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农药出口需提高市场意识 出口管理应加强政策研究
2005年11期 发行日期:2005-09-01
作者:王运浩
农药出口需提高市场意识出口管理应加强政策研究
□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所长  王运浩
    1994年我国农药出口额首次超过进口,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开始
关注开拓国际市场,农药出口迅速增加。2004年1~11月我国农药出
口量达到43.3万t,超过2003年全年的31.4万t;出口额也达到13.5
亿美元。其中,莠去津、吡虫啉、阿维菌素、戊唑醇、丙溴磷等出口
量增长迅速,增长幅度均超过100%。农药出口快速增长,是我国农药
出口企业、生产企业和政府部门多年来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国内外
经济环境变化的综合体现。

五大因素共促出口增长
    1. 国际市场需求增长、国内产能过剩
    作为世界农药生产大国,目前我国拥有农药生产企业2600多家,
可生产600多种农药原药,2004年产量超过86万t,明显超过25万
t/a的国内市场需求量。同时,全球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对农
药需求量的增加,我国农药供过于求的矛盾只有在需求量不断增长的
国际市场上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这也是刺激我国许多农药企业和公
司大力开发国际农药市场,促成我国农药出口量快速增加的一个重要
原因。
    2. 进出口权放宽、税收政策调整
    我国加入WTO后,政府逐步放宽了各类企业的进出口权,由传统
外贸公司经营农药出口的局面被改变。2004年1月1日,我国实行进
出口登记备案制,进一步放开了进出口经营资格。同时,国家把对农
药出口的增值税率从征13%退13%调整为征13%退11%,退税率的降低,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农药出口的产品价格,在出口总量上升的情
况下,进一步增加了我国农药产品的出口额。另外,从2004年1月1
日起,我国取消了部分农药产品的免税政策,使这些产品有了出口退
税,相对增加了这些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了这些产品的出口。
    3. 出口队伍迅速成长、出口方式多样化
    这些年来,无论我国农药管理机构还是农药生产企业、科研机构
以及外贸公司都配备了各类与农药出口有关的专业人才,如具有农药、
市场、外贸、外语、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水
平的农药管理和业务大军。农药生产企业、外贸公司、科研机构都在
实施“科工贸”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工厂和科研单位几乎都成立了自
己的外贸公司或进出口部门,出口方式呈多样化发展。
    4. 跨国公司农药生产基地转移、国际大型农药营销公司采购网络
延伸
    在市场全球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正在形
成一种新的垂直分工体系,即由原来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农药原药,发
达国家加工制剂,演变成现在发达国家提供品牌、提供技术、负责销
售,发展中国家负责农药原药生产和制剂加工的新的垂直分工体系。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农药工业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的深入,农药品种
逐步增多,产品质量稳步提高,我国农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具
备竞争力,很多国际大型农药营销公司愿意把我国作为一个重要的采
购基地,在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纷纷设立了办事处,直接向我国采购农
药产品,使我国更多的农药企业进入了跨国连锁零售集团的国际销售
网络,从而构成了我国农药出口大幅度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
    5. 管理部门措施得当
    自1999年7月农业部和海关总署对我国进出口农药实施登记证明
的管理制度以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和打击了非法厂商出口假冒伪劣
农药产品的行为,维护了我国农药产品的国际声誉,规范了农药出口
市场的秩序,保护了合法出口企业的利益,凋动了广大守法农药出口
厂商的积极性。同时农业部药检所坚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战
略,带领我国农药出口企业出国考察,拜访有关国家农药管理机构、
商会、经销商、科研机构等。而且,药检所根据农药出口的实际情况,
对一些特殊的国外有需求但在国内没有市场的农药产品实行临时出口
登记(即CHD登记),减免了农药登记的药效试验,节省了企业取得农
药登记的时间,为企业快速抢占市场创造了条件,扩大了出口,同时
也维护了我国农药管理法规的权威。


农药出口的四大问题
    1. 缺乏品牌意识、市场意识,乐于从事“买与卖”的简单农药国
际贸易
    国内部分企业由于从事农药出口时间不长或缺乏十分专业的出口
型人才,依然满足于“不进行农药产品的国外登记,不对国外市场进
行深入的调查,不与国外合作伙伴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只要有国
外的询单就马上盲目地报价,只要有客户接受价格就马上盲目地成
交”,忽略在国际市场树立自身品牌。更严重的是由于大家普遍缺乏品
牌意识和市场意识,只顾忙着增加出口货物的数量,不得不参与价格
大战,造成我国出口农药的整体价格始终维持在接近成本的水平。
    2. 缺乏航母式的农药出口企业或企业联合体,无法打破跨国公司
对国际农药市场的垄断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农药出口企业数量众多,规模普遍偏小;再
加上我国很多企业“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思想根深蒂固,不愿意进
行企业间的有效整合。因此我国农药出口依然保留着“诸侯割据、群
雄纷争、质量不一、价格无序”的格局,不能凭借雄厚的资金对新农
药产品的创制以及对设立全球网络的海外子公司进行支撑,更不能完
成巨额费用的农药海外登记。
    3. 缺乏农药出口管理的有关法规,造成了农药出口管理不到位
    我国《农药管理条例》颁布于1997年,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条例
对进口农药的管理进行了规定,但对出口农药的管理没有明确的条文,
造成对农药出口的管理只能依据一些临时性的政策,不能完善地支持
和保护合法的出口活动并有效地打击非法的出口行为。
    4. 不可预期的市场因素也制约着我国农药出口的健康发展
    能源紧张、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这些都造成我国农药出口企业
周转资金不灵、生产成本上涨、供货不及时等不足,制约着我国农药
出口的发展。

拓展农药出口从多方入手
    1. 农药出口立法迫在眉睫  
    为了更好地对我国农药出口进行依法管理、统一管理,对农药出
口进行立法已成当务之急。
    2. 加强对农药出口鼓励政策的研究  
    过去,我国主要运用出口退税、出口补贴和外汇留成等方法促进
出口贸易,对企业的直接好处就是通过补贴降低成本。但在价格竞争
的国际贸易中,实际的结果就是政府补多少企业就让多少,“好处”最
终贴到国外中间商身上,外国人还要反过来对我们进行“反倾销”、“反
补贴”。所以,加强对农药出口鼓励政策的研究,把农药行业政策与贸
易政策结合起来,引导行业升级和提高出口产品档次,以质量取胜,
依靠质量和价格因素来提高出口规模和市场占有率。
    3. 加强对出口市场的研究  
    应组织相关机构、企业及专家学者等,加强对农药产品国外需求
状况及市场准入条件的研究。了解进口国的农药管理法律法规、政策
措施,农药市场状况,进出口运作的程序和特点,以及其国民的农业
生产习惯和文化心理特点。根据其市场规模、动向与趋势,选择和开
发符合进口国需求的农药产品,实现从做简单国际贸易向做专业国际
市场的战略转变。
    4. 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作用
    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通过政府干预,实现农药出口从量
的扩张到质的增长转变。在国际竞争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征收出口关
税等有效措施,适当控制市场销售量,以提高市场价格,实现国家利
益最大化为目标,并可在客观上避免进口国同类企业的“反倾销”起
诉。
    5. 加强国家农药标准的研究制订
    由于农药品种更新换代很快,而规范农药市场的国家标准却总是
滞后(不是标准缺乏,就是标准落后),许多标准刚刚出台便因技术的
飞速发展而很快被抛在了后面,使得国家标准的权威性大大降低。比
如,2,4-D原药的国家标准是1999年刚制定的,规定杂质游离酚的
含量是≤0.3%,而现在我国部分企业为了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把游离
酚的含量实际控制在≤0.1%。在这种情况下,不加强国家标准的研究
制订,国家标准只能起到保护落后产品的作用,根本谈不上促进农药
出口的快速发展。
    6. 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提高后续综合监管力度
    农业部药检所将加强与国家发改委、海关、税务、商检、环保等
部门的合作,打击非法生产和非法出口农药等违法经营行为,保护合
法农药企业正当权益,营造农药出口公平竞争环境。
    7. 加强对重点农药出口企业联合经营的协调工作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选定几个重点农药生产企业和几个竞争力
强的农药产品,在特定的有示范作用的目标市场,进行农药登记,打
出自己的品牌,开拓属于自己的市场。成功的经验将对其他农药生产
企业产生示范和激励作用。而且只有这样,才能结束我国农药企业贴
牌生产的历史,才能提高我国农药出口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8. 加快我国GLP(良好实验室规范)实验室的建设和海外市场农
药登记人才的培养
    我国农药产品没有国际品牌的关键是产品国外登记难,其制约因
素之一是我国还没有一家GLP实验室和严重缺乏能够从事国际农药市
场登记的专业人才,不能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农药登记资料。因此,
政府应拨发专项资金并鼓励我国民营资本的参与,抓紧建立起我国自
己的GLP实验室和培养一批胜任国际农药市场登记的高级人才。
   (特别感谢,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农药进出口登记管理服务处陈铁春
处长在本文编辑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

链 接:
2004年我国农药出口业绩突出
    1. 农药出口已成为拉动我国农药工业发展的主动力
    近10年来,我国农药工业发展迅速。农药产量从1993年的23.3
万t增加到2004年的86.3万t,增长了近3倍。农药出口自1994年
首次大于进口后,连续10年保持强劲增长趋势,从1995年的7.08
万t增加到2004年(1~11月)的43.3万t(见表1),出口国家和地
区达到153个。因此,在国内农药使用需求增加有限的情况下,农药
生产的增长量主要用于出口,农药出口已成为推动我国农药技术进步
和促进农药工业迅猛发展的主要力量。
    2. 出口品种迅速增多,热销产品明显增加,主要增长点是除草剂
和杀虫剂
    2004年1~6月,我国农药出口超过500万美元的品种达到37个,
同比增加22个。这些品种出口金额合计达到5.39亿美元,占出口总
额的68.05%。其中,莠去津、吡虫啉、阿维菌素、戊唑醇等一批农药
产品的出口量迅速增长,增幅均超过100%。除草剂和杀虫剂的出口总
值分别为3.71亿美元和2.9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加1.51亿美元和
1.34亿美元,增长率分别为68.6%和85.1%。表2列出了部分农药产
品2004年上半年出口情况。
  3. 出口市场全面巩固,市场销量全面增加
    2004年1~6月,我国农药出口国家和地区数量与2003年基本相
同,维持在153个,但对东南亚、欧美发达国家市场,及新兴的南美、
非洲等市场销量均显著增长。如巴基斯坦2004年1~6月从我国进口农
药金额约8000万美元,同比增加约6000万美元,增幅约200%,超过
2003年向我国采购的农药总值。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的
增长速度也在30%以上。
    4. 出口企业全面成长,农药工厂已经成为出口的主要力量 
    2004年上半年,我国农药出口额超过500万美元的企业有38家,
同比增加21家。其中自营出口的企业有24家,合计出口2.60亿美元,
占总出口额的32.62%;传统的外贸公司有14家,出口金额1.37亿美
元,占总出口额的17.19%。浙江新安化工、南通江山农药、江苏扬农、
沙隆达、红太阳、河北威远、福建三农等上市企业和江苏常隆、苏州
苏化、杭州庆丰等大型农药骨干企业是我国农药出口的主力,中化建
江苏公司、中化建宁波、万全凯迪、中化江苏、中化宁波、中化天津、
中化上海等传统外贸公司在农药出口中发挥重要作用。浙江永农、长
兴中山、宁波泰达等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增长势头上升,是我国农药
出口的新生力量。先正达、杜邦等外资企业也成为我国农药山口不可
忽视的力量。
   5. 农药出口主要集中在上海关区,苏、浙、沪是主要出口省市
  2004年1~6月,从上海关区出口农药为22.1万t,占总出口量的
84.03%。其中上海外港海关和吴淞海关分别出口14万t和7万t,是
我国农药出口的两大港口。江苏、浙江、上海3省市企业分别出口2.96
亿美元、2.15亿美元和0.69亿美元,分别占总出口额的37.3%、27.1%
和8.7%。

    表1  1995~2004年农药进出口情况   万t
年份             进口量   出口量     进口金额  出口金额
                                     /万美元   /万美元
1995            3.47     7.08        16000      23400
1997            4.86     8.77        16568      30940
1999            4.77    14.73        24175        44442
2000            4.11    16.16        19226      46300
2002            4.03    25.13        21507        67500
2003            4.23    31.42        22337      87800
2004(1~11月)    3.22    43.30    19278    135500
  数据来源:农业部农药检定所。
   
表2  2004年1~6月部分农药产品出口额 万美元
名称    2004年(1~6月)  2003年(1~6月)   同比/%
草甘膦        17951                10559            70.0
百草枯         3754                 2376            57.9
多菌灵         1980                 1641            20.7
甲胺磷         1906                 1115            75.7
莠去津         1452                  105            1282.0
2,4-D         1438                  800             79.7
吡虫啉         1372                  274            400.7
百菌清         1345                  822             63.6
杀螟丹         1322                  954             38.6
阿维菌素     1280                  487            162.8
  数据来源:农业部农药检定所。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