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企业日渐推进 全球化战略发展步伐
□ 韩学功
编者按
近年来世界能源供应紧张、原油价格持续上涨,石油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成为大国之间激烈竞
争的焦点。石油资源关乎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我国各大石油企业正处于推进全球化战略进程中。8月份中海油收购
优尼科公司未果,令业内对我国石油企业全球化发展前景忧心忡忡。然而10月26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一
举成功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推进了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发展进程。这一并购出资总额达到41.8亿美元,
是迄今为止我国企业最大的海外收购案。中国石油成功收购PK石油公司,积累了宝贵的大型跨国企业兼并、收购
的成功经验,标志着中国石油国际化发展战略迈出了新的步伐,也标志着中哈油气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并将为
我国石油企业推进全球化发展战略提供重要的启示。为此,我刊特约国际石油经济领域资深专家、中国石油大学管
理干部学院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理干部学院韩学功教授撰文分析中国石油成功收购PK石油公司的成因及
意义,以飨读者。
国际能源供应持续紧张,油价不断攀升,使石油成为2005年世界经济热点问题。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石油公司
和中国石油收购PK石油公司更成为业界焦点。中海油收购未果,中国石油收购成功,如今都已是尘埃落定。虽然,
业界、媒体评说各有不同,但总意还是希望中国石油企业能走出国门,做强做大,成为现代化国际石油公司,以保
证中国的能源供应和经济安全。因之,我们必须从未果中吸取经验,从成功中获得启示
海外并购是中国石油企业全球化经营的必然选择
中国石油10月26日成功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是中国石油企业扩大海外业务,实施跨国经营的重大
突破,其内涵已超过收购本身,意义十分重大!
石油工业是我国的基础和支柱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中国石油和天然气的产量和储量
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2004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到42%。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原油消费量将达到4.5
亿t;天然气需求量将达到2000亿m3。石油供给缺口不断扩大,完全依靠本国资源,根本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增长
的需要。因此,我国必须坚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石油工业”。为了面对挑战,我国石油企
业近年来主动地进行发展战略的调整,发挥“后进的优势”,扬长避短,增强企业竞争力。中国石油企业在进行战
略调整时,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逐步成为跨国公司,特别是成为从全球获得油气资源、资金和技术,以世界为
市场,面向世界市场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世界级的跨国公司。为此,制定和实施全球化战略,在世界范围同外国
跨国公司竞争,已成为中国石油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石油企业正处于逐步推进全球化进程中
中国石油企业的全球化经营存在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适应全球化,中国石油企业把国际大石油公司引进来。
第二阶段是推进全球化,即主动全球化,中国石油企业应不失时机“走出去”,利用全球市场、资金、人才、
油气资源,直接主动参与全球竞争,特别是在拥有比较优势地区直接投资,建立资源开发与生产基地。
第三阶段是实现全球化,即中国石油企业在“走出去”的基础上,建立全球经营网络,包括经营网络、生产、
融资、研究开发和管理营运等各个子系统。届时,中国石油企业将成为全球性的跨国石油公司。
目前,中国石油企业正处于第二个阶段。
从1982年开始,中国石油企业全球化经营进入适应全球化阶段。这一阶段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
海洋石油资源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资源条例》为标志,开创了中国国际石油合作的历
史。中海油和中石油通过“引进来”,实现了全球化经营第一阶段的目标。
1993年,中国石油率先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国石油企业全球化经营进入推进全球化阶段。1993~1996年,
是中国石油“走出去”的起步阶段,首先在秘鲁从事海外油气业务;1997~2002年,是成长阶段,在苏丹、哈萨
克斯坦、委内瑞拉、伊拉克等国从事海外油气业务;2003年至今,是发展阶段。经过12年的艰苦探索和实践,在
国际石油领域开发了市场,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赢得了信誉,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已
形成非洲、中亚-俄罗斯、南美和中东等4个海外石油基地。2004年,中国石油的海外石油剩余可采储量超过6亿
t,原油作业产量超过3000万t,天然气作业产量超过35亿m3,原油权益产量超过1600万t,天然气权益产量超
过25亿m3。中国石油成为世界第十大石油公司。
但是,相对于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对油气的迫切需求,相对于国际石油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相对于当前动荡
不安的国际局势,相对于国家安全对石油工业的强烈要求,相对于国际石油公司的高速发展,中国石油企业海外发
展仍然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公司规模仍然很弱小。为此,中国石油企业必须吸取埃克森美孚、BP和壳牌集团等3
大超级石油公司和道达尔菲纳埃尔夫、雪佛龙德士古、大陆菲利普斯等3个大型石油公司采用资本运作,采取收购、
合并、合资等方式,优化资产结构,实现从兼并重组到做大做强的经验,从战略的角度解决中国石油工业“融入世
界,跨越式发展,做大做强”的问题。
中国石油实现成功收购5大成因
中国石油成功收购PK石油公司主要有以下5个原因。
1中国石油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技术开发能力,管理经验丰富,人才济济。中国石油收购PK石油公司,在
资金上很充裕。中国石油不但规模(2004年仅中油股份的销售收入就为677亿美元)上远远超过PK石油公司,而
且财务公司的现金流十分巨大,区区41.8亿美元通过自有资金,甚至不用银行贷款都十分容易解决。中国石油在
陆上勘探、开发和生产方面拥有新技术和研发能力,拥有一支具有国际化作业经验的管理人才与技术人才队伍,并
在哈萨克斯坦8年多的作业中得到了证明。
2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有着良好的政治关系。中国和哈萨克斯坦都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双边关系近年来不断
升温,为中国石油的收购行动建立了良好的政治背景。今年年初,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正式访问中国,这
也是其在任期间第十次访华。7月3~4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又访问了哈萨克斯坦,并正式发表了《中哈关于
建立和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石油收购成功,也是中哈政治合作的结果。如果没有这种关系,收购很
难成功。
3善于利用双赢。中国石油采用退一步进两步的办法,选择与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合作经营和管理PK项
目。双方于10月15日正式签署合作备忘录。根据备忘录,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将获得为保持国家对矿产资源
开发活动的战略控制所需的PK公司的部分股份,并获得在对等条件下联合管理PK石油公司奇姆肯特炼厂和成品油
生产经营的权力。而中国石油收购PK石油公司,不仅可以为这些公司提供足够的上游原料,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参
与当地中下游石化工厂的建设和天然气的开采工作。
4中国石油与哈萨克斯坦业界和政府关系良好。中国石油进入哈萨克斯坦已经超过8年,并与当地石油公司和政府
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1997年6月4日中国石油正式进入哈萨克斯坦,并与哈萨克斯坦政府控股的国家油气
公司建立了合资的中油-阿克纠宾油气股份公司。中石油近年在哈萨克斯坦已投资10亿美元,协助哈萨克斯坦政府
勘探和开采里海大陆架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此外,正在建设中的中哈石油管道也是由中国石油和PK石油公司合
资修建。通过这些项目,中国石油与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和政府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而中国石油的竞争对手
卢克石油尽管在哈萨克斯坦也拥有众多项目,包括与PK石油公司各持50%股份的图尔盖油田,以及持有独立股份
的卡纳查甘纳克和坦集兹油气项目。但卢克石油与PK石油公司近年来的合作关系却不尽如人意。显然,中国石油
有比较优势,这也是中国石油收购成功的重要原因。
5 准备工作充分。由于有很多国际石油公司在哈萨克斯坦进行油气开发,因此竞争十分激烈。中国石油比许多
国际石油公司进入哈萨克斯坦的时间晚,仅仅依靠自身的勘探开发,实现超常规发展有一定难度。为了提升中国石
油在哈萨克斯坦的发展速度,中国石油近年来一直在关注并分析收购哈萨克境内其他石油公司的可能性。中国石油
对总部位于加拿大卡尔加里、业务全部集中在哈萨克斯坦这个中亚国家的PK石油公司,一直都在观注之中。同时,
中国石油为收购PK石油公司,对资源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自身的竞争力进行
了深入的分析与评估,并制订了一系列详实可行的收购策略与步骤,这也是成功收购的重要因素。
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收购大有可为
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石油公司未果,使许多人对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与海外并购前景产生了怀疑、悲观与
妄自菲薄的情绪。甚至有人说“由西方国家主导的油气分割局势基本确定,中国石油企业提高海外油气生产能力的
绝对值,非常有限。中国石油此次是偶然并购得手”云云。实际上,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形势为中国石油企业的国
际化经营与海外并购描绘了非常好的前景,我们大可不必失望与怀疑。
随着技术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全球石油资源量和可采储量呈现增加趋势,正如沙特阿拉伯石油和矿产资源大臣
纳伊米和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总裁狄勒森2005年9月27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第18届世界石油大会上所
说的,世界石油蕴藏量远不止目前人们已知的数量,世界在今后数十年内都不缺油。因此,中国石油企业通过海外
收购提高海外油气生产能力具有广阔的前景。
石油经济全球化和石油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已使得各国石油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一种“集体安全”,为了保证本
国能源与经济安全,国际石油合作已成为趋势。这就为中国石油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与海外并购提供了一定条件。
中国与大多数产油国保持着良好的政治关系,特别是与中东、北非、中亚和俄罗斯等油气资源富集地区的政治
经济关系不断发展,从而为中国石油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由于世界石油资源分布不均衡和经济全球化的驱使,大多数石油资源国出于对本国经济发展的考虑,都竞相实
行对外开放,实行国际合作,这就为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有利的外在条件。
路漫漫其修远 中国石油企业全球化发展阻力重重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看到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众多约束与困难。
第一中国企业要想进入BP等国际石油巨头们的“势力范围”十分困难;同时,由于中国处在亚太新的能源消
费增长中心,与周边石油消费大国(美国、日本、印度、韩国等)的竞争和冲突将不可避免。因此,中国石油企业
在国际市场的油气拓展的有利空间可能会被不断挤压。
第二由于中国在海外的石油投资和石油进口主要集中于中东、北非、尼日利亚、委内瑞拉等政治局势不稳定的
地区和国家,中国石油企业进入这些地区,不仅要处理非常微妙的大国利益关系,而且会承担较大的政治风险。
第三过去,石油资源一直是大国争霸的重要对象,目前大国势力仍然在博弈全球优质油气资源。特别是美国,
其能源战略目标就是利用其军事、经济的优势建立一个多重结构的全球石油霸权体系。美国的霸权主义对中国石油
企业的并购威胁很大。
第四美国等国家不断散布“中国石油威胁论”,说什么中国石油过度进口造成了世界油价上涨、中国能源需求
量的不断增加已构成对美国、日本等能源安全的威胁和挑战、中国可能采取军事手段维护石油安全,从而威胁地区
稳定与安全等。今年美国政府出面阻挠中海油收购就是一个案例,这就证明了“石油威胁论”制约了中国石油企业
的全球化发展。
第五由于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不过十多年,缺乏一支既懂经营业务又熟悉国际法律的高素质的跨国经营人
才队伍。而且各公司对大国争夺石油的格局及其影响、产油国政治局势的走势、各国法律的特征和运用、地方文化
与风俗关系等都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处理技巧。因此,对国际环境不熟悉,竞争力不强。这也约束了我们的海外收
购。
PK石油公司并不是一个大公司,收购成功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石油与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差距。但是,中
国石油成功收购的意义在于它是一个重要标志——中国石油企业通过积累宝贵的跨国兼并、收购的成功经验,提高
了国际竞争力,使其国际化发展战略进入了更高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