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根据国情 调整结构 促进氮肥工业健康发展
2004年30期 发行日期:2005-09-05
作者:王文善
根据国情 调整结构
促进氮肥工业健康发展
□  王文善
    我国氮肥工业始于20世纪30年代,新中国成立前夕,只有永利
化学工业公司铔厂、天利淡气制品厂、日本侵占我国东北时在大连开
办的伪“满洲化学工业株式会社”以及鞍山和抚顺两个炼焦副产硫酸
铵车间等5个厂点,年产量只有6000t(折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
非常重视发展氮肥工业,恢复并扩建了老厂,建设了大批新厂,目前
已形成大、中、小型氮肥企业相结合的工业布局。2002年,我国合成
氨实际产量已达3675万t,氮肥实际产量2742.6万t(折纯),均居
世界第1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观念和认识发生了改变,出现
了值得研究的诸多问题。氮肥工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从粮食安全看化肥工业的重要性
    依照德国著名学者霍夫曼提出的理论,重工业一旦在全部工业生
产中的比重达到2/3以上,则标志着一个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20
世纪中期的日本,“霍夫曼系数”已达到3, 80年代中期的“亚洲四
小龙”也都达到了2,基本完成了工业化。目前,我国的“霍夫曼系
数”约为1.25,可以说,已经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依发展趋势可
以预见,到2015年,我国的“霍夫曼系数”将可能超过2,工业化任
务也将进入到最后阶段。
  从国际经验看,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也是城市化的高潮,不仅人
口要进城,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也向城市和工业转移。我国虽然国
土辽阔,但平原只占12%,土地极为稀缺。工厂、城市和道路都要建
设在平原,而平原又是最宝贵的农业资源。据测算,我国有19亿亩耕
地,但其中坡度低于8度的平耕地只有9亿亩左右。以粮食亩产来说,
平耕地的亩产量是其他耕地的两倍以上。世界发达国家人均粮食消费
平均在1000kg左右,亚洲国家膳食结构不同,消费粮食少一些,也要
500kg左右,而我国目前还没有达到这一水平。到2015年,我国人口
将达14亿,粮食需求量将达到6亿t。但是自1998年以来,由于工
业化和城市化速度加快,以及退耕还林等原因,耕地减少了6346万亩,
粮食产量减少到4.5亿t。如果耕地再不断减少,粮食产量停滞不前,
到2015年,我国粮食缺口将达1.5亿t。所以土地和粮食供给成了未
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极大制约。
  我国土地还在减少,粮食需求量在逐年增加,粮食安全问题面临
严峻的考验。这个矛盾怎么解决?一靠改良品种,二靠增施化肥。所
以,化肥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极为重要。
能源安全对化肥工业的影响
    国家工业化进入到重工业主导阶段,最显著的特点是能源矿产资
源消耗大量增加。从上面的分析可知,我国经济要发展,必须解决粮
食问题,这就要发展化肥工业,而发展化肥工业又受资源的制约,其
中,能源问题尤为重要。这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所普遍关注的重
要战略问题。分析我国的资源问题,首先,对过去常说的“地大物博”
的观念要重新认识,应对资源总量、人均拥有和品种结构重新加以分
析。我国是世界上能源矿产品种齐全的国家之一。已探明有储量的能
源矿产有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石煤、铀、钍、地热等8种,
不久前在我国海域还发现了一种很有前途的新型能源资源——固体甲
烷。在众多的能源资源中,我国拥有的储量丰度不同,其中最为丰富
的是煤,在全球中占11.67%,居世界第3位;石油占2.33%,居世界第
9位;天然气占有0.91%,居世界第20位。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人均拥有探明资源则很少,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拥有量分别为世
界人均的55.67%、11.41%、4.38%。除煤炭资源外,石油、天然气等
均不能满足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石油的储采比不到15,
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40,且后备资源也不多,增加产量的难度很
大。而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中所占的份额目前只有2%。所以今后相当长
的时期内,我国能源仍将以煤炭为主。但要注意推广使用洁净煤技术
和煤的转化技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另外,矿产资源如铁矿、铝土矿等的蕴藏量却都在世界的5%以下,
人均排在世界的80位以后,所以相对于需求来说极为不足。
  能源矿产资源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又一制
约因素,还有淡水资源的紧缺,同样制约着今后化肥工业的发展。
    从总体看,我国能源矿产资源可用“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来概
括。这就是我们的基础,它对整个经济发展和工业生产将产生影响,
化肥工业也不例外。
主要任务是结构性调整
    从总体讲,氮肥行业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应注意调整。
    1. 调整原料结构
    从我国的能源矿产资源来看,不仅目前,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
期,能源问题是影响和制约化肥工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就氮肥行业而
言,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能源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大氮肥。无论是从资源,还是从
价格来讲,以油为原料做合成氨都是不适宜的。在已投产的31套大氮
肥装置中,以石脑油和渣油为原料的就有14套,占45%。这些厂都面
临着原料结构的调整。而要改变原料还需要相当的投入。以煤为原料
的氮肥厂,绝大多数是采用山西晋城地区的无烟块煤,由于产地集中、
用户分散,特别是离晋城较远的厂,煤的运输较困难,煤价也高,也
面临着原料结构的调整。
    第二,能源价格不合理,直接影响氮肥厂的经济效益。以天然气
为原料做合成氨,从技术上讲是最合理的,但天然气在我国是垄断行
业,涨价具有随意性;电也是一个垄断行业,涨价的趋势也不可阻挡;
今年以来,无烟块煤涨价的情况令人吃惊,以某厂为例,原来到厂的
煤价是400元/t,现已涨到700元/t。目前国家又限制氮肥的出厂价,
所以能源价格不合理,是威胁和制约氮肥工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第三,能源供应量不足。天然气不能充足供应,使许多大氮肥厂
不能满负荷生产;离无烟块煤产地较远的厂,由于运量不足,也难以
保证满负荷运行。
    能源问题从结构、价格和供应量等方面都直接影响氮肥工业的生
产和发展,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
也有现实问题。现实问题主要是很少研究能源问题,国家没有明确的
能源政策,这给氮肥行业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教训是深刻的。譬如,
大氮肥建厂初期,依照所谓“川气出川”,沿长江布置了4套大氮肥装
置,即洞庭、湖北、安庆和南京的栖霞山。后由于“川气出不了川”,
造成了与外方刚签订合同就修改设计,改用石脑油为原料,为此,每
个厂又花费了几百万美元的修改设计费,这也是造成这些厂目前困境
的主要原因。更有甚者,上世纪80年代,在以重油为原料的中型氮肥
厂正在积极准备将重油改为煤的同时,还布点建设了5套以重油为原
料的大氮肥厂,使这些厂建成投产后就改变原料,给国家造成了巨大
损失,给企业造成了极大困难。因此,为杜绝再给企业造成损失,有
必要总结教训,在今后的发展规划中,应该深入思考和研究能源对氮
肥工业的影响,制定当前与长远规划。
  在当前的管理工作中,应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减少能源消耗,这
一看法容易统一。但从长远方面,应如何看待能源对氮肥工业的影响,
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就需要作为重要问题来研究。
  目前有以下几种决策值得思考:第一,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大型氮
肥厂,在天然气供应量尚不足的情况下,搞增产改造是不是最佳选择?
第二,距离原料产地较远,没有能源优势的中型氮肥厂,现在大规模
地搞增产改造或者新建装置,这种投入是不是适当?第三,具有煤资
源优势的地区,用油为原料的大、中氮肥厂调整原料结构,究竟是改
煤还是改气,也是值得深入论证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想清楚,同样会
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笔者认为,氮肥行业发展应从国情—资源—能源—环境整体优化
与可持续发展考虑,调整原料结构应是重点。在战略上应考虑原料多
渠道与废物再生循环利用;用洁净煤气化技术改造现有装置,优化原
料结构,如当前关注的以粉煤气化技术代替无烟块煤固定层造气,但
这不应是笼统的概念,粉煤气化一定要注意采用就地或就近的粉煤或
高硫煤,这样,粉煤气化才有意义,这就要求煤气化技术适应的煤种
要广,这点非常重要。
    2. 调整产业结构
    我国氮肥企业多数都是从计划经济时代延续下来的,多数厂家产
品单一,主要是生产氮肥,其他产品则规模较小,所占比重不大。在
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单一,则市场承受能力就比较差,企业就
比较脆弱,因此,企业应有意识地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这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另外,多种产品有时还可提高资源的
有效利用,且有利于环境保护。
  笔者认为,氮肥行业调整产业结构,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应充分利用合成氨生产的原料和产品来调整产业结构,例
如用CO、H2、(CO+H2)、O2、NH3与氨加工产品及CO2等为原料进一步
生产相应的产品,这样可以较少的投资更大地发挥氮肥厂的优势。
    第二,要考虑以洁净煤气化技术为核心的多联产能源系统。暂时
不能多联产的,能源利用也要采用先做功(或发电)后供热的原则,
以达到最好的总体效益。这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3. 调整生产布局
  我国现有氮肥厂的布局是计划经济时代确定的。当时的指导思想
基本是小氮肥每个县1个(有的县2~3个);中氮肥每个省1~2个(有
的省3~4个);大氮肥也计划每省一个。计划经济时代的布局主要考
虑化肥装置靠近市场,而导致多数厂远离原料产地。特别在文革时期,
选厂的原则又是靠山、分散、隐蔽。这种布局给多数厂目前的生产、
经营带来诸多困难,给交通运输造成压力。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有必要对过去化肥厂的生产布
局予以调整。实际上,这种调整目前已在实施中,如有相当一批小氮
肥厂已经关掉;条件好的厂在扩大规模或建新厂。这实质上是在调整
生产布局,这方面,今后应当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来研究。现有企业能
力的扩大、新厂厂址的确定等不仅要考虑当前,而且应有较长远的战
略考虑,要注意能源优势、市场优势以及技术和规模优势相统一,只
有这样,企业才能顺利发展。还有一点也应该强调,地理位置对企业
的竞争力也至关重要,如接触市场和客户的机会、管理条件、劳动力
获得、基础设施、公用工程及税收等,这些与当地条件密切相关的因
素,是构成商业活动的主要成本。这些因素不仅仅决定着公司当前的
竞争力,而且在公司考虑扩大规模、迁址或新建时,也决定着未来的
经营状况。总之,调整生产布局的核心是考虑长期的经济效益。
  4. 调整资本结构
    过去我国氮肥企业主要是由国家投资建设的国营企业,资本结构
比较单一。多年来这些企业为国家做出了很大贡献。国营企业的领导
也不乏高瞻远瞩的企业家,有的企业发展很快。但目前国营企业的领
导到年龄将退休,他们一般考虑在任期间的问题比较多,考虑长远的
战略问题比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随着
改革的深化、氮肥行业出现了股份制、民营独资、民营股份制企业等,
由于企业是自己的,而且是终身的,因此考虑问题比较长远。所以从
总体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结构多样化将有利于行业的发展,
应该适时、多种形式地调整资本结构。
    5. 调整营销结构
    过去,我国化肥流通是由国家专营。1998年底国家对化肥流通的
管理体制由直接管理改为间接管理,化肥流通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化
肥批发由供销社独家经营拓展为供销社农资系统、农业三站、化肥生
产企业3条渠道。从目前的状况看,供销社系统营销总量仍占全社会
销售量的一大半,但从化肥总的销售情况看,还存在以下问题:
    ①流通效率不高,费用过大,竞争力不强;
  ②没有形成以资产为纽带、联系紧密的工商联合;
  ③普遍存在着“大系统、小企业”的问题,难以在全国或某一区
域内形成统一的市场;
    ④农化服务水平不高,不能适应农业发展和农民的需要;
  ⑤不会开拓市场,不会正确的竞争,只会互相压价。
  与国外同行相比最大的差距在于:
    ①我国化肥企业的营销思维、观念和手段落后;
    ②我国化肥企业官办意识根深蒂固,缺乏以消费者需要为出发点、
为消费者服务的生存和发展意识;
    ③我国化肥企业销售业务仍以货物买卖为主,由于人才和经营理
念的局限没有很好地开展系列化的延伸服务,营销服务中的技术含量
低,仅限于送货上门和简单的化肥配施指导等。
    以上这些问题和差距,要靠营销结构的调整来解决。从总的趋势
看,今后以企业为单位搞营销,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在营销结构调
整上,要重点培育和组建几个大型的生产经营型化肥营销企业集团,
营销也要现代化和规模化。同时,要探讨化肥生产企业、农资系统、
农化服务系统实行资产重组的可能和适合的形式,以实现有效的联合。
今后发展的基本思路
  从以上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因素以及我国能源矿产资源现状的分
析可以看出,我国经济要持续发展,必须发展化肥工业。我们目前所
处的时代及我国的能源结构又决定了今后化肥工业的发展与过去不
同,应立足于在调整中发展、在改造中发展、在改制中发展。笔者认
为,今后化肥工业发展应遵循以下几点:首先,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第二,合理调整生产布局,条件好的地方多搞,条件差的地方不搞;
第三,企业应该调整不合理的结构,改造陈旧的技术和设备,向以洁
净煤气化技术为核心的多联产的方向发展,要打破行业界限,从全国
的资源、能源、环境整体优化的高度来思考问题,创造出不同的多联
产系统,事实说明,多联产不仅环境效益好,经济效益更可观;第四,
资本结构要多样化,并最终形成生产企业、农资系统、农化服务系统
有效联合的企业。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