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农业发展与化肥需求
□ 马常宝
化肥工业的发展造就了现代农业。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化肥在
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土壤肥力、发挥良种潜力、补偿耕地不足、发展
“绿色”资源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发展农业、经济作
物、森林和草原的重要物质基础。但我国地域辽阔,农业生产环境千
差万别,因此化肥工业的发展必须从资源总量与配置、区域分配和施
肥方式等多方面考虑……
化肥是农业发展的基础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
年来,在我国农业宏观政策的调控和科技支撑服务下,我国农业生产
形势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显著的成效。
化肥是农作物的“粮食”,对于提高作物单产和粮食总产起着重要
的作用。作物产量与施肥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据统计,世界粮食
增加1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占78%。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增
产中,肥料的增产作用占40%~70%,平均每千克化肥(纯养分)可增
产粮食8~10kg左右。
20世纪90年代期间,我国化肥投入数量和结构都发生了明显的
变化。化肥投入总量快速增长,10年间投入总量增加1400万t(纯养
分),投入总量增加40%以上。其中初期阶段增长速度较快,平均每年
以200万t的速度增长。1999年以后,我国化肥投入量超过了4000
万t,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肥料消费国。氮肥在化肥投入中一直占有绝
对重要的地位,在20世纪90年代期间,提高磷肥和钾肥的投入量,
成为科学施肥技术的重要措施之一,氮肥、磷肥、钾肥和复混肥料的
投入量均有所增加,其中,氮肥投入量增加22%,磷肥40%,钾肥115%,
技术物化的产品复混肥料增长势头强劲,增加126%。从化肥品种投入
的比例来看,氮肥的投入量占化肥投入总量的55%左右,随着科学施
肥的大力推广,磷钾肥逐步被重视,氮肥投入所占的比例略有所下降,
但基本维持在50%左右,尤其是近几年,随着蔬菜、果品、粮食等硝
酸盐含量超标的问题引起关注,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合理施用氮肥的
重要性,氮肥投入比例正在逐步趋于合理化,相反,钾肥和复混肥料
品种所占的比例逐步上升,复混肥料所占的比例由初期的19%左右上
升到28%左右。
我国化肥发展趋势
化肥应用主要受农业生产形势和化肥应用模式两个因素的影响,
其中农业生产形势与化肥需求量的相关性表现为在一定的范围内波
动。这一定范围取决于国家宏观政策、粮食市场的走势、国际市场等
外部环境;化肥应用模式与化肥需求量的相关性表现相对稳定,除非
科学施肥技术有了突破。
纵观2004年我国农业生产形势,预计我国化肥应用将呈现出:化
肥消费量略有增加,化肥配置合理化,区域差异缩小化,施肥方式稳
定化。
1. 化肥消费总量略有增加
①种植结构与化肥投入
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不仅表现在作物面积和结构上,而且表现在
相应的农业生产物质投入上,因此,种植业结构的变化,也带动了化
肥投入的变化。2002年粮食作物占总播种面积的67%,经济作物和其
他作物占33%,其中蔬菜、果树、茶园等面积继续扩。粮食作物和经
济作物的需肥特性的差异,造成两者施肥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根
据1996年中国农科院对吉林、山东、陕西、江苏等七省的1958个农
户调查结果,粮食作物投肥18.2kg/亩(1亩=0.066hm2),蔬菜作物投
肥48.3kg/亩,是粮食作物2.65倍;果树投肥40.0kg/亩,是粮食作
物2.19倍;2002年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项目山东省调查结
果显示,经济作物的投肥水平是粮食作物的2.2倍。经济作物面积增
加,必然会引起化肥投入总量的增加。二是我国粮食作物投肥水平较
低,还存在着较大空间。三是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的投肥比例也存在
较大的差异。根据1996年调查结果,粮食作物N∶P2O5∶K2O投入比
例为1∶0.36∶0.18,而经济作物N∶P2O5∶K2O投入比例为1∶0.53∶
0.28。因此,综合来看,化肥消费总量必然增加,其中磷肥和钾肥投
入量增加的比例明显高于氮肥投入量增加的比例。
②政策调整与化肥投入
我国农业政策的调整也同样影响化肥的施用。一是出台相关政策,
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国家在注重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重视粮
食的生产。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要加强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扶
持,调动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要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并适当提高保
护价,同时,要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
接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切实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要在巩固
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基础上,从今年开始降低农业税税率,要取消农
业特产税,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而我国
粮食又是化肥投入的主要领域,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提高,必然拉动化
肥的应用。二是我国在西部13个省的174个县实施退耕还林(草),
人工林的面积进一步增加。但目前人工林的施肥投入水平较低,还有
较大的潜力。同时,我国现有草地4亿hm2,是耕地面积的3倍多,
随着对草地的开发利用越来越重视,草地施肥也会被高重视。此外,
水产养殖发展迅速,这些都会增加化肥的使用。
③耕地质量与化肥投入
从我国耕地质量来看,土壤肥力较低,除东北的黑土外,我国旱
地土壤有机质一般为1.0%~1.5%,华北和西北地区相当部分低于
1.0%,水田有机质也只有2.3%左右,而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土壤有机
质量含量3%~5%,土壤肥力远远高于我国。近20年来,我国耕地的
养分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根据2002年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
价项目10个县测试结果来看,南方省分有机质含量略有增加,但总体
仍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我国耕地养分发生变化的主要是多年施肥
的结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农民习惯施用氮肥和磷肥,而
忽略了钾肥的投入,因此造成我国土壤中全氮和有效磷的含量增加,
而有效钾的含量降低。纵观我国耕地养分的状况,还处于一个较低的
水平,为了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还需要对耕地进一步的投入。因此,
资源投入量将会进一步增加,但从各养分状况来看,钾肥投入增加的
幅度明显要大于氮肥和磷肥的增加幅度。
2. 资源配置趋于合理
目前我国化肥总量的56%投入到粮食作物中,44%投入到其他作物
中,化肥资源配置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实际投
入来看,部分化肥品种投入明显偏高,氮肥投入量过大,钾肥用量偏
低,部分地区氮肥亩施用量达50kg以上,远超过粮食作物需要;相当
一部分地区基本不施钾肥,明显低于粮食作物生产需要。目前蔬菜适
宜的氮、磷、钾肥投入比例约1∶0.5∶0.7,但在我国部分地区,设
施蔬菜施肥远远高于适宜用量,氮肥严重超量,影响了蔬菜的品质,
对耕地、地下水等资源造成严重的破坏。
近年来,我国通过大力推广科学技术、改变资源供给等途径,有
效地改善了化肥资源的配置。一是大力推广科学技术、提高科技的普
及率和到位率,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到42%,同时加强对农
民的培训,增强农民提高产品品质的意识;二是改变资源的供给,由
过去只注重氮、磷逐渐向注重氮、磷、钾转变,比例为1∶0.42∶0.30,
与1997年1∶0.38∶0.17有了较大的改善。同时,我国出口农产品受
阻也促使农民逐步意识到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农民施肥观念的
改变也是促进化肥资源配置合理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3. 区域差异缩小
由于受技术、经济、交通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各地的施肥存在着
较大的差异。总体来讲,东部沿海和中原地区肥料投入水平过高,造
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西部地区肥料投入水平偏
低,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严重地制约了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
收。从全国化肥平均用量来看,华东、华南、华北、华中四大区施肥
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西北、西南和东北三大区低于全国平均水
平。2002年福建省亩平均化肥施用量为55.7kg,江苏省44.5kg,而
内蒙只有6.7kg,青海7.0kg,东西部相差8倍多。
随着我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的推行,农业生产更注重优质、
生态、安全等方面,我国东部地区的投肥政策会发生变化,将严格控
制化肥的用量,尤其是氮肥的用量,按照作物需肥规律进行生产投入,
避免奢侈投入。而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西部地区化肥资源的
供给量将逐步增加,农民科学施肥观念将逐步增强,因此化肥的投入
量将会适度增加,以提高单位面积耕地的生产效率,区域间投肥的差
距会逐步缩小。
4. 施肥方式稳定化
受传统施肥观念的影响,我国农民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只
注重施用氮肥,忽略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的投入,制约了农业生产
再上一个台阶。近些年来,国家加强对科技的研究、开发和转化工作,
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国家先后向大力推广了氮磷配合使用、
补钾工程、平衡施肥技术、化肥深施技术、灌溉施肥技术、精准施肥
技术等科学施肥技术,我国施肥方式正处于稳定发展阶段。今年,温
家宝总理在研究农民增收问题上指出: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进
一步发挥科技进步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努力提高单产和质量,要集
中人力、物力、财力,抓紧进行农业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增强农业
科技储备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已有成果要抓紧进行中
试和大面积示范推广。这无疑会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和转
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