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后过渡期 从全球化视角看石化业发展
——商务部世贸司司长张向晨访谈
在2005年10月29~30日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和中国国际贸易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国石油和化工经贸投资论坛”
上,商务部世贸司司长张向晨谈了入世后过渡期我国石油和化工经贸形式变化与发展趋势。12月26日,我们又采
访了刚从香港“世界贸易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归来的张向晨司长,请他进一步分析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
石化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周刊:张司长,欢迎您从“世界贸易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归来。据报道,本次会议达成的香港宣言对发展
中国家以及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那么具体到石油化工业有什么实质性影响?
张司长:香港会议降低工业品关税的议题是石油和化工行业比较关心的。此次会议确定了削减工业品关税的公
式,即瑞士公式,该公式的特点是高税高减,低税低减。我国的工业制成品竞争力较强,但关税很低,只有9.1%,
而其他国家有的高达30%以上。所以执行瑞士公式对我国包括石化产品在内的工业品出口还是有利的。
周刊:香港会议是中国首次参与世界贸易规则的制定工作,我国已由过去的国际规则执行者变成了决策者,我
国经济也与国际经济进一步融合。市场环境在发生变化,这对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有什么影响?
张司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与国际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这直接关系到石化
工业的发展。我国正在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利用走出去战略扩展发展空间,这些
都与石油和化工行业有很大关系。概括来说,现在石化行业面临的是一个全球化的市场,特别是处在入世后过渡期,
我们不应再局限在国内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上,要从全球的角度开展工作。比如,入世以来的很多场谈判,政府相当
大的注意力放在能源的开发、勘探和利用上,像与俄罗斯、越南、哈萨克斯坦的谈判中都涉及到了这一主题,既为
我国获得战略资源保障提供便利,也为我国石化业的发展扩展了空间。
第二,市场进入高层次的竞争。入世过渡期对我国经贸的影响还只是局限在边境措施上,如关税、进口许可证
等,对产业的影响只是价格层面上的。进入后过渡期则意味着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水平提高,市场进入品牌、标准、
知识产权等更高层次的竞争,这是我国产业的软肋,也是石化行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第三,贸易摩擦增多。随着我国与国际经济联系的紧密,贸易摩擦也会越来越多,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已不再是单纯的反倾销,各种各样的贸易救济措施都将出现。入世以来,石油和化工行业一直是反倾销的重灾区,
今后它们仍将是国外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主要目标。
另外,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进入,与跨国公司关系的处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为保护石化等重点产业,一方面
政府会继续限制外资进入一些核心领域;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强与外商的合作,学习他们的先进管理经验、提升我
们的水平。与大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实现双赢是后过渡期的一个主要课题。
周刊:入世后过渡期对我国石化行业来说有什么发展机遇?
张司长:企业要看清入世后过渡期面临的严峻性、长期性困难,作好应对准备,同时也要看到这一时期也有积极的
一面。
未来的10~15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样的宏观背景给了石化行业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而
且这一趋势还将会持续下去。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增强,政府也会利用多边谈判、区域合作等机会给石化行业争取更多有利的发展条件。也
希望行业能够提出他们的问题和困难,我们将在谈判中作为要点反映出来,比如在工业品关税削减、服务贸易等方
面提出要求,促使对方修改有关法律。
我国的石化行业总的来说还是比较脆弱的,在关税方面我们不想再削减,为此,我们可以利用世贸组织发展中
国家的灵活性进行防守。比如此次香港宣言中我们争取到这样一个条款“工业品的关税削减进一步对话的过程中,
发展中国家所享有的灵活性是协议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为在以后的谈判中为石化等行业争取有利条件留下了伏笔。
周刊:那么,您现在最想提醒企业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张司长:入世后过渡期,企业的经营方式改变、市场主体地位加强、国有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国有企业
的改革也进入深水区,企业自身改革任务紧迫。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下,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公司都有较好
的利润,希望他们充分利用这个机会,抓紧进行技术改造、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进行减员、结构调整等,以便在今
后更加严峻的市场竞争中轻装上阵,快速发展,取得竞争优势。 (本刊记者 路元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