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两点理由站的住吗?
2007年7期 发行日期:2008-12-01
作者:傅积赉
两点理由站的住吗?
□傅积赉
  主管部门日前对批建道康宁张家港项目的两点解释,笔者是从2006年12月18日《中国化工信息》周刊第
49期第5页一篇会议报道文章中的看到,其一:金属硅属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且每年近70万吨产品中有50
多万吨用于出口,与其这样,不如国内建个大的有机硅项目将其消化掉一部分;二是:有机硅产品用途广泛、性
能卓越,国内建设一个外资项目,不见得就打破了内资企业的饭碗。针对这两点理由,笔者同样查阅了某行业大
报关于同一会议的多次报道,以及诸多部门、行业网站的报道,说法纷纭,但传播中似乎多有顾及,偏颇过多,
笔者以为,有必要对此给予澄清。
  首先,关于国内外有机硅工业之间的差距,笔者认为并非有些观点中宣传得那么大。以下游开发能力为例,
某主管部门领导讲话中称国外销售中的有机硅产品有5000多种,而我国只能生产500多种。事实上,仅2000年
以后公告的、由我国公司或个人登记的、与有机硅相关的专利就有1200多件,还不包括1999年以前的数百件、
像有机硅密封胶和有机硅织物整理剂等这类品种繁多的产品,因此远不止500多种。
  其次,我国生产的硅多为冶金级,且每年大量出口确实不假,“与其这样还不如建个大的有机硅项目将其消
化掉一部分”,这种说法貌似“正确”,好像还应该感谢外资公司帮助我国就地消化掉一部分硅。而道康宁就能将
冶金级硅作为合成甲基氯硅烷的原料吗?如果可以的话,何必要在大连成立专门的公司大肆搜购、争收高质量的
硅,进行分拣后再出口呢?为什么还要在我国合资建设新的化学级硅冶炼炉呢?答案毫无疑问是否定的。因为冶
金级硅中有害杂质多,用作有机硅合成原料时不仅单体得率低还会提前中止反应,过去国内企业曾为此多次吃过
亏的。
  第三,外资项目对中国行业界的影响,并不是某个领导的一两句“不见得”就可以抹掉的。事实上,国内有
机硅业界对张家港项目早有强烈反应,国家有机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机硅化学及材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以及江西星火有机硅厂、浙江新安集团、北京化二、江苏梅兰、浙江合盛、江苏宏达等十多家单位从保护民族工
业生存权利、维护公平竞争环境、保护资源与环境等方面就张家港建设45万t/a世界级有机硅外资项目的危害
性向包括国家发改委在内的国家主管部门连续两次报送过意见;2006年3月国内有机硅业界众多专家、企业也曾
联名向商务部有关司局反映意见;在此期间,其他国外有机硅相关企业和业界友人也多次公开表达过该项目会对
全球行业造成负面影响的忧虑(有部分意见在联名反映中已经转达);有关领导在出面解释时,为何不提及这些
意见?
  应该说在项目批建的即刻起,项目对世界有机硅工业的复杂影响就已经显现了:一直位居世界第二的美国GE
得到消息后很快于2006年9月放弃了经营数十年的有机硅业务,一直位居世界第五的法国罗地亚公司则随即将
有机硅业务剥离给了中国蓝星(编者注:本刊2006年43期有相关报道)。如此大的波动,能说日后不会影响中
国有机硅工业的正常发展吗?
  道康宁公司执行副总裁近日曾公开教导国人不要从竞争角度看道康宁,而要从项目对中国可持续发展、对人
民生活改善有积极作用角度看的问题。对此,笔者想起一件事,刚刚尘埃落定的二甲基环体硅氧烷反倾销案中,
初裁、终裁对我国行业界确有恶意倾销行为的国外公司中,到底有哪家公司?先要缴保证金、再被课13%的反倾
销税,副总裁先生对国人“友善”的“规劝”,能信服否?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