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随着国际油价高企和我国石油替代战略的实施,以煤制甲醇为代表的煤化工项目扩张步伐明
显加快。2008年诸多因素影响使业内人士更加关注产业发展方向:煤制烯烃、煤制油品示范项目年内均有望开车;
二甲醚民用燃料部颁标准出台;甲醇汽油国家标准即将颁布……这些新动向使人们对煤化工市场前景充满期待。
4月21~22日,由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主办的“2008年中国煤化工产业发展研讨会暨第三届中国热点化工产品发
展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来自政府、协会、企业的领导和专家全面分析了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态势及发展方向,
“防止投资过热、促进产业稳健发展”成为业界共识。本刊特摘编部分发言,以飨读者,见4~7版。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促进现代煤化工产业稳健发展
潘连生
近几年来,随着石油进口激增以及国际油价上涨,我国煤化工发展逐步升温,已呈现无序、过热态势。为谋
求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几乎所有煤产地甚至煤炭调入地区都纷纷抛出了庞大的煤化工发展规划(全国约
有近20个省、区要大力发展煤化工),寄希望于煤化工项目对GDP增长的拉动。各类企业、各种资金纷纷进入煤
化工产业。投资之巨、规模之大、出手之快,令人咋舌。
为“切实纠正一些地方不顾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承载能力,盲目规划、竞相建设煤化工项目”,国家
发改委于2006年7月7日发出了《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其后又相继出台
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规定,使煤化工的无序发展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由于种种原因,
过热的发展态势并未完全得到遏制。
当前国内煤化工产业发展过热的突出表现就是“逢煤必化”。发展煤化工是有条件的,不是逢煤就应“化”、
就能“化”得起来,亦不是有钱就能办到的。
一、产业发展需稳健决策
1.煤基能源化工品是当前发展热点,需认真关注
煤制油处于工业示范阶段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底我国己有15个煤制油项目规划。众多煤制油项目
中,除神华320万t/a、兖矿100万t/a、潞安16万t/a等3个项目得到国家批准外,其余项目均属于地方或企
业规划。在建(132万t/a)和规划中的煤制油项目总规模达到4017万t/a。基于国情,国家有必要从能源安全
战略的高度将煤制油列入能源安全战略进行工业试验。但在示范项目成功运行并通过评审之前,不宜再开工新项
目。
以煤制油最大的动力是煤的储量比油、气资源相对丰富,其次按当前油价,煤制油产品有利可图。然而煤制
油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煤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技术、资金以及诸多社会配套,且条件要求较高。
应高度重视煤制油产业在技术、投资、成本方面的风险。另外妨碍煤制油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环境污染问题,美国
至今没有煤制油项目,由于投资太大,而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也很大,企业目前还在观望。
煤基甲醇面对天然气制甲醇成本优势挑战 基于对醇醚燃料需求的高度期待,近年来我国甲醇项目几乎“遍
地开花”。2000~2007年我国甲醇产能年均增长率达到24.8%, 2007年我国共有甲醇生产企业177家,总规模已
突破1600万t/a,目前在建、拟建甲醇项目34个,预计到2010年总产能将达到2600万~3060万t/a,规划中
的甲醇产能已超过同期世界其他各国的总产能。
进入本世纪以来,世界甲醇生产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在中东、拉美和东亚等天然气资源丰富地区,多套大型
甲醇装置正在兴建,谋求以成本优势占领国际市场。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甲醇消费已由自给逐步
转变为依靠进口,中国也成为世界甲醇生产商出口的目标市场。我国煤制甲醇能否与天然气制甲醇的进口价相抗
衡值得关注,特别在东南沿海地区。同时亦要密切关注甲醇主产地在西部、主市场在东部的地域不平衡带来的运
输问题。
甲醇制烯烃项目处于工业示范试验阶段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开发成功的甲醇制烯烃技术,现正按国家批准建
设工业示范装置,热盼它的成功。煤基甲醇制烯烃项目的实施,可缓解我国石脑油的不足和低碳烯烃对国际市场
的依赖程度。现各地大有看好甲醇制烯烃,抢势快上之势。国内目前尚不具备甲醇制烯烃项目大规模产业化推广
的技术条件,在首套工业示范装置运行成功、鉴定通过后再作决策为宜。
我国已有多个甲醇制烯烃项目规划,总规模达到700万t/a。其中2007年开工建设的有3项,合计产能113
万t/a。煤基甲醇的价格是甲醇制烯烃项目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甲醇的完全成本占甲醇制烯烃完全制造成本的
70%~85%。为降低煤基甲醇的成本,要力求甲醇装置大型化(100万t/a以上)。煤价上涨,煤基甲醇成本亦会增
加。煤基烯烃的成本与石油基烯烃的成本相比能否有竞争力,值得高度关注。另外甲醇制烯烃的煤烃比为6.1:1,
用6.1t煤换取1t低碳烯烃的代价是否划算,需对煤价、资源消耗以及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
煤制合成气/天然气能效较高 煤制油、甲醇/二甲醚、煤制合成天然气项目的产品均可用作发动机的燃料。
煤制合成气的能效较高。在煤产地,如将煤制成合成气后就近输入天然气管网,通过天然气管网将天然气和合成
气的混合燃气输送到终端用户,是煤炭资源高效利用和清洁利用的可选途径之一。天然气与合成气的混合燃气理
论上同样可以驱动汽车。
2、稳健决策促进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油气价格上涨,发达国家(主要是美、欧、日)对煤的利用投入很大,取得很多成果。总的趋势是通
过洁净煤技术达到煤的清洁化利用,同时提高煤的利用率,其关键技术是气化,前提是大型化。在发达国家煤的
利用方向是发电,没有发展煤化工的规划。甲醇制烯烃以及煤制油等技术虽有不断取得进展的报道,但国外迄今
尚无1座工业示范装置,没有成熟的产业发展经验可供借鉴。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煤与石油、天然气都是
化石燃料,以煤替代油气是以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代替另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煤基能源化工品的发展是否可行,取
决于能源利用是否合理、环境得到控制和治理、经济上有一定的效益,这三条必须兼而有之,即采用高能效、低
污染、经济可行的技术经济路线。煤制油或甲醇等液体能源化工品,只是将一次能源转化为二次能源,但在转化
过程中却消耗掉大量的煤炭,提高了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总量。虽在短期内或可略缓解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进口
压力,但从长期来看,将导致煤炭资源的过速消耗,降低能源保障程度。我国在替代能源的战略安排上,不能把
目光集中在自己仅有的那些不可再生的资源上,应把重点放在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上。能源替代战略必须高瞻远瞩,
深谋远虑。我们处在从化石能源体系走向可持续发展能源体系的时代。
我国以煤为主体(占一次能源的69%)的能源结构,已对环境形成难以承受的压力。在各种化石燃料中,煤
炭燃烧对温室气体的增长率最高,比石油高29%、比天然气高69%。我国SO2排放量和CO2排放量已分别居世界
第一和第二,其中80% SO2来自煤的使用,这是我国在大气环境治理方面面对的主要困难。2007年我国煤炭产量
高达25.36亿t(同比增长6.9%)。如今后仍以通过增加煤的产量来保证能源需求,将受到资源、环境和运输等
多方面的制约,难以为继。
煤化工的发展,既要考虑煤化工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也要考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煤化
工产业规模应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产业发展方向应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相一致。在发展目
标的量化上要兼顾煤炭资源的保护与高效利用,发展规模控制在适当范围内。
国家《煤炭产业政策》(2007年11月)规定,“在水资源充足、煤炭资源富集地区适度发展煤化工,限制在
煤炭调入区和水资源匮乏地区发展煤化工,禁止在环境容量不足地区发展煤化工。国家对特殊和稀缺煤种实行保
护性开发,限制高硫、高灰煤炭的开发”。国家把煤化工发展分为“适度”、“限制”和“禁止”3类。即使该地区
的煤资源丰富、水资源充足,亦只能“适度”发展,并不是“逢煤必化”。
超强、超高速度发展煤基能源化工产业,不但没有降低煤炭在国家能源中的比重,反而加速了我国煤炭资源
的枯竭速度,而且还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考虑到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决定了煤制油等能源替代化工品只能
在可控的条件下有序、适度、科学发展。
煤化工发展中有许多问题有赖于我们积极的探索和深入研究,有些问题还有待试验或示范实践后才能得出结
论。为此,切不可低估前进中的问题。煤化工的发展需要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深思熟虑,稳健决策,
二、坚持技术开发先行 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推进自主创新是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工企业的技术水平有很大提高,但主体技术基本上从国外引进。与大量引进形成明显
反差的是我国化学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并未得到同步增长。未能做到通过大批量持续的引进进行有效的消化吸收创
新,并未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导致化学工业重复引进、续代引进,形成引进-落后-再引进的被
动局面。化学工业在关键技术、核心技术、高端技术等方面仍未摆脱依赖于人、受制于人的局面。在化学工业结
构调整和加速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缺乏高端技术,被迫处于产业的中低端。在发展中缺乏主动权,缺乏实施可
持续发展的自主能力。为此,化学工业必需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加速摆脱被动局面。
目前,我国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对外技术的依赖度在50%以上。我们还要积极引进国外先
进技术。我们不反对引进,反对的是引进-落后-再引进,把引进当成依赖,不注意培育自身的自我创新能力,不
努力去搞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进是手段,不是目的和终点,而是学习过程,根本目的在于创新,在于形成
自有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跨国公司可能会转让相对先进的技术,但不可能转让核心技术和
关键技术。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市场换不来的、花钱买不到的。我们应该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于2006
年1月26日作出的《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坚持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加大创新力度。
在发达国家,90%的跨国公司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内容,80%建立了研发中心,5%的销售收入用于
科技开发,掌握着世界86%的研发投入,拥有世界上90%以上的发明专利,控制着80%左右的尖端技术开发和30%
的国际技术转移,垄断着国际贸易。以上充分说明,在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现代化进程中,众多创新型企
业发挥了主导、骨干作用。应该说我国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尚未真正落实,并未承担起本应主要由企业
自身来承担的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的重任。在我国诸多化工企业中相当多的企业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创新;重短期
行为,重眼前利益,没有发展核心技术的战略企图,亦无通过引进创新形成自有知识产权新技术的长期打算。
值得一提的是神华、兖矿等大型煤化工企业,站在战略的高度,把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振兴结合起来,投入
巨大力量,以企业为技术开发的主体,坚持产、学、研密切结合,开发大型煤化工的新技术。
我国已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化工新技术成果。对置式四喷嘴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已有多套成功应用
于大型化工装置,可与国外专利技术同台竞争;西安热工研究院开发的两段式干法加压煤气化技术,已进入产业
化示范装置建设阶段。以上煤气化技术的开发,有利于打破国外煤气化专利技术的垄断。神华的直接法煤制油技
术、中科院山西所和兖矿分别开发的间接法煤制油技术、中科院大连所的MTO技术均已分别进入工业示范装置的
建设,估计在3~5年内将形成产业化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具备主要依靠自有技术、建设大型煤化工(煤基燃料、
煤基烯烃)项目的能力。
西方发达国家把化学工业定位为“研究开发导向型工业”、“知识密集型产业”。我国要真正发展煤化工,必
须技术开发先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开发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放在发展现代煤化工战略的首位。要认真
编制和落实煤化工科技开发、创新计划,逐步突破各项核心技术,实现煤化工重大装备国产化。
煤化工新技术的开发难度相当大,决非是“举手之劳”的短期行为,需要高强度、坚持不懈持久地投入。我
国现代煤化工的发展寄希望于以技术创新为己任的一批大型创新型企业。
近几年来,我国的煤化工热亦带来新一轮大型煤气化技术无序的重复引进热。某干法煤气化技术在国外仅
用于循环发电,并未应用于化工生产。有些企业却不顾风险,争相引进,截至2007年底已引进多达20多套。据
报导,使用该技术已建设投入运行的数套装置至今尚没有1套能实现长周期稳定运行。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煤气化
技术(某些技术并不成熟)在我国都已引进,我国已成为多个国外煤气化技术首先应用于化工领域的实验(放大
/改进/示范)基地,承受着巨大的付出和风险的代价。对没有应用于同类装置的外国专利技术应慎重评估,规避
风险,力求引进成熟可靠、先进适用、经示范验证有成功实用业绩的新技术。
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促进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
传统的煤化工是以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导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益(“三高一低”)行
业。这种粗放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对资源、环境付出的代价过大,已难以为继。为此,我国应加速转变煤化
工的发展方式,告别以粗放为主的煤化工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现代煤化工的发展。
煤炭属低效、高污染能源。要把这种不清洁能源转化为清洁的化工原料,所经过的环节多、能耗大、排放高、
污染重。以煤制氨(用先进的煤化工工艺)为例,所排出的CO2是天然气制氨的5倍。资源利用率低及高消耗必
然带来高排放、高污染。解决这些问题主要途径是努力采用新技术。
现代煤化工是指采用现代先进技术,充分挖掘、利用煤的内在固有特性中的优势,对煤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
用,着重解决煤炭转化过程中高效、低污和经济三大方面问题。
现代煤化工与传统煤化工的主要区别在于洁净煤技术、先进的煤转化技术以及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等新
技术的集成应用,发展有竞争力的产品领域。与时俱进地采用新技术,是现代煤化工的核心。
现代煤化工是技术密集型和投资密集型产业,应采取最有利于资源利用、降低污染、保护生态、提高效益的
建设和运行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为此,要坚持矿化一体化、基地化、大型化、现代化,实施集约经营。现代
煤化工的发展难度大,必须依托素质好、实力雄厚的大企业。
现代煤化工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煤化工的发展,决不能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和破坏生态为
代价。我们应该认真吸取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石,用我们的
智慧和远见,主动调整和控制自身的行为,把煤化工企业建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可信赖的行业,真正为我国的
经济发展和子孙后代造福。
基于我国煤资源相对丰富的国情,煤化工可适度科学发展,但取决于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切实贯彻科学
发展观,坚持提高科技进步和创新,积极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加
大结构调整力度,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是转变煤化工发展方式的基本内容。
世界煤化工的发展始于18世纪后半叶,19世纪形成完整的化学工业体系,至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的
化学工业是以煤化工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做出了重要贡献,亦积累了宝贵经验。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已把
我国带入发展现代煤化工的新阶段。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煤化工的发展方式,是煤化工的生命所在。我们要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附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
题。当务之急,是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全局出发,结合实际,采取措施,促进煤化工的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原中国化学工业部副部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