
公告,公布了十大挂牌督办的重点问题,黑龙江华冠科技、佳木斯桦南
县水泥厂等小企业污染问题严重。因此,以黑龙江省为例,东北地区
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来自于小企业,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环境污染问
题关键还在于实施“整合小企业,促进大企业”的政策。
    ①站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高度,正确认识和把握“整合
小企业”与“促进大企业”二者之间的关系
    只有加大“整合”力度,才能促成大企业脱颖而出;只有“整合”,
才能空出市场与原料、动力与运力、环境容量和排污总量,让更多的
大企业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把握“整合”与“促大”二者的关系
上,关键在“整合”。
    ②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估计“整合”的反复性和“促大”的艰
难性
    一些县市和乡镇领导生怕“整合”后,小企业的关停会影响税收
和财政收入,因此首先应该提高认识,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顾全大局。
同时我们还应充分考虑“促大”的艰难性。有些小企业对“股份合作”、
“联合经营”、“合伙经营”不熟悉、不适应,因此许多分散的资金无
法聚拢,形不成合力,这种思维严重制约着顺利“促大”。因此,各级
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在这方面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千方百计推动
小企业联合起来,合伙走向“促大”之路。
    ③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积极推进“整合促大”
    对现有污染企业进行彻底的改造,通过完善环保手续,更新环保
设施,淘汰落后工艺,强化企业管理等办法,使一些污染企业逐步走
上清洁生产的道路。在促进大企业时,要深刻把握“大”的内涵。“大”
不仅意味着规模,更体现为层次,其生产工艺、装备水平、技术含量,
设施状况,产品档次,经济与环境效益,都应当在同行业中是第一流
的。
    ④上下联动、合力推进、务求实效
  “整合促大”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战略性任务。这个目标的
实现必须由政府总抓,部门联动,合力推进。如果仅仅压给环保部门
是难以实现的。
         表1   吉林石化环境保护基本情况     t/a
年份                       1990     1995    2000     2003
工业生产总值/亿元            -        113.6    138.4    196.45
环保投入占总投资/%            8.73      4.86      1.67      2.58
新鲜水补给量/亿t            -          2.43      2.28      1.09
重复水利用率/%                -         62         70         83.47
污水排放量/万t·a-1            19050    16780    12766    9300
SO2排放量                     5560      3420     2766    2100
粉尘排放量                     6000     5500     3500    2900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受到吉林石化公司环保处的大力支持,在此
致以感谢!)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