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十大杀手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朱曾惠
“创新”是当前人们经常提到的词,但是人们并不能准确地理解它的含义。为了弄清“创新”的含义,不
能不提到世界著名经济学家J.A.熊彼特(J. A. Schurnpeter)早在1934年提出的创新理论。他首次用创新理
论解释资本主义发展,认为推动发展的动力来自企业家实现的创新,即生产力和生产要素结合过程的复苏。他
认为创新包括以下5方面:①引入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②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③开辟一
个新市场;④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来源;⑤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从上述内容看,创新的范围不仅是科学技术,也包括经营管理,其核心在于“新”,但是必须要付诸实践,
取得实践效果。创新是从思想到实践的全过程,仅仅是新思想、新理念、新设想还不能称之为“创新”。
在创新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推动和制约的因素,取得成功和造成失败的原因也有很多,最近从互联网上
(www.thinksmart.com)看到一篇文章,论述如何使创新系统保持活力并成功地运作,其中谈到创新的十大杀
手(Innovation Killers),颇有参考意义,介绍于下
该文首先引用《哈佛电子学习预警报道》(Harvard Elearning Alert)中的一句话: “所有的工商业倡议
中70%是失败的”(70% of all business initiative fail)。该文认为人们不能精确地计算有关工商业各种倡
议失败的百分数,但是都承认必须要去做。经过多年研究和观察,造成失败的原因虽是多种多样,但其中共同
的原因是创新倡议的失败,有10个主要原因促使创新失败,被称之为创新的十大杀手:①没有创建一种支持创
新的文化;②没有从事业部经理得到自主权;③没有对全系统过程的广泛理解;④没有适应公司战略的计划;
⑤没有对模糊的前景目标投入足够的时间和能源;⑥在过程中没有建立充分的多样性;⑦没有向过程配置资源;
⑧没有事先开发指标和量度方法;⑨没有对创新团队进行培训和指导;⑩没有一个观念和理想(Idea)的管理
系统。
1.文化(Culture)
文化是创新的竞技场。要有尊重创新、支持承担风险的文化,不然创新在开始之前就会被扼杀。文化好像
我们的免疫系统,它的职责是让入侵者在伤害肌体之前被消灭。文化虽可以改变,但却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
2.所有权(Ownership)
一些伟大的设想一旦出现便需要去实施,事业部经理就要接受此设想并向新计划投入时间和预算。如果经
理没有全部接受此项新计划,它则很难获得成功。事业部经理必须在创新倡议伊始就参与其中,掌握新的理念。
3.过程(Process)
当组织需要加强创新时,常常会花几天时间大肆宣传来揭开创新的序幕,并进行一些技术性培训。在建立
几个创新团队、安排一些畅想务虚会议(Brainstorming Sessions)的几个星期后就动摇了,认为创新似乎并
不在进行。零碎的创新被批准实施后如果不认真进行,将会保持原状。创新是一个过程,将人们的注意力指向
正确的挑战,通过一种有组织的过程引导人们释放其创造能力并评价其结果,让正确的理念进入实施的过程。
4.资源(Resources)
首席执行官常在年会上说:“我们需要更多的创新”。随后就转向下一个话题。创新需要时间、能源和金钱,
而人们需要一些自由和时间来思考。思想家们总是围绕着新的可能机遇,同时还需要新的技艺以及支持思考和
合作的系统。创新对未来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它要依赖当前资源的投入。
5.战略(Strategy)
如果人们“胡思乱想”(think out of the box),有时就会产生错误的印象,起初人们认为这是由于没有
规划、没有界线、没有制约,这将转向一种类似生产爆米花式的逆向生产道路,围绕无目的思考出现一些漫无
边际的想法,这些想法即使能出现突破,也不是一个经济合算的过程。要提高效率,就要将创造力集中于经过
良好构筑的公司战略范围之内。因此,对战略的要求在狭义方面需界定在公司核心竞争能力之内,从广度上看,
则要考虑向相关领域进行开拓。
6.模糊的前景目标(Fuzzy Front-End)
有许多没有表达的想法潜伏在组织内部,要找到真正新颖的不同想法并产生突破,就需要一个注视内外的
过程,能看到客户、供应方和竞争对手,看到人口统计、趋势、经济、法规和政治环境的变化,仅从内部畅想
务虚会开始的创新很少取得成功,最多只是增加一些观念。
7.多样性(Diversity)
多样性或差异性是指“老生常谈”式思维(same-old thinking)和“从未想到过”(never thought of that)
之间的差异。过去,多功能团队被认为是多样性方面的一个大胆行动,现在它已得到公正对待和正确的评价,
因为它可以用多种思维方式、经验、展望和专业知识对待挑战性的问题和机遇。创新的过程应当包括各种功能、
性别、年龄、民族和所有的思维方式,以及所有的相关者、客户、供应方和竞争对手。
8.标准和评价(Criteria & Metrics)
在健全的创新环境和过程中,产生的想法要比可能实施的多,这需要有一种分类和评价的机制,不然就会
造成泛滥和冗余。开发一种标准来指导一些想法的产生,并且提供评价想法的合理手段,避免一些具有诱惑性
但并不适用的想法造成影响。
9.培训和指导(Training & Coaching)
组织造成的错误常常是因为将创新团队当作其他项目的团队一样。根据“创新网”(Innovation Network)
最近调查,只有21%曾参加过创新团队的培训,真正作为创新团队成员的培训者不足10%,这毫无疑问会导致70%
的计划失败。创新需要新的思考方法和新的技艺,开发一种及时的、积极主动学习的培训过程才能确保创新团
队在所期望的成果开发中提高效率和效益。在整个计划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一套创新竞争能力和新的技艺都要
进行开发,指导对竞争能力的开发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10.设想管理系统(Idea Management System)
许多创新计划都因一些人为因素而夭折,参与者丧失按计划进行工作的能力,而计划则被抛弃。具有一种
有效的系统,能够捕集各种想法,吸收人员来开发、修饰、扩大和评价这些想法,这种会计系统对组织的财务
完善性是十分重要的。
最后,该文提出了可以使创新系统具有活力并良好运行的10项实施步骤:①组织应排除疑虑,创新意味着
做有新意的事,如果担心失败就难以进行创新;②要使创新成为每个人业绩评审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要求他
们在来年内进行创造和改进,并跟踪其进展;③将创新过程形成文件,保证每个人都有所了解并知道自己在其
中的作用;④在系统中要尽量放松,开拓新的可能并与组织内外进行合作;⑤确保每个人了解公司战略,使所
有的创新工作都与之相关联,而且要创建一种过程来处理一些不符合公司战略但弃之可惜的想法;⑥教育人们
审视新趋势、新技术和客户思想变化的状况;⑦教育人们懂得思维方式、经验、展望及专业知识多样性的极端
重要性,要关注与创新相关各种活动中的多样性;⑧好的目的指标能集中构思过程和思维能力,但是过分限制
则会扼杀思维和构想,不能保持设想以及过去的思想状态,开发市场和成功因素都要花费时间,但是它们将带
给你未来;⑨创新团队与一般正规计划项目的团队不同,他们要有不同的手段和思想状态,要给予足够的培训
和指导,在创新团队中工作的人们才能取得成功;⑩引入或开发一个设想管理系统,使各种想法纳入轨道,鼓
励人们去创建和评价新的可能性。
该文还介绍了一种体现创新原则的框架平台“Innovation DNA”,将创新过程比喻成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
认为文化是创新的施展场所,它的四周环绕着世界万物,而创新这个具有活性的物体由7个运作单元构成,它
们分别是:①挑战是拉动力量(Challenge- The Pull);②客户所关注的是推动力量(Customer Focus- The Push);
③创造力是大脑(Creativity-The Brain);④交流是生命血液(Communication-The Lifeblood);⑤合作是心
脏(Collaboration-The Heart);⑥完善是肌肉(Completion-The Muscle);⑦深思是阶梯(Contemplation- The
Ladder)。而文化环境则由领导、人员、基本价值和创新价值这4方面构成。
通过本文内容可见,创新是一个实施过程,需要有正确的理念和恰当的方法才能使创新取得成效。希望创
新取得效果,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
来源:www.thinksmart .com
延伸阅读
化学工业的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化学工业这种资源和技术密集的产业来说
尤其如此,化学工业的发展要依靠创新已成为业界共识。随着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科学和技术的飞速进步,
化学工业的创新在取得许多进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不少有待研究和解决的新问题。近几年来,上文的作者中国
化工信息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朱曾惠先生一直关注于国际上创新的新理念及相关的先进技术,撰写和编译了
多篇文章介绍化学工业中的创新,并且不断呼吁“创新需要创新”这一新论点!值得回顾的是,早在2004年作
者便提出当前形势下化学工业的创新要与时俱进,在内容、形式、方法和理念等各方面都要有所调整和变化。
●“创新需要创新”
在环境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巨大挑战下,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和实施。要实现人与自然之间
的平衡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经济发展需要与环境生态、社会安全和人身健康同步,产品和服务竞争的内容也
就不仅仅局限于纯经济领域,而要扩展到应对世界贸易中出现的种种环境壁垒和污染转移的“寻租”现象,如
化学品的安全性、责任关怀承诺制、绿色化学工艺等都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内容。同时,服务领域从传统的为国
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化学品,延伸到面向全球生态环境改善。在此新形势下,企业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生存发
展的空间拓宽了,另一方面制约的因素也增多了,涉及面更广了。企业要依靠创新来保持竞争优势的要求也越
来越迫切,同时,对创新的期望值也更高了,创新的难度越来越大,风险也随之增加。因此,国外化工界提出
了“创新中的创新”(Innovation in Innovation)问题,认为创新必须适应形势才能推动化学工业的发展。
在形势和利益驱动下,各化学公司越来越重视对创新的投入,但还需要采取措施提高研究开发效率,加快
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及进入市场的速度。创新成果从样品转换为商品,形成产业才能发挥其生产力的功能和
效益。“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新商品→新产业”是创新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过程。创新不只是研发部门
的事,而是科研、设计、营销、生产、计划和信息部门通力合作的过程。不仅要解决创新成果的工业化问题(如
工程放大、建设、制造和安装调试等),还要通过应用推广,发现和开拓市场,将产品转换为商品,并通过营销
拓展商品需求形成产业。公司的领导人要承受来自投资方的压力,后者要求迅速获利,这就使降低成本和工艺
创新成为首选,但成本降低是缩减回报的过程,常常会削减到本质部分——基础研发投入被紧缩,创新的能力
也随之丧失。
●专注于工业化研发
创新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是由强劲的市场需求所哺育。创新不在于有多少专利或开发多少新技术,而是要
看产品用户是否承认你是成功的。集中客户的需求是高效创新性组织的主要任务。为此,上文作者于2007年再
次论述了国外关于创新的新颖观点,即“创新的第三条道路”,指出工业化研发的第三种方式(或第三条道路)
是当前最好的创新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让研究工作更集中于全新的产品、工艺和产业的开发,使管理部门投入
更多资源、提供支持,推动公司进入新市场,以新的方式体现价值。
不论公司从何处投入培育价值链,第三种方式的创新都必须完全专注于客户的要求或需求的实现。这对许
多当代研究都是一种变革,要求在大量资源投入创新之前,以市场为背景进行全面的评价。要使第三种创新成
为体现新理念的新方法,需要领导部门思想上的变革及支持,研发人员仅有发明创造的战术性文化和市场营销
方面的战术性文化,但缺乏创新的战略性文化,因此创新活动需要领导者的参与。可见,创新的成败固然与公
司的投入和科研能力紧密联系,但是文化、所有权、战略、前景目标等因素对创新成效的影响也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