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2005~2007年跨国化工公司对华投资将普遍扩大
2005年12期 发行日期:2005-09-01
作者:李前方 王永峰
2005~2007年跨国化工公司对华投资将普遍扩大
□  李前方 王永峰
    随着中国经济的全方位对外开放以及向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转
轨,中国大陆已成为全球理想的投资地点之一,外商投资在中国经济
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了深入研究2005~2007年外资对华直接
投资(FDI)的变化趋势与各地政府的引资对策,我国商务部研究院产
业投资趋势调研课题组通过广泛调研,于2005年2月完成了
《2005~2007年跨国公司对华产业投资趋势调研报告》,对外资在IT
与半导体、汽车与汽车零配件、化工与生物制药等产业的投资意向进
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本刊特约课题组专家对报告进行了摘选和分
析,以飨读者。

跨国公司将普遍扩大对华投资
    本次所调查的跨国公司以美国《商业周刊》全球1000强企业为主,
覆盖欧美亚,以及台港地区的跨国企业,涉及IT、电子、汽车、化工、
生物制药等领域。 调查统计,82%的跨国公司将继续扩大对华投资,
其生产、销售、技术开发的投资规模与速度都在逐步提高;35%的跨国
公司处于投资整备阶段,并计划开展新一轮对华投资,见表1。
    跨国公司在尝试进入阶段通常采取“介入性投资”(象征性的与中
国国内企业共同出资,参股比例较低,不占经营主导权),对华投资的
目标是追求贸易权益;而在进入整备期后,对华投资目标转型成为利
用资金、网络、信息等综合优势,提高出资比例。为确保经营利益,
跨国公司在投资整备期的独资、控股、实质性投资在对华投资中的比
例将增加。投资整备阶段的跨国公司,一方面开始步入“收获期”,一
方面要适应全球产业发展,根据全球市场和中国市场的变化继续追加
和转型投资,开拓中国市场,以巩固和完成其整体战略布局。这样势
必带来新的一轮对中国的产业战略投资,也为中国各地政府吸引外资
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处于投资整备阶段的跨国公司,未来3年投资将表现为以下几个
方面:
    ★继续保持技术优势战略,加速基础产业向中国转移,而将高端
产品和技术开发保留在母国。此类公司将会继续扩大对华的生产投资。
    ★目前投资地点产业集群已经初步形成,对服务贸易领域投资需
求增多,开始加强建设销售网络体系,实施树立品牌战略,此类公司
另一个重点是扩大销售与售后服务的投资。
    ★一些生产制造型跨国企业完成对华组装工序的转出,将进入深
化技术转让阶段。比如在IT领域,以软件和系统集成开发为主的技术
型跨国公司,一方面加强在华业务的扩大,另一方面也看到了中国技术
开发人员的潜力,开始纷纷把应用性研发中心和项目设立到中国,培养
本土化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中国市场规模是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关键因素
    调查发现,跨国公司未来扩大对华投资的关键因素在于中国各产
业的市场规模和高增长率,国内产业规模与高增长速度成为跨国企业
在寻找新增长过程中选择对华投资的关键因素。此外,政策因素、集
聚效应、劳动力成本因素都是推动跨国公司未来3年内扩大对华投资
的重要因素。
    ★随着中国政府切实履行入世承诺,各种限制进一步取消,中国
将达到前所未有的开放程度,为外商扩大在华投资领域提供了良好的
机遇与环境。比如在本次调查中,许多跨国公司表示中国放开商业流
通领域后将介入产品零售终端,这必将带动流通企业对华投资增长。
    ★部分产品供应行业在特定地区的聚集对行业的规模扩张起到了
积极作用,形成了吸引其他供应商、成品制造商进入该地区的良性循
环。由于产业上下游配套完备,使制造企业能够更方便地对华业务整
合运营,这也令中国市场在跨国企业眼中更具吸引力。
    ★中国的较低劳动力成本具有吸引力。中国劳动成本不到巴西和
墨西哥的1/3,与印度持平,该要素对寻求效率与成本的外商投资具
有吸引力。

跨国公司研发投入明显增加
    在本次调查的跨国公司中,61%的跨国公司明确表示在未来3年内
将继续扩大对华研发(R&D)的投资。从未来3年内跨国公司在中国
研发投资趋势上看,主要呈以下特点:
    ★大多数跨国公司的R&D网络仍然处于本国中心型的发展阶段,
即虽然跨国公司的中心试验室的R&D职能部分向外扩散,但其核心部
分仍保留在母国。
    ★跨国公司在中国R&D的投资方式开始由战略技术联盟向跨国
并购过渡。一般来说,战略技术联盟通常是技术、资金密集型的领域。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高速发展,跨国公司为了尽可能快地建立其全球
的R&D网络,开始采取跨国并购的方法,直接获取中国的原有R&D
机构的控制权,加以改造,为己所用。跨国并购的方式在未来3年将
逐渐增加。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R&D研究内容重点仍然在应用研究、产品开
发和地方化等方面,而基础性研究进行的较少。从需求方面看,跨国
公司进行海外R&D投资的主要目的在于支持当地的生产和销售,而能
满足跨国公司这些需求的主要是应用型研究和开发机构。从供给方面
来看,基础性研究需要大量基础性研究设施和高质量的研究人员,并
且基础性研究项目往往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跨国公司轻易不会将这
类R&D移出国外。而且,基础性研究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
的意义,这类研究的保密性要求也很高,跨国公司往往把这类研究置
于其总部附近,以便管理和控制。

未来投资倾向于独资方式
    跨国公司在生产投资中,57%的跨国公司在生产方面投资倾向于独
资新建;有37%的跨国公司愿意与具备一定技术和生产资源或能力的
企业合资;倾向于通过并购相关生产工厂来投资的跨国公司为28%,
其他为6%。
    本次调查统计,跨国公司在研发投资中,有46%的企业倾向于建
立独立的研发中心,有33%的跨国公司倾向将更多先进技术引进中国
进行研发,同时有33%的企业计划扩大在中国原有的研发人员数量,
24%的企业选择合作研发。可见,计划在中国进行生产与研发投入的跨
国公司更愿意通过独资形式来投资,以便自主管理,保护知识产权,
根据市场情况及总公司战略决策来调整生产与研发方向。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主要由海外总部决策
    在本次调查中,跨国公司对华的大规模生产投资普遍由亚太总部
或跨国公司总部决策;在中国涉及产品本土化研发、中国市场销售的
投资决策中国总部有一定决策权。
    ★投资生产类企业  跨国公司进行扩产、设备更新、在中国建设
新工厂的投资过程中,通常是由跨国公司总部根据其全球生产规划与
中国市场发展状况,来决策投资产品类别,跨国公司总部根据全球战
略布局情况,根据中国总部提供情况确定中国大陆生产企业的产能规
划及计划投资总额。中国总部的投资公司主要负责选择投资地点,具
体操作投资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如同政府的关系、人力资源配置等。
    ★投资研发类企业  软件公司、生物制药研究机构等研发类跨国
公司,在华对前沿技术进行开发投入过程中,中国总部对研发投资决
策职能相对较弱,主要是由跨国公司总部进行决策;而中国总部对海
外产品本土化研发投入具有较高决策权。
    因此,各地政府在扩大地方引资的过程中,应注重对海外总部相
关投资管理部门的推广与宣传。

地方政府政策兑现度是影响跨国公司投资区位选择的首要因素
    从投资区位变化趋势上看,长三角、环渤海湾地区、珠三角地区
将是跨国公司未来3年直接投资首选地区;跨国公司对西部投资主要
采取渐进式推进战略。从选择投资区域企业数分布看(见表2),跨国
公司在长三角的投资意向最多,占47%,同时,92%的跨国公司选择在
开发区内投资。
    本次调查显示,跨国公司选择投资地点考虑因素中,首先考虑的
是地方政府的各种优惠政策连续性和兑现度,其次是政府的办事效率
与透明度。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行了地方行政分权式的改革,地方政府
的经济管理职能不断增加,各地方政府开始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优
惠政策日益强化,各地区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的优惠政策开始引起
竞争,各地政府从土地使用费用、企业所得税等方面都开出了各种优
惠减免措施。但是由于地方政府的换届、中央宏观政策对地方政策影
响、以及部分地方政府优惠政策开出程度过高等因素影响,使跨国公
司在投资区位选择中最为关注地方优惠政策是否可以兑现。
    跨国公司普遍希望,在与所投资地政府相关机构接触过程中,能
够得到高效率服务,使正常的工作进程不受政府工作效率影响。跨国
公司普遍希望在各地进行正常、公平的企业经营和市场竞争。

当地信息有效传播是地方政府扩大引资成果的重要因素
    在本次调查中,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中存在明显的信息障碍。大部
分跨国公司表示,在投资过程中,对中国各地区的产业、市场、人力
资源、政策等环境信息的获取成本较高,同时对中国东部之外地区了
解甚少。可见,各地政府引资过程在对外宣传推广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同时,引资机构由于没有明确的引资目标,对投资对象的决策流程和
需求不了解,导致对外宣传的盲目性、传播效力下降与传播浪费的问
题。
    由此,各地引资机构应该有针对性的做好以下工作:第一, 提高
对跨国公司信息宣传的有效性,保证信息传播的到达率;第二,及时
了解跨国公司投资的最新动向,为其适时地制定投资策略起到提供重
要的参考作用;第三,掌握跨国公司投资的最新特点及投资选择等,
有助于其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投资,提高引资的效率;第四,了解
跨国公司的投资决策的运作特点,便于其制定差异化的投资策略,最
终提高引资的成功率;第五, 明确自身在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方面所具
有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明确自身定位、有针对性地改善政府工作,
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为实现所引投资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打下坚实的
基础。


跨国公司对华化工、生物制药产业投资高涨
未来3年投资总额将达220亿美元
    对100家全球主要化工和生物制药跨国企业调查显示,87.9%的跨
国公司表示2005~2007年将继续扩大对华投资。随着我国商业流通业
的全面开放,大部分跨国企业将生产和销售领域作为未来投资重点,
同时售后服务和研发投资也占有一定比重。本次调查中列出明确在华
投资领域的跨国企业未来3年投资总额达220亿美元;超过3亿美元
投资的项目一般是大型化工项目;投资在0.5亿美元以下的项目一般
是日化和农药项目。大部分跨国企业投资中国化工与生物制药产业处
于整备和扩大发展阶段。调查显示,从投资阶段上看,12%处于尝试进
入阶段,16%为开拓阶段,34%为整备阶段,25%为扩大发展阶段,11
为%投资管理阶段,2%为退出阶段。
化工原材料、农药和生物制药为重点投资领域
    在本次调查的100家跨国企业中,在2005~2007年重点投资在化
工原材料、农药和生物制药领域的企业较多和投资规模较大;相对来
说,日化领域投资企业较少和投资规模较小。
    1. 化工原材料  未来3年76%被调查跨国企业计划投资中国化工
原材料,投资规模所占总投资规模的比例为62%。
    2. 生物制药  未来3年12%被调查跨国企业计划投资中国生物制
药领域,投资规模所占总投资规模的比例为19%。
    3. 日化产品  未来3年15%被调查跨国企业计划投资中国日化产
品领域,投资规模所占总投资规模的比例为8%。
    4. 农药  未来3年8%被调查跨国企业计划投资中国农药领域,
投资规模所占总投资规模的比例为7%。
交通与运输为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100家跨国公司中,近2/3的企业愿意在长三角投资,其次是近
1/5的跨国企业愿意在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投资,东北和山东及周边
地区也是部分跨国企业投资的重要参考区域。可以看出,未来3年内
跨国企业在中国投资化工和生物制药产业的主要区域是长三角、珠三
角和京津冀地区(见表3)。
    调研显示,跨国企业在化工和生物制药投资区位选择最关心的是
当地交通与运输能力,其次是市场规模、再次是当地政府的诚信与廉
洁性。
独资、合作蔚然成风
    在选择生产领域投资的企业中,有69%的企业选择独资与新建的
方式;而有63%的企业选择与具备一定技术和生产资源或能力的企业
合资方式进行投资;有49%的企业选择并购相关生产工厂的方式开进
行投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跨国企业选择OEM方式或者产品权证受让
业务等方式(见图1)。
    
    (注:在本次调查中,各选项为多选)
地区政府仍需进一步提高服务、优化环境
    跨国企业在国内投资过程中的主要障碍还是来自于政府效率方
面,主要表现在跨国企业在登记、注册、审批、管理的过程过于烦琐,
中国政府相关办事机构的工作效率过低。许多跨国公司希望引资的地
区政府进一步提高效率,因此建议:
    1. 完善对外商服务水平  建议地方政府在办理企业有关审批手
续时,可以实行一个对外窗口的新型服务模式,凡涉及多个政府部门
审批的项目,应由政府相关部门内部协调解决。
    2. 优化政策环境  优惠政策的制定要从国家宏观发展上考虑,要
对跨国企业投资通过政策优惠有明确的导向;积极鼓励跨国企业到中
西部投资;促进跨国企业技术转移、技术进口和开设研发中心;为跨
国企业在华投资和国内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促进我国经济发
展。
    3. 优化直接投资方式  突破以“绿地投资”为主的旧框架, 促进
跨国并购,使其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表1  2004年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所处阶段
    阶 段         比例/%         阶 段     比例/%
尝试进入阶段        16        扩大发展阶段    22
投资管理阶段        26         退出阶段        1
整备阶段            35

         表2  跨国公司2005~2007年投资区域
                      选择企业数分布             %
       投资区域                    计划投资地或理想投资地
  长三角经济圈(上海及其周边地区)            47
  环渤海经济圈(北京、天津、河北、山东)    22
  珠三角经济圈(珠江三角洲)                21
  其他地区                                    10

       表3  2005~2007年跨国企业投资化工与
             生物制药产业投资区域选择
         投资区域               投资企业数
东北地区                             6
京津冀地区(北京、天津、河北)        12
珠三角经济圈(珠江三角洲)            16
长三角经济圈(上海及其周边地区)    56
其他地区                            10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