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发展缓/控释肥料具有战略意义
2004年31期 发行日期:2005-09-05
节肥增效、控污增产、生态安全、持续发展
  发展缓/控释肥料   具有战略意义
“缓/控释肥料发展高层研讨会”实录  时间:2004年8月2~3日
  地点:北京西藏大厦
    开场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从上到下共同关注的话题。从中央
的2004年1号文件到3月召开的“两会”,都把“三农”问题放在突
出的位置。今年3月底开始,为使农民买到价廉物美的化肥,国家发
改委和有关部门又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化肥限价和规范化肥市场的
政策和措施。这一切都充分表达了新一届政府的决心——要千方百计
地增加农民收入。我们今天召开的“缓/控释肥料发展高层研讨会”就
是想从另外一个侧面,从提高我国农业施肥科技水平的角度关注“三
农”问题。农业施肥科技水平的话题还涉及到其他一些敏感的话题,
例如环境保护问题、现代农业持续发展的问题等等。

    陈冠荣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体制问题是影响缓/控释肥发展
的主要问题:我国是农业大国,粮食安全问题非常重要。据专家预测,
当我国人口达到16亿时,国家粮食单产要比目前提高50%才能解决人
民的吃饭问题,难度太大了。那我们怎么解决呢?改良品种当然是主
要途径,但如果没有其他条件的配合就很难取得成效。实践证明,解
决未来粮食安全问题,化肥仍然承担着艰巨的任务。但当前我国化肥
施用量已经比较高,考虑到保护土壤肥力、环境安全等因素,我们已
经不能再通过提高化肥施用量来实现增产粮食的目的了。缓/控释肥料
代表了未来肥料工业的发展方向,但目前推广应用进程缓慢,通过几
年的走访,感觉最大的问题还是机制问题,早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
工业、流通、农业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不畅,阻碍了化肥工业的创
新、推广、应用。我们应建立一个由非盈利部门独立主管的平台,以
推动缓/控释肥的快速发展。

    谭竹洲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  解决化肥产量不足的根
本途径是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当前,我国化肥需求不断增加,但国内化
肥装置增产潜力有限,而且装置增产以及化肥进口都受到能源及运输
方面的制约。解决化肥产量不足的问题,我们不应该单靠增加装置、
产量、进口量,而是应该通过提高化肥利用率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
且,提高化肥利用率也是间接的对国家资源的节约,对环境污染的减
少,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农业的长远规划目标。我国缓/控释肥料的研
究起步很早,目前已经有了一定的科技成果,但推广应用不理想,并
没有实现缓/控释肥料大规模走向大田作物。缓/控释肥料的推广应该
由科研、生产、应用几个领域共同合作,当然,还需要得到上级领导
的大力支持。

    吴远彬  中国农村科技发展中心主任  国家支持新型肥料的发展:
国家对农业发展非常重视,在“863”计划中就包括了新型肥料项目,
给缓/控释肥料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希望各相关部门共同协作搞好
缓/控释肥料的推广工作。媒体应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尽快认识并接
受这种肥料,打开市场,推动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高祥照  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肥料处处长  发展缓
/控释肥是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有一半以上的粮
食是靠增加施肥量得到。但是,我国氮肥利用率很低,而且测土配方
施肥开展得不够好。缓/控释肥料的发展对解决以上问题非常有利,但
由于行业刚刚开始发展,缺乏行业标准来规范市场、规范产品质量,
这在产品推广中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所以相关单位应抓紧时间制定行
业标准,为产品大面积推广打好基础。只要是对农业发展有利、对技
术进步有利的肥料,农业部门都将予以支持。

    王文善  中国氮肥协会理事长  传统氮肥企业要投身到新型肥料
生产中来:缓/控释肥料的推广和应用是一个系统问题,需要大家的共
同努力,而且可能需要很长的发展时间,氮肥协会愿意为推动缓/控释
肥料的发展而努力。而且,将在行业内部积极宣传、动员传统氮肥企
业投身到新型肥料的生产中来,加快缓/控释肥料产业化进程。

    富志侠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  缓/控释肥料对我国农业
化工的科学发展非常重要:缓/控释肥料是一个非常有发展潜力的新肥
料,对我国农业发展具有很大意义。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在未来的发展
中,将借助新材料、新技术,介入化肥领域,积极推动缓/控释肥料的
发展。

    冯元琦 原化工部经济技术委员会高级工程师  企业领导需要更
新观念:推广缓释/控释肥的关键之一是生产企业领导对此的重视程
度。前段时间我陪同陈冠荣院士走访了一些大型化肥企业,感觉到一
些企业的领导还没有意识到化肥新品开发的重要性,而过多关注于企
业的当前效益,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认识不足,对于缓/控释肥的
研制、开发、生产和推广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改变化肥生
产企业领导对缓/控释肥发展的态度非常重要。

    张永志  中国磷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  磷肥行业将为新型肥料的
发展出力:当前,我国缓/控释肥料多为复合肥,涉及磷肥行业。磷肥
协会也愿意与各方积极配合,积极宣传新型肥料,推动我国缓/控释肥
料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贡献力量。

    李中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副主任  积极呼吁 广泛宣传 大力推动:
作为本次会议的目的之一,希望与会代表能够达成对社会的倡议书,
呼吁政府对缓/控释肥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呼吁全社会关
心缓/控释肥的发展,特别是要进行广泛的市场宣传,让农民认可。要
将缓/控释肥的发展提高到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安全和提高农民收
入的高度,研发、生产、推广、流通等各方人员要积极开拓,加强横
向联合。在一定程度上,缓/控释肥的发展有点类似于化肥的精细化,
要提出一些全新的思路进行宣传。而对于农民来说,要提出能得到农
民认可的商业性口号,如“傻瓜肥”等。在宣传方面,希望建立广泛
的媒体渠道,加大宣传的力度。在推广方面,为便于大家不断认识缓/
控释肥,建议成立“缓/控释肥协作组”来长期从事这项工作。

    闫宗彪 中科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主任   河北省政协常委  
要为农民提供傻瓜型缓/控释肥料:缓/控释肥料是化肥工业和现代农
业高速发展的产物,是现代高新技术在化肥工业中的体现。有很多媒
体一直在谈农民过量施肥、滥施肥的问题,其实过量施肥不应只怪农
民,农民也不愿意花自己的血汗钱买了化肥往田里扔,关键是我们的
化肥产品落后,加之使用不当,造成肥料资源利用率低,导致了对农
产品和环境的严重污染。科研、企业、农业、农资等部门要为农民着
想,齐心协力,实施部门联合、技术集成,大力推进具有我国特色的
“一茬作物一次肥”傻瓜型缓/控释肥料的研发与推广。

    徐秋明  北京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缓/控
释肥不能完全代替速效肥料:开发和研究缓/控释肥料,做到肥料的养
分释放与作物的需要相吻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化肥利用率,是当前肥
料发展的方向之一,也是肥料生产技术与使用技术紧密结合的前沿技
术。但缓/控释肥料并不是万能的,不能完全代替速效肥料。在施用时,
要选择适用的土壤、作物甚至气候条件,肥料要长短结合、缓效与速
效搭配合适,才能使缓/控释肥料发挥优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营养与
资源研究所研究成功树脂包衣控释肥料,并建成年产2000t的控释肥
料包衣设备。我们采用废旧物资包衣,改进工艺和设备,节省肥料的
成本,增大控释肥料降价的空间,使控释肥料能在大田作物上使用。

    樊明宪  国际硫研究所博士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缓/控释肥料
的发展:目前,发达国家不是依靠增加肥料用量来增产粮食,而是用提
高施肥利用率的方式来增产粮食。改进施肥方法、科学施肥、平衡施
肥于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意义重大。科技工作者已经为发展缓/控释肥料
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近年全球缓/控释肥料发展速度很快。当前缓
/控释肥料的生产和应用还主要集中在美国、西欧和日本,美国增长幅
度很大,1995~2001年增幅达到45%。从肥料类型看,主要是包裹类型。
在市场方面,美国主要用于高经济价值作物;日本主要用于水稻等作
物;国内在大田农作物用量还很少。缓/控释肥料的未来发展方向是:
利用城市废弃物来生产缓/控释肥料包膜,降低生产成本;新工艺的评
价引入环境因素,不能忽略生产对环境带来的影响;定量估计养分损
失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考虑不同养分的协同作用,提高对作物的有效
性等。

    许秀成  郑州大学教授  我国缓/控释肥料已进入国际市场:郑州
大学经过多年的研究,已开发出很多缓/控释肥料技术成果,其中用钙
镁磷肥包裹尿素的包裹型复合肥在1986年出口澳大利亚用于甘蔗、水
稻,1988年出口新加坡、马来新亚用于果园,1990年出口印尼用于油
棕、橡胶园苗圃。1995年,又开发成功以二价金属磷酸铵钾盐包裹尿
素,出口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该产品及制造方法于1998年分别
获得中国发明专利及美国专利授权,并已在我国郑州、北京、深圳及
美国肯塔基州工业化实施。当前我国玉米单产与国外有很大差距,开
发玉米专用缓/控释肥料意义重大;另外,大豆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
之一,其专用的缓/控释肥料开发也应该引起相关单位的重视。

    谢春生  广东省农科院土肥所所长  发展缓/控释肥 应用推广是
重要环节:在发展缓/控释肥料中,应用推广是最为关键的环节,是这
个新型肥料发展成败的关键。广东省农科院土肥所在应用研究和推广
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们对肥料的定位是“傻瓜型”,即省工、省肥、
使用方便,主要面向大田作物,主要采用示范区的形式进行推广。在
推广过程中,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2002~2004年省农业厅连续下发
红头文件要求加快缓/控释肥料示范和推广工作。省农科院土肥所和土
肥站联合召开全省缓/控释肥料的推广工作会议,参会人员包括农机推
广中心人员、肥料流通领域人员和种植大户等。各示范区还召开了数
十次现场示范推广会。在今后还将通过开办培训班、科技集市等多种
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尽快认识并有兴趣来尝试新的化肥品种。

   石元亮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博士  稳定性肥料研究
历史悠久:全球范围内,长效肥料需求量最大的是美国,占全球总消
费量的60%,其次是日本。目前,对缓/控释肥料国际通用的判定标准
为:在水溶条件下,24小时以内养分释放量不能超过15%,28天以内
不超过75%,而在指定时间养分释放量不能少于75%。
  稳定性肥料通常指加入硝化抑制剂和脲酶抑制剂的肥料。国际上
对抑制剂的研究很早,也取得了很多成果。研究表明,氨态氮和硝态
氮的适当配比可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而硝化抑制剂和脲酶抑制剂的
协同作用,对氨态氮释放的抑制作用非常明显。目前,稳定性长效肥
在东北普遍有销售,全国有许多省区都进行了试验、推广或有销售。
  
    张新湘 中国石化巴陵分公司高级工程师  缓/控释肥是一种值得
大力推广的好产品:中国石化巴陵分公司是缓/控释肥的积极参与者和
推动者。2001年2月,公司经理朱泽华专程拜访了刚获得首届国家最
高科学技术奖的袁隆平院士,就超级稻的肥料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
探讨。袁隆平院士针对超级杂交稻生物产量高、生育期长、需肥量大
的特点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提出了研究开发一种一次施用,能
满足超级稻整个生育期养分需求的高浓、长效、多元复合肥的设想,
以充分挖掘超级稻的增产潜力。巴陵分公司对此高度重视,积极响应,
同年3月即立项开题。目前已经在湖南桂东、永顺等10多个地区进行
示范推广工作。两年的田间试验、大田示范结果表明,超级杂交水稻
专用肥既有农业经济效益,又有工业经济效益,更重要的还有社会和
环境效益,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好肥料。

    杨德福  锦西天然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  发展缓/控
释肥最根本的意义在于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缓控释肥可提高养分
的利用率,仅以氮的利用率来计,若将其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从
目前的30%提高到40%,即可节约1/4的化肥施用量,减少1/4的资源
和能源消耗。我国现在年尿素产品实物量在3000万t左右,如果氮素
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则相当于提高尿素产量1000万t(相当于
19套大化肥的设计产量,共约需投资570亿元人民币),或者相当于
每年节约了生产750万t尿素的资源消耗!这对处于能源危机中的我
国来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发展缓/控释肥利国利民,也可给企业
带来巨大效益。

    王亭杰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  控制环境污染是发展缓/控
释肥的首要任务:我国化学污染严重,化肥污染首当其冲。长期过量施
用氮素化肥,会造成土壤酸化和板结,降低土壤肥力,并活化重金属元
素;土壤中过量的氮素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氮氧化物进入大气,形成
酸雨,破坏臭氧层,成为温室气体。化学氮肥的施用每年产生N2O约
150万t,占人类活动向大气输入氮氧化物量的44%,而N2O的增温作
用是CO2的290~300倍。目前,我国乃至全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环境
压力,发展缓/控肥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污染问题,其次才是提高粮食
产量、降低劳动成本。

    范可正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副总工程师  社会各界要担负起自己
的职责:为推动我国缓/控释肥的健康发展,我认为,首先,科研单位
与生产、使用等部门应紧密合作,加快研发工作,研制出适合我国国
情的新品种;其次,化肥生产企业应以积极的态度投入进来,加快科
研成果的市场化步伐;再有就是农技推广部门和人员应充分发挥推广
主渠道的作用,加快缓/控释肥的推广应用;最后一点就是各方面有责
任进行科学宣传,使农民建立起科学施肥的概念,真正使缓/控释肥走
入农家。

    钱鸿元 中国化工学会副秘书长  缓/控释肥是高新技术产品:缓/
控释技术是交叉学科,在很多高新技术中都得到了应用。我个人认为
缓/控释肥的研发不能只是简单的产品改善,而应立足于高新技术,是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品,将高新技术应用到化肥产品上。从事缓/
控释肥研发和生产的部门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将缓/控释肥作为一种
高新技术产品。而作为高新技术产品,理应享受国家高新技术方面的
优惠政策和待遇,应争取政府部门将其列入国家高新技术发展计划,
给予缓/控释肥高新技术产品的待遇。

    孙成  世界生产率科学院院士 世界科联中国分会副主席  提高
化肥利用率是解决农业污染的根本方法:如何解决化肥造成的农业污
染问题?不使用化肥和限量使用化肥都不是根本办法,最根本的办法
是靠科技进步——提高化肥利用率,提高生产率,促进生态农业的发
展。目前国外利用高新技术,已经推出了数十种缓/控释肥料,可以较
好地解决农业污染问题。当前我国缓/控释肥料研究与推广应用中还存
在一些问题,如产品价格偏高;肥效还缺少系统定量的评价体系;缺
乏肥料养分释放的机理、数学模型等的研究。

    廖宗文  华南农业大学新肥料资源研究室教授  立足国情 另辟
蹊径 发展缓/控释肥:我们一定要明确,控释肥的“控释”不仅有“减
慢”,还有“促快”这一方面,认识到这一点,可以拓宽开发思路,使
我们拥有更大的思考范围。例如现在磷矿粉的问题是释放太慢,需促
快,我们开发的促释型高效磷肥不仅有经济效益,且可利用中低品位
磷矿。我们的技术路线是以现有生产线为基础,在控释材料、工艺上
研发,不用专用设备制成包膜肥,易为现有各类化肥厂采用,成本低、
效果好。

   吴成祥  安徽程翔肥料公司董事长  对发展缓/控释肥有一个正确
的定位:我谈谈对发展缓/控释肥的定位问题:第一,我国氮肥利用率
低,从国情、农情出发,应优先发展缓/控释氮肥,而且要从原材料等
方面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降低成本和价格;第二,建议在国家或行业
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要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包括研发单位、生产企业、
销售公司等;第三,在价格定位上要实事求是,不主张低价竞争,当
然更不能暴利坑农。

    结束语:这次会议开得很好,代表们对这次会议的召开给予如此
热烈的反应,充分说明我们所研究和讨论的话题是积极的、科学的,
是符合世界大潮流的。我国对缓/控释肥料的研究、生产和应用已经有
将近20个年头了,但要取得更大发展,还需要产品开发人员对我国农
业实际状况进行切实的了解,还需要有政府的支持和投入,也需要对
农民做扎实、细致的宣传工作。通过讨论,大家对这一新型肥料的认
识和发展已经达成了共识。可以说,通过这次会议,我国缓/控释肥料
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有了一个新起点。

              倡议书
    化肥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改善农产品质
量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化肥生产和需求都保
持高速增长的态势,2002年消费量为4350万t(折纯),占全球化肥
消费总量的30%左右,2003年我国仅氮肥的产量就达到2880万t。
据统计,农民每年购买化肥的费用高达1300亿元,在农业生产资料投
资中占相当大的比重。然而,巨大的肥料投入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收效,
大量养分损失造成了严重浪费。研究表明,我国化肥当季利用率很低,
氮肥为30%~35%、磷肥为10%~25%、钾肥为35%~50%,其中氮肥的累
积利用率最低。化肥有效成分的损失不仅造成了直接经济损失,还带
来土壤、水域和大气的环境污染。
  缓释、控释和稳定肥料的出现和发展在提高养分利用率、减少环
境污染等方面为人们提供了极具潜力的解决途径。通常同等养分含量
的情况下,缓释、控释和稳定肥料可比速效氮肥利用率提高10%~30%;
在达到相同产量情况下,可节肥20%~40%。而且使用缓释、控释和稳
定肥料可实现一次性施肥,不需追肥,可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目前,
我国缓释、控释和稳定肥料的应用不再局限于高尔夫球场、景观草坪、
苗圃花卉等高价作物,而是突出重点,面向大田农业,市场前景非常
广阔。
  为配合国家提出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农
业”整体计划,推动我国缓释、控释和稳定肥料的发展,提高化肥利
用率、降低生产资料投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同时
减少环境污染,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我们倡议:
①科研单位与生产和使用部门紧密合作,加快缓释、控释和稳定肥料
的研究和试验,开发出适销对路、适合我国国情、方便农民使用的化
肥产品;②化肥生产企业应从长期效益出发,用战略眼光看待缓释、
控释和稳定肥料的开发和生产,积极投身进来,改进技术,尽快生产
出成本低、效果好的产品,为促进缓释、控释和稳定肥料的快速发展
增添动力;③农科部门和农技推广人员充分发挥推广缓释、控释和稳
定肥料的主力军作用,在科研、生产和使用之间架起桥梁,为缓释、
控释和稳定肥料能尽快推向市场再作贡献;④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
建立起科学施肥观念,改进传统的施肥模式,善于接受新事物,敢于
试用新产品,积极主动走科学致富的道路。
  一个拥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粮食是我们的命脉,“三农”问题
是一个沉甸甸的话题,而在事关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缓释、控释和
稳定肥料的研发、生产、推广和应用给我们带来美好希望的同时,更
需要社会各界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和义务!
  让我们携手同心,积极行动起来,共同耕耘,呵护这片养育了13
亿儿女的沃土!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