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叫停“煤化工热”是政府作为的具体体现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副总工程师 张瑞和
近2~3年我国兴起了煤化工热,各产煤大省纷纷抛出庞大的煤化工发展规划,仅规划中的煤制油项目产能总
和就高达3500万t/a,正在实施的项目有520万t/a,规划中的煤制甲醇项目更是高达4200万t/a,目前在建甲
醇规模已接近900万t/a。规划中的煤化工项目,除700万t/a甲醇制烯烃外,目标市场主要定位在燃料应用方面。
市场定位是否准确,不仅关系到项目的成败,而且也涉及到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国民经济健康平稳发展和金融安全
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
在煤制油存在投资、成本、技术三大风险,发展醇醚燃料缺乏政策依据的情况下,各地上马煤制甲醇、煤制油
项目已显示出一种无序的状态,愈演愈烈的煤化工热已引起国家领导人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今年6月温家
宝总理在视察正在建设的神华集团煤制油项目施工现场时表示,神华集团煤制油项目是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组
成部分,也是一次重大的科技探索,要尊重科学规律和经济规律,先行试点,不可一哄而起。7月13日国家发改
委在《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中明示各级主管部门:一般不应批准年产规模在
300万t/a以下的煤制油项目,100万t/a以下的甲醇和二甲醚项目,60万t/a以下的煤制烯烃项目。一哄而上的
“煤变油”热潮,受到政府的强力遏制。
此举在业内引发震荡,专家的争论仍在继续,支持方认为煤制油不仅有价格竞争优势,还有明显的环保效益。
煤制油的生产的汽、柴油不含硫、氮等污染物,质量高于第四代洁净油品。这些专家表示,我国煤炭资源丰富,而
石油资源相对匮乏,煤制油技术的工业化,将使我国的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得到巩固。而反对方则认为煤制油只能作
为技术储备,将煤制油大批量用作石油替代品还不现实。这些专家指出,未来油价将不可避免地处在周期性波动当
中。2006年6月30日在北京发布的《BP世界能源统计2006》指出:以目前的开采速度计算,全球已探明石油储
量可供生产40年,天然气可供65年。同时,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在不断进步,非常规石油资源开发加快,全球油气
供应能力在不断增加,在未来几十年中不会陷入真正意义上的危机。而煤变油的成本接近40美元/桶,一旦油价下
降到这个水平,企业就将遭遇灭顶之灾。这些专家认为,从国家能源安全考量,很多国家都把煤制油作为战略技术
储备来研究,我国也不例外。但是,这种研究必须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和规模,超出了战略技术储备的范畴,反而会
伤及自身。
正反方争论的焦点集中在煤制油的成本和石油价格上。站在企业的角度,只要煤制油的成本低于石油的市场价
格,企业就会不惜斥巨资投资煤化工项目,以期获得巨大的投资回报,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无可厚非。然而
站在国家经济安全、能源安全的角度考量,将天文数字般的资金投向煤制油和煤制甲醇等大型煤化工项目,一旦出
现技术瓶颈和市场波动,巨额投资得不到预期的回报,将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
煤与石油同样是宝贵的一次性能源,充足的煤炭资源对国家的能源安全至关重要,将煤炭转化为液体燃料,煤
的能量是否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我们知道,用于发电煤的能量利用率可以达到55%。
煤气化生成合成气,以合成气为原料生成甲醇,将甲醇或其衍生产品二甲醚替代汽柴油做为发动机燃料或将煤直接
转化成汽柴油是煤化工产品燃料利用两条途径。以煤为原料生产甲醇,根据生产工艺和装置规模不同,综合能耗为
53.8~72GJ/t甲醇,而甲醇的热值为22.7GJ/t,煤的能量利用率只有32%~42%,煤中所蕴含的能量有58%~68%
在转化过程中消耗掉。煤制油的能量利用率也不高,根据美国国家标准局提供的热当量换算公式,石油与标准煤的
热当量比为1:1.4286,以此为依据进行测算,煤制油的单耗为3~5t煤/t油,采用直接法“煤制油”工艺,煤的
热能利用率为47.6%,而间接法的利用率仅为28.6%,即有71.4%的热能在煤变油的过程中消耗掉,这还不包括煤
的开采、贮运以及煤制油装置的水、电、汽等公用工程消耗。因此我国在实施煤化工项目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煤炭
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
我国一次性能源结构的特点是“缺油、少气、富煤”,在已探明的化石能源储量中,煤炭占94.3%,从国内情
况看,我国的煤炭资源只是相对丰富而已。从全球范围看,我国的煤炭资源量仅占全球总贮量的10.3%,人均占有
量仅为全球平均值的60%,而美国煤炭资源量占全球资源总量的23%。以煤为原料生产石油产品和液体燃料,可以
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有利于提高国家的能源安全。但我国有限的煤炭资源如果不能得到高效的利用,将大量的
煤炭资源白白消耗在煤炭液化过程中,从长远看将对国家的能源安全将造成不可逆转的不利影响。国家发改委紧急
叫停煤化工热是对国家长远利益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英明决策,是政府作为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