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多方布局 外资公司在华炼油与成品油市场忙圈地
2006年50期 发行日期:2006-12-26
作者:冯春艳
多方布局  外资公司在华炼油与成品油市场忙圈地
□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 冯春艳
  2006年12月11日,我国放开了成品油批发市场,国内石油市场宣告全面放开,将逐步形成国有大型石油公
司、跨国石油公司和社会经营单位共同参与竞争的格局。此时此刻,业内外人士更加关注我国石油市场今后的竞
争态势,更加关注作为市场主体多元化重要一方的外资公司在华炼油与成品油营销等领域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走
势。

  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外资石油石化公司走过了一个由小到大,由点到面,从贸易、合资到独资或控
股,产业链和组织机构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
                         从徘徊观望到积极进入  炼油领域炙手可热
    入世前,炼油领域只有道达尔一家外资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通过政府外交等途径以合资方式进入我国;90
年代中后期后,虽然世界炼化业重心东移,外资公司在中国炼油领域也并未马上采取实质性动作,只是通过在中
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建设的一些炼厂,对华出口成品油。随着我国成品油市场的逐步放开,外资石油石化公司开始
加快、加大了在华炼油领域的投资。2005年7月,由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及中国石化按25:25:50比例共同投
资36亿美元的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开工,计划将原油加工能力由原来的400万t/a扩至1200万t/a,定于2007
年底全面建成投产。这是中国石油石化行业首个上下游一体化的世界级中外合资项目,也是美国最大的石油石化
公司和中东最大的石油公司首次进入中国发展炼油业,标志着外资在华炼油领域投资迈出了新的更大的步伐。
2006年6月,科威特广东炼油项目获批,预计投资总额50亿美元,原油加工能力1500万t/a。此外,沙特阿美、
沙特基础工业公司等也在积极与有关中方展开密切谈判,希望继续扩大投资中国炼油业务,参股中国的大炼油项
目。
  随着成品油批发市场的进一步放开和价格与国际市场的逐步接轨,外资公司对炼油领域的投资发展力度将进
一步加大。
  欧美石油公司投资兴趣不减  中国政府对外商投资国内炼油领域还有诸多限制,2006年3月国家发改委在
《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中规定,外方在中外合资炼油项目中必须拥有先进技术或原料供应能力,中方
须相对控股。欧美石油公司在原油资源和成本方面并不具备优势,但为保证在华加油站等成品油销售终端获得充
足稳定的油品来源,欧美石油公司对中国炼油行业仍将继续保持较大兴趣,并有可能采取与有资源优势的中东石
油公司合作的方式共同投资。
  中东石油公司将成为中方主要合作伙伴  中东国家石油公司将凭借资源和价格优势,继续加大对我国炼化领
域的投资力度,并有可能超越欧美石油公司成为中国炼化项目的主要外资合作伙伴,希望以此促进本国石油的长
期稳定出口,并在中国的成品油和石化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沙特阿美、沙特基础工业公司、科威特石油公司等
皆有计划继续投资中国的炼油项目。沙特阿美除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外,还有意参股中石化青岛千万吨级大炼油
项目。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则与中国石化积极展开谈判,拟参股天津石化项目,还计划与中方在大连地区投资兴建
一家炼化一体化基地;科威特石油公司在获准建设广东南沙炼油项目后还计划在华投资第二座炼厂。
  周边国家将伺机进入  我国成品油批发市场放开后,周边国家的石油公司有可能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涉足中
国炼油领域。如印度石油公司、韩国SK公司皆在寻机进入我国炼油领域,据悉印度石油公司拟在中国石化上海
北部湾的计划炼油项目中参股26%。
             兵分两路  进军润滑油高端市场和成品油分销领域
    近年来,我国成品油消费增长迅速,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消费国,未来还将继续保持4.5%的较高年均
增长率。成品油需求的巨大增长空间以及逐步完善的市场开放政策吸引外资公司加快了投资步伐。
    1. 润滑油业务  抢先进入并确保控制高端市场
  在开放较早的润滑油领域,外资公司积极抢占高端市场,力保领先地位,同时向中档产品市场拓展。早在20
世纪90年代初,一些著名外资润滑油企业的品牌产品就利用为进口汽车初装提供用油的方式随同本国汽车制造
商进入中国。90年代末,埃克森美孚、壳牌、BP、道达尔、加德士等开始大举进军国内市场。入世后,韩国的
SK、LG、日本石油、台湾中油、美国康菲、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等也开始积极进入,皆把主要目标定位于高端
市场。目前,几乎所有著名的国际润滑油生产商均已进入中国,相继建成润滑油调配厂30余家,总生产能力100
多万t/a。到2003年末,外资品牌润滑油凭借资金、技术和品牌优势,已占国内市场的22%,占车用高档润滑油
和油品添加剂市场的近80%。
  自2003年开始,国产润滑油品牌的生产商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等开始采取与汽车公司紧密合作等策略从润
滑油的使用源头抢占市场,致使外资品牌润滑油占市场份额比例一度下降,到2005年降至60%。为应对国产润滑
油品牌的强劲攻势,外资品牌润滑油继续加强与汽车制造商的战略联盟,并开始调整在华润滑油营销策略。2005
年6月,国际著名石油公司BP旗下的嘉实多润滑油与中国最大的商用车制造商东风集团成立对半合资公司,采
用嘉实多和东风双品牌,联手抢占中国润滑油市场。此举将更有利于凸显润滑油自身品牌并培养客户的忠诚度。
目前,该合资公司已开始向东风旗下的汽车推荐使用嘉实多润滑油,并计划到2010年使东风嘉实多品牌润滑油
占国内润滑油市场份额的10%,年销售量达3万t。2006年9月,壳牌收购了中国最大的民营润滑油生产商统一
石化旗下“北京统一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和“统一石油化工(咸阳)有限公司”75%的股份,从而使壳牌在中国
润滑油市场的份额位居第三,成为中国润滑油市场排名第一的国际能源公司。同时,也使外资公司在中国润滑油
的高端市场份额再次跃升至约75%。
  2. 成品油分销   外资最心仪的投资热点
  (1)欧美石油公司“三步走” 成为主要外商投资力量
  首先,BP、壳牌、埃克森美孚等欧美石油巨头借世纪之初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公司海外上市之机,以战
略投资者的身份提前进入了中国成品油销售领域。接着,在中国成品油零售市场放开前后,国际石油公司加快与
国内巨头组建合资油品公司,抢占中国成品油营销市场。截至2006年6月,BP、壳牌、埃克森美孚、道达尔分
别获准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化集团成立8家合资公司,在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环渤海湾及华东等沿
海经济发达地区合资建设3700座加油站的成品油零售网络。道达尔在2007年政策允许后,还将在华东地区建设
200座特许加盟站。临近成品油批发市场开放,外资公司又开始收购民营加油站,建设独资油品销售公司。2005
年,壳牌首次与民营企业——海田投资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四川壳牌燃油有限公司,并控股70%。2006年初,壳牌
开始与重庆硕润石化洽谈成立合资油品公司运营加油站业务;同期,壳牌还在青岛建立了第一家外商独资成品油
销售公司。截至2005年底,壳牌在中国大陆已有70多座自有品牌的加油站,比2003年末增加了近40座。此外,
加德士将在我国华南成立一家独资油品公司,BP也在酝酿独资建设加油站的计划。
  (2)周边及中东国家石油公司不甘落后 纷纷开拓成品油营销市场
    韩国SK、LG、佳施嘉德士等公司正与中方密切接触,希望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地建设成品油销售网络。SK
公司已于2005年开始在沈阳建设12座综合加油站,还计划与中化国际合资在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建设
200座加油站。佳施嘉德士2006年在青岛建设10座加油站,并在今后3~4年将成品油销售网络扩大到山东6
座城市。与此同时,中东、俄罗斯等资源国的石油公司2005年以来相继在中国设立办事处,积极开拓中国市场。
随着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动工建设,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和埃克森美孚已获准在福建成立合资的成品油销售公
司,销售该炼厂的产品。
  据2006年3月31日发布的《中国生产资料市场发展报告》,在全国8万多座加油站中,有外资背景的加油
站已达3400座,约占加油站总数的4%。目前主要外资石油公司在华加油站建设情况见表1。

                      表1   主要外资石油公司在华加油站建设统计            座
公司        加油站数量          地    点           合资方持股比例/%         备        注
壳牌           70多    广东、天津、北京、成都    控股或自有        截至2005年底     
        500    江苏            中国石化60,壳牌40    建设中,2010年将达到1000座
BP         45    —            控股或自有        2002年数据
        500    浙江            中国石化60,BP 40    2007年前建成
        500    广东            中国石油51,BP 49    2007年前建成
        800    福建            中国石油51,BP 49    建设中
埃克森美孚      82    广东、港澳        控股或自有        —
        600    福建            中国石化55,沙特阿美    将接管中石化福建现有600座加
                           22.5,埃克 森美孚22.5      油站
        500    广东            中国石化,埃克森美孚    中石化现有加油站出让部分股权
道达尔        8    武汉            控股或自有    —
        200    京津冀辽        中化集团51,道达尔49    2012年前建成       
        100    华东地区        中化集团51,道达尔49    2012年前建成          
        200    华东地区        特许加盟        2007年后开始建设
雪佛龙        约100    华南、港澳        控股或自有        —
韩国SK       12    山东青岛        独资            还拥有27座加气站
         30    沈阳等地        —            —
        200    山东、江苏、浙江、上海    中化集团        谈判中
韩国佳施嘉德士     50    天津            独资            —
         10    山东青岛        —            —

    除油品销售业务外,近两年外资石油公司还在抢占我国的汽车售后服务领域,拓展非油销售业务,使之与油
品销售业务相互补充、相互支持,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成品油批发市场放开后,外资石油公司取得成品油批发权和进出口经营权,将进一步加快加大投资力度,全
面布局中国成品油市场。一是继续完善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营销网络,并开始向内地和西部地区拓展。二
是将加快收购社会加油站,实现快速抢滩布局;加快建设独资油品销售公司,并对先前建立的合资公司进行增资
扩股,实现更加自主的发展。这将成为外资公司开拓中国油品营销市场的主要方式。三是重点加强非油销售业务。
四是推出其在长期国际化经营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各种营销策略和方式手段。外资公司凭借其技术、资金、管理
等方面的优势,在华成品油领域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我国的成品油市场将最终形成以国有或国有控股石油石
化公司为主导、外资和民营石油公司为重要组成部分、周边国家对华出口油品的多元化格局,市场竞争进一步加
剧和升级,集中体现在品牌、服务、质量和价格4个方面。
             液化石油气  进入中国成品油市场又一途径
  外资公司利用我国进行能源结构调整、加大对燃气利用领域开放的有利时机,积极参与华东等经济发达地区
的燃气运销网络建设,目前已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BP是中国最大的LPG进口企业,近两年不断加大在珠三角
和长三角地区的投资收购力度,完善LPG营销网络,目前在华南和华东沿海地区经营的LPG企业达到9家,总投
资超过2.5亿美元。LPG营销网络为BP在成品油批发市场放开后进一步扩张在华成品油营销业务打下了基础,一
旦其LPG储配站能够争取到为汽车加气,今后就可以很容易地改成加油站,从而使BP在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成
品油营销网络进一步扩大和完善。
  随着成品油市场的全面放开,BP、壳牌等外资石油石化公司将重点加强东南部沿海地区大型LPG储库、大中
城市燃气管道、加气站及液化气汽车开发和改装等领域的建设投资力度,加强技术咨询与指导,扩大市场份额,
力求在技术要求较高的领域夺取发展先机。
                       基础配套设施及物流 发展在华成品油营销业务的桥头堡
  入世后,外资公司在大规模建设石油石化相关项目和加油站的同时,更加重视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
等经济发达地区建设石油石化物流及相关基础配套设施,从而使其能够以更加独立的方式发展在华业务,为它们
实现在我国业务的长期性、战略性发展奠定了基础。壳牌参股天津国际石油储运有限公司,2003年5月又租下了
广东粤海油库4万m3的燃料油保税库。BP公司除在宁波建成亚洲最大的LPG储运基地,还在珠江三角洲的中心
地带南沙合资建设了国内最大的国际化油库,总库容56万m3,并配套建设了8万t级石化码头。韩国SK在浙江
宁波建设了一个沥青仓储有限公司,仓储能力达3万t,拥有华东地区最大的沥青销售网络,2006年初又签订了
一个沥青燃料油加工仓储项目。加德士公司已在华拥有两个石油气贮库、一个沥青库。
    成品油市场放开后,外资企业将进一步完善在炼油、储运及终端销售领域的产业链条;继续扩大其在东南沿
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投资,并向其他地区幅射拓展,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投资将随着我国物流市场的对外放开
而由合资向独资化发展。
  外资石油石化公司对中国炼油及成品油营销领域的投资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促进并进一步繁荣了中国
市场,为中国企业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与管理,促进了产业升级和优化,进一步满足了国内日益增长的成品油需求。
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国内市场的多元化竞争,在对两大国有石油石化公司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给国内民营石油
企业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