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产业损害预警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2006年13期 发行日期:2006-04-05
作者:周跃
产业损害预警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周跃
                             入世“后过渡期”——新“壁垒”层出不穷
  近两年,欧、美等发达地区不断增设非关税壁垒则日益成为我国石油和化工品出口的障碍。特别是欧盟环境保
护标准的引入,使我国走廉价路线的出口导向型行业“危机四伏”。据估计,仅欧盟《关于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
和《关于在电子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两项标准就将影响超过300亿美元的中国电子产品出口。直接
针对化学品生产和贸易的非关税壁垒也正在增多,影响面更广且作用更直接:①欧盟的《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
授权与限制制度》(REACH制度),根据欧盟的时间表,REACH已由欧盟提交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将于2006年开
始实施;②美国在1976年颁布《有害化学品控制法》,受欧盟2001年提出REACH制度的影响,美国在2003年修改
《有害化学品控制法》,其目的是与欧盟新法规相适应;③日本在1973年制定《关于化学物质审查及其制造等的控
制法》,受欧盟提出REACH制度的影响,2003年日本修改该控制法,其目的也是与欧盟新的法规相适应。2005年又
发布有关化学物质制造等审查和管理法律的内阁修整案。如何应对这些专门针对化学品的法规在国内已经热烈讨
论,但实际践行仍需要较长的时间,其对国内化学工业长久的影响已经开始体现。
              产业损害预警机制——需加紧构筑
  入世“后过渡期”内国家已经更多的将维护国内产业安全从过去的反倾销手段向产业损害预警工作前移,这将
使维护国内产业安全的工作更科学、更及时、更合理。
  进入“后过渡期”意味着国内原有的一些过渡性保护手段将逐步取消,部分敏感产业面临的竞争将更直接,一
些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也将逐步显现,经济发展和产业安全的潜在风险不断增加。而随着出口贸易的蓬勃发展,国
外对我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案件也密集增多。从反补贴案件的出现、中美集成电路增值税、人民币汇率
等摩擦案件中可以看出,贸易摩擦正从货物贸易、以企业为主体的微观经济层面开始逐步向宏观经济政策、体制和
制度层面发展。除货物贸易外,新的摩擦还极有可能向环境保护、劳工标准、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服务等领域发
展,使形势更趋复杂。而石油和化工行业的产业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贸易摩擦将伴随行业固有的周期规律在
世界范围内源源不断地出现,并呈现如影随形般的长期化趋势。
  国内石油和化学工业如何有效应对“后过渡期”的严峻挑战,在实践上存在的最大困难是缺乏能够熟知和善用
WTO框架下适用的贸易准则和法律程序的全球化人才,以及培养和使用这种人才所需的成熟环境。国内为推动这一
方向的进展已在进行大量的工作,如商务部在2003年即开始委托中国化工信息中心进行《重点化工产品的产业损
害预警信息监测》课题研究,大量的相关学者在政府支持下做出的研究成果在为国家决策、为行业服务等方面已发
挥了重要作用。但客观上,我国在该方面要有效缩短与美国和欧盟的差距仍难以在短期内实现,比如我国入世快5
年,但还没有对中美、中日、中欧、中韩、中印石化贸易现状做出全面有效的评估报告,这可能是我们后过渡期即
将结束的当前仍需研究的最主要课题。
  在当前的贸易摩擦形式中,反倾销仍然是各国最常用的手段。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反倾销不是保护落后,一味
指责反倾销对下游造成的不利影响不是一种理性的观点。综合竞争力不强的国内产业在遭到产业损害时诉诸反倾销
往往能够得到相应的保护,但这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反倾销虽然可以使企业暂时得到恢复的机会,但如果一个国
家的某个产业需要始终在保护中生存,那么这个产业就永远也无法形成自己的竞争力。而全球化的不可阻挡对国内
石油和化工行业实际将更多的表现为国外产品、资本进入的必然性。为此,国内企业必须尽可能快地增强创新力和
竞争力。
                       2006年化工贸易新形势——行业面临新挑战
  2006年,世界经济平稳增长的温和增长的宏观判断依然延续,但石油和化工行业则面临高油价和周期过顶两
大挑战。国内经济仍然处于较快增长平台,结构性矛盾开始突出。以上因素决定了2006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对
外贸易发展的格局虽仍保持相对平稳,但与2005年相比可能有所偏紧。
  一些主要经济体以各种借口实施的贸易保护,在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可能放缓的前提下会明显增多,其对全
球包括化学品在内的工业原料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将产生不利影响。而更为市场化的国外石油和化工行业所受到
的周期规律影响可能在2006年较国内有更为突出的表现,中东和亚太其他地区在景气高峰期内建设的大量产能在
2006年或稍早就已开始投入市场,并且将很快面临过剩的市场局面,不可避免的压缩我国产品的出口空间,同时
冲击国内相关行业的供需平衡。而我国目前需大量进口的石油和其他基础化工原料因地缘政治和全球供需因素的影
响已经确定不可能出现价格的大幅回落,国内行业的成本压力仍将预期增高,且将因前述的供需因素而更加难于消
化。
  我国的对外出口已连续4年保持高速增长,而2006年的出口形势已经不能像前几年一样乐观。预计2006年我
国对外贸易规模可能超过1.6万亿美元,增幅较2005年明显放缓。我国入世时涉及石化行业的承诺目前已基本到
位,即取消配额和其它进口限制、减让关税、给予国外公司贸易权和分销权,重点领域的市场开放也将在2006年
有实质性举动,特别是关税减让的影响更为突出。
  2006年石化产业将面临比较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意味着机遇的到来,行业综合竞争力不足的矛盾将继续有所
暴露,企业也将因此有更多的提高动力。石化企业要借此改变出口增长方式,避免出口企业之间为争夺市场削价竞
争,以理性与平和的心态应对反倾销等贸易摩擦与争端。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