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石油石化业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启示
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 冯春艳 朱和
亚洲金融危机已过去了10年,曾遭受重创的各国家和地区早已走出阴影并重新走上了较快发展之路。然
而,正当人们逐渐淡忘其创痛之时,一场规模更大的金融危机又从当今世界第一经济和金融大国——美国引发,
迅速席卷全球,并从虚拟经济蔓延至实体经济,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已对世界特别是美、欧、日等国的经济造成
了沉重的打击,甚至使部分国家经济陷入了衰退。有经验的人士敏感地看到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与十年前的亚洲
金融危机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重温亚洲金融危机的历史过程,分析其对当时经济尤其是对石油石化业的影
响,借鉴当时石化行业的应对措施,对当前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是很有益的。
一、亚洲金融危机回顾
亚洲金融危机从1997年7月爆发到1999年7月初步结束,历时近2年,共经历了5个阶段。第一阶段:
1997年7月起,亚洲金融危机首先从泰国爆发,迅速席卷东南亚,使东南亚各国和地区的金融市场发生了严重
混乱,货币大幅贬值,股市急剧下跌。第二阶段:从1997年9月下旬起,金融危机开始向东北亚转移,使经
济基础远远雄厚于东南亚各国的日本和韩国沦为重灾区,企业大量倒闭,韩国被迫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
第三阶段:1998年初,东南亚再起波澜,各国家和地区的股市、汇市再次暴跌,个别国家如印尼甚至发展为社
会和政治危机,政权发生了更迭。第四阶段:1998年8月后,亚洲金融危机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对世界经济产
生了较大的破坏性影响,俄罗斯、巴西、哥伦比亚等国的股市、汇市暴跌,甚至发生了较严重的经济衰退,美
欧等西方国家的股市也出现暴跌。第五阶段:从1998年第4季度起,亚洲地区的金融市场开始企稳,各国经
济衰退陆续到达谷底,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回升态势。1999上半年,大部分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开始出现正增
长,东南亚各国逐步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
亚洲金融危机不仅对亚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带来沉重打击,而且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也造成了较
大的不利影响。
1.对亚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及政治等方面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①使东南亚和东亚各国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当时,除中国和印度等国的经济还保持较快增速外,亚洲其他
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均严重下滑,甚至出现负增长或降至历史低位。②加剧了危机各国的贫困问题。危机引发的
各国经济衰退使大量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工人收入急剧减少,使过去 20多年来有所缓和的贫困问题再度
恶化。③部分国家发生社会动荡甚至引发政治危机。亚洲金融危机激化了危机各国的社会矛盾,危机期间,泰
国、韩国、印尼、日本相继发生了政权更迭。
2.世界经济受到拖累,增速全面下降
据IMF统计,199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同比下降约2个百分点。其中,发达经济体下降约1.0个百分点,发
展中国家下降约2.3个百分点。亚洲之外的巴西、俄罗斯、哥伦比亚等国也陷入了较严重的经济衰退。
3.对中国经济产生了较大不利影响
①对外贸易受到较大冲击,出口增速大幅下降。1998年1~6月份,中国大陆出口额同比仅增7.6%,远低
于上年同期26.2% 的增长率。其中,对韩国、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的出口同比分别下降了30.2%、20.8%、
41.9%、12.4%。②外资利用受到抑制,外商直接投资大幅下降。1997年下半年,我国吸引泰国、印尼、马来西
亚的外资同比下降了30%~40%,来自我国港、澳、台地区的直接投资增长率也只有1%~2%。同时,由于金融
危机爆发后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中国从欧美等发达国家吸引外资的难度增加。
二、世界石油石化业受重
亚洲金融危机对亚洲乃至世界,特别是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石油石化工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总体看,
当时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东亚和东南亚,尤其是泰国、印尼、韩国、日本,其次是菲律宾、马来
西亚、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省等;欧美石油石化工业也受到了一定影响,但程度相对小些,时间上也稍为滞后;
产油国受到的影响主要是低油价带来的收入减少。
亚洲金融危机对当时世界特别是亚洲石油石化工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1.石油需求增势明显放慢,油价跌至12年的最低点
由于世界经济增速减缓,1998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速明显放慢,从1997年的2.74%降至0.75%。同期,亚洲
石油需求同比下降了2.5%,10年中首次出现负增长。由于石油需求增速大幅下滑,世界石油供应过剩,1998
年国际油价节节下滑,当年12月布伦特原油创下了1986年以来的最低记录9.27美元/桶,比1996年26美元
/桶的最高价格降低了64.3%。同时,1998年布伦特原油的平均价格下跌了30%左右,其他种类原油的下降幅度
也都在30%~35%之间。
2.石化品市场低迷,价格走低
1998年世界尤其是亚洲地区石化品需求减少,产量下降,石化品产量增速明显放慢。据统计,1998年全
球石化品产量增长率由上年的4.7%降至0.75%。在情况较好的欧美,也出现较大的下降,欧洲由上年的4.7%
降至2%,美国由4.4%降至2.3%。
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亚洲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石化品内需大大减少。日本下降了5%~10%,马来西亚下
降了10%~20%,泰国下降15%~25%,韩国下降20%~30%,印尼的降幅则高达50%以上。亚洲地区烯烃及其衍
生物的需求量合计减少了200万t以上,1998年聚氯乙烯的需求量同比下降了7.2%,创历史最大跌幅。同时,
亚洲主要国家大多数石化品的产量也均呈下降态势,如日本1998年12种主要石化品产量中除乙二醇略有增长
外,其余11种均比上年大幅减少。其中,乙烯减产4.6%,聚乙烯减产7.1%,聚丙烯减产10%,聚苯乙烯减产
11%。由于需求减少以及前几年全球大批石化装置的建成投产,使世界石化品严重供过于求,导致国际石化品
价格持续走低,相当一部分品种的国际市场价格先后降到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最低点。
3.石油石化公司经营维艰,效益下滑
由于需求不振、市场低迷,全球石油石化企业普遍出现了收入减少、利润下降、设备投资减少、装置开工
率明显下降的局面。
在日本,1998年11家乙烯生产商石化业务部门的销售收入同比下降了16.5%,净利润下降了6.4%;乙烯
装置能力相对内需过剩近30%。同时,石化企业设备投资同比减少了6.5%;海外投资额同比下降了9.5%。
在美国,1998年主要石油石化公司的销售收入和净利润也大幅减少。当时的德士古公司销售收入和净利润
同比分别下降了32.1%和78.3%;阿科公司同比分别下降了26.8%和74.5%;美孚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48%;埃
克森和雪佛龙公司下降稍小,但净利润也分别下降了24.7%和39.3%。此外,化工公司中杜邦和陶氏化学的净
利润同比分别减少了6.4%和9.8%。
金融危机对石油生产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低油价使石油销售收入大幅下降。如1998年欧佩克11个成员国
的石油收入同比减少了36%,为1989年以来的最低点。
金融危机还影响了全球炼化企业的开工率。1998年前三季度日本炼厂开工率同比下降了0.7%,韩国下降
了4.9%,亚洲炼厂总体开工率同比下降了0.9%。1998年全球通用合成树脂的开工率低于80%,合成纤维装置
的开工率约为81%,合成橡胶装置开工率低于76%,PTA装置开工率则低于70%。
三、石油石化工业出招应对
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困境,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石化工业当时主要采取了以下4条应对措施:
1.加大石化品出口力度,甚至低价抛售倾销
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石油石化品贸易格局出现了新变化,危机各国的产品向其他国家出口大幅增长。由
于需求萎缩导致库存增加,以及本币贬值、外汇短缺等因素影响,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石化工业被迫加大了石化
品的出口力度,甚至采取低价抛售倾销方式。
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亚洲一些国家(尤其是韩国)的货币贬值,产品出口竞争力增强,加上内需萎缩,
急需增加出口换汇清偿外债负担,这些国家的石化品出口大增。韩国1998年上半年15种主要石化品中有14
种出口增幅都在40%以上;泰国1998年聚烯烃的出口率从上年的31%提高到50%。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
国也加大了石化品的出口力度。
亚洲石化出口产品先是涌向中国,对中国石油石化业形成了较大冲击。在中国先后采取宏观调控措施,打
击走私,减少或停止进口后,又转向欧美市场,使欧美地区石化品进口大增,出口减少。据统计,1997年底欧
洲从亚洲进口的化工产品增加了20%。
从世界石油贸易情况看,由于1998年亚太地区石油需求严重萎缩,加上中国大幅削减原油进口量,中东
地区的原油贸易流向发生了较大变化,对亚太地区的出口减少,而对欧美地区的出口增加。据统计,1998年
10月欧佩克对亚太的原油出口量同比下降了11.5%,而向欧美地区出口的原油同比增加了2.9%。
2.推迟、暂停或取消部分石化项目建设,调整投资发展战略
由于受资金不足、投资风险增大等因素影响,各国家和地区推迟、暂停或取消了部分石化项目的建设计划。
据估算,仅东南亚国家停缓建的乙烯能力就达360万t/a,亚洲合计停缓建的乙烯能力达660万t/a,停缓建
的其他石化品300万t/a以上,受影响最大的国家是韩国、泰国、日本和印尼。
但欧美不少石油石化公司从长远发展战略出发,仍把进入亚洲市场作为其全球市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是在经营策略和投资战略上做了某些调整:①在充分论证,保证产品有销路、发展有前景的前提下积极谨慎
投资,对原有项目视具体情况进行了调整。如埃克森在新加坡的80万t/a乙烯装置在其下游项目的推动下加
快了步伐;BP在印尼的80万t/a乙烯项目一再推迟;陶氏化学原计划在东南亚建的乙烯装置转往其他地区。
②抓住时机,通过廉价收购、参股、控股方式,从亚洲同行手中取得了部分企业的控股权或提高在其中的股权
比例。如巴斯夫收购韩国晓星公司与其合资的PS和ABS企业中所占的50%股份;蒙泰尔公司收购了与其合资的
韩国SK集团1万t/a聚丙烯企业50%的股份。③欧美大公司认识到,金融危机过后亚洲仍将是极有潜力和前景
的市场,因此仍积极在亚洲发展其优势业务和油品与石化品的终端销售业务。
3.进行资产重组,实施紧缩计划
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石化企业蒙受了重大损失,债务负担加重,经营困难,被迫进行资
产重组,实施紧缩计划。一些企业注意优化债务结构、调整资产负债率和短期负债比例,以增强抗风险能力。
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全球石油石化业兼并、联合、重组掀起热潮,重大兼并联合事件接连不断。在欧美,
BP公司1998年8月斥巨资兼并了美国阿莫科公司,跻身世界石油三强;法国道达尔公司与比利时菲纳石油公
司于当年11月合并成为世界第六、欧洲第三大石油公司;埃克森于当年 12月斥巨资收购美孚公司股票,合并
成立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跨国石油公司。在亚洲,继1997年日本三井石化和三井东压
化学合并成立三井化学之后,1998年10月日本石油公司与三菱石油公司合并成立日本最大的石油公司。韩国
炼化企业以现代和三星的改组合并为代表,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重组。
这次全球石油石化业兼并、联合、重组具有交易额高、涉及范围广、巨型超巨型兼并多、得到银行和政府
支持等特点。其主要目的是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突出核心优势业务,实现规模经济,以增强国际竞争力、
克服金融危机下的困境。
4.积极反倾销,暂缓调低进口关税税率
为保护国内市场,部分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采取了反倾销、暂缓调低进口关税税率等措施。
此外,由于货币贬值,部分石化原料进口国家或地区被迫调高了本国、本地区的石化产品价格。
四、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石油石化工业
1. 市场风雨飘摇
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石油石化工业也带来了重大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石油需求出现多年来的首次负增长,成品油价下跌,炼厂开工率下降
1998年国内石油需求出现了多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再加上走私猖獗、进口冲击等因素影响,国内成品油价
格一路下滑。从1997年7月至1998年5月,华东市场90#汽油价格下跌了20.5%,0#柴油价格下跌了22%。
(2)石化品市场低迷,多数石化品价格降至十多年的最低点
据统计,在1997年8月到1998年7月的1年中,我国LDPE市场价格下降了33%,聚丙烯下降了33.3%,
聚苯乙烯下跌了24.7%,PVC下跌32.1%。国内多数合纤产品及合纤原料价格降至十几年来的最低点。
(3)进口冲击,出口受阻,石化企业举步维艰
周边国家或地区的石化厂商在金融危机期间,以接近成本的价格大量抛售产品,甚至采取倾销手段,对我
国石化市场形成了很大的冲击。1997年8~12月,我国成品油及三大合成材料的进口量出现较大幅度的增加。
其中,合成树脂及合成橡胶月平均进口量比金融危机前增长了26%~28%,成品油与合成纤维增长了8%~9%。
在进口冲击的同时,我国原油、成品油及石化品的出口受阻。1998年我国原油出口量同比减少21.3%,轻柴油
出口同比下降56.9%,丁苯橡胶出口同比减少87.5%。
(4)经济效益下降,1998年上半年首次出现全行业亏损
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石化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国内市场需求不足,成品油和化工、化纤产品走私猖獗,
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大量向我国倾销石化产品,对国内市场造成了极大冲击,加上国内企业机制不够健全,生
产经营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产品缺乏竞争力,1998年上半年我国石油石化业首次出现全行业亏损,石油
石化企业出现了生产报喜、销售报忧、财务报危、效益下降的局面。
2. 应对措施得力
为减缓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石油石化业造成的重大不利影响,我国石油石化业当时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及时出台克服困难稳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1998年下半年,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国石油石化业发展的有效措施。主要包括:控制原油加
工总量,打击成品油走私,暂停汽柴油进口,加强对化纤产品来进料加工的监管,建立原油成品油市场定价机
制,赋予石油、石化两大总公司原油和成品油进口自主权,并负责国内成品油批发业务等。1997~1998年国家
还继续实行柴油消费税每吨返30元的政策;1997年财政部发文明确:原石化总公司1997年三大乙烯(大庆、
齐鲁、扬子)继续执行定额退税还贷政策,并核定了当年的退税额。
(2)积极进行行业兼并重组,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1998年国内石油石化业进行了一系列的重组兼并,并在原两大总公司的基础上互换了部分油田和炼化企业
等,重新组建成立了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公司。重组后,两大公司均实现了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
一体化,并有效实现了政企分开,改善了业务结构,极大地增强了公司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3)加强生产经营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确保总体优化和总体效益最大化
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国内石油石化企业加强了生产经营管理,及时召开生产经营活动分析会,并根据形势
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经营计划与布署。各石油石化公司都在总体优化和总体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进行生产安排,
使资源配置向效益好的企业倾斜。同时,两大总公司坚决服从国家宏观调控,严格控制原油加工总量,有计划
地进行减产保价。如中国石化总公司1998年原油加工量同比下降了3.4%,其中下半年同比下降了8%。
(4)加强财务监管,建立扭亏增盈目标责任制
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各种经营风险,国内各公司着重加强了财务监管:一是集中部分折旧和税后利润,
强化资金管理与调控能力;二是积极筹措资金来源,盘活存量资产,调整企业债务结构;三是着力解决内部企
业之间货款拖欠问题;四是实行了财务旬报、快报制度,建立了重点企业扭亏增盈目标责任制。
(5)加强内部管理,降低生产成本和人工费用
为确保扭亏增盈效益目标的实现,各公司加强了内部管理,努力降低各项成本,特别是严格控制管理费和
修理费。如1998年中国石化总公司要求各下属企业,原油生产成本平均降低31元/t,炼油单位加工费用平均
降低10元/t,管理费用降低10%。经过努力,各企业的成本费用均得到了有效控制,达到了当年目标,为总公
司扭亏为盈打下了坚实基础。
(6)加强市场营销,调整市场结构,开拓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
面对生产过剩的严重局面,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大公司加强了市场营销工作,努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覆
盖面,并积极推进外部联合,加强内部统一行动。具体包括以下4个方面:一是两大公司加强了合作与协调,
联合成立东北成品油进关下海等4个协调小组,共同搞好成品油资源平衡,联手推动成品油价格逐步到位,初
步建立起了统一有序的市场秩序;二是搞好产销衔接,实现产销联合,使生产企业直接进入市场,进入终端销
售;三是两大公司各下属企业均按照总公司的安排和布署统一行动运作;四是统筹安排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在
继续巩固、完善国内市场营销网络和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扩大产品出口,参与国际竞争,不仅做
好来进料加工复出口,还做好石油产品,如石油焦、石蜡及化工产品的出口。
(7)狠抓产品结构和技术开发结构调整,优化产品品种和质量,加快新产品开发
在面临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石化产能过剩的严峻形势下,两大公司在继续搞好总量平衡的基础上,及时根
据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炼油方面,努力提高收率,降低消耗,加快油品升级换代,提高润滑油高档品比例,
创名牌占领国内市场;化工方面,积极按照市场需求开发新品种、新牌号,特别是增加三大合成材料的品种牌
号,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
与此同时,各公司还加快了新产品开发力度,将科研开发重点放在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上,加速科技成果
的推广应用,并着力加强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生产高质量油品、化工专用料、差别化纤维;二是大力开
发为消除瓶颈技术改造服务的重大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三是抓好先进控制技术应用,加速信息化建设;四是
加快新一代催化剂开发,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探索。
(8)及时调整投资结构,压缩投资规模,提高投资效益
石油石化公司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投资效益为核心,及时调整投资结构,压缩投资规模,实现“四个为
主”:一是固定资产投资以技术改造为主,走内涵发展道路;二是技术改造以提高技术含量为主,不单纯追求
量的扩张;三是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以国产化为主;四是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以自有资金为主。同时,各公
司对“九五”在建、新建项目及设计逐个进行清理复查,压缩投资,并重新调整了“九五”项目的建设部署。
编后:
综观亚洲金融危机和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可以看出,由于发生的时代和发源地国家经济实力和影响力
的巨大差异,当前这场危机的影响将更广、更深、更为严重。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还刚刚开始不久,从亚洲金
融危机当时的情况来看,这场危机还将持续一年多至两年时间,最困难的时间可能会在2009年出现,对此我
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亚洲金融危机虽然已过去了十年,但当时采取的不少应对措施可能对我们现在仍有较
大的现实借鉴意义。因此我们要好好借鉴亚洲金融危机中各国的成功经验,结合目前的具体情况,制订切实有
效的措施,认真来应对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