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发展长尾经济是化学工业“两化融合”发展的战略抉择
2009年4期 发行日期:2009-02-02
作者:杨友麒
发展长尾经济是化学工业“两化融合”发展的战略抉择
中国过程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杨友麒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是当前迫切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
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
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与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提出的:“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
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
工业化路子”相比,新的“两化融合”是要解决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张皮”问题,把信息化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今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成立了“工业与信息化部”,先从组织上实现了“两化融合”,代表中央推进信息化与工业
化融合的决心。
    对化学工业而言,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是当
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在重化学工业化方面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炼油加工能力
从1978年不到1亿t/a发展到2007年的3.7亿t/a,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炼油国;乙烯产量从1978
年的38万t猛增到2007年的1048万t,增长了26.6倍,也位居世界第二;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分
别比1978年增长了44.3倍、20.7倍、150.6倍,达到3074万t、222万t和2202万t,成为名副其实的石油化
工产品生产大国。这种资源密集/资金密集型的化工制造业发展到今天,供大于求的矛盾已经显现,是继续沿着
大规模、高产值的重化学工业化的发展路子走,还是应该考虑一些新的发展思路呢?
    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一直存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又称“长尾经济”)两种模式的基本矛盾。其中长尾经济
指品种越多,成本越低的经济;规模经济指品种越少、规模越大、成本越低的经济。长尾经济的优势前提是“利
用单一经营范围内的生产或销售过程,特指在同一范围内共享资源、分摊成本。”两种经济模式见图1。长期以来
规模经济都处于矛盾的主导地位,而长尾经济处于次要地位。这是因为在马克思和凯恩斯的时代,主导的生产力
是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取向的蒸汽机革命,尚不存在以协调为取向的信息技术革命,那时过份依赖协调效应的多品
种个性化生产是不符合成本原则的。
    但是,当信息革命时代来临后,由于协调型生产力具备了坚实物质基础有了突变性发展,从而改变了规模经
济和长尾经济两种模式200年来的力量对比,使长尾经济逐步上升为主导地位。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理论表述为:
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转向小批量、多品种生产。
           发展精细化工是实现化学工业“两化融合”的重要战略决择
    结合化学工业来看,长尾经济也就是精细化工。我国所说的精细化工包括了功能化学品和特种化学品,在化
学工业的价值链中处于后端位置,具有专用性强、功能性强、技术密集、附加价值高、经济效益好的特点。从图
2可以看到,越是朝特种化学品的用户接近,其科研开发费用就越高,技术密集程度越高。举例来说,如果以每
千瓦(KW)质子传导燃料电池功能材料的价格链为例,可以体会到从大宗原料到特种化学品的增值过程:所用高
分子膜的合成单体价如为1美元,则制成合成材料为6美元,制成高分子膜为56美元,制成膜-电极装配(包括
催化剂)成品要152美元。
  由于精细化学品产品技术密集、经济效益高,广泛应用于纺织、电力、石化、冶金、采油、农业、机电、城
建、环保、食品以及化妆品等部门和科研及国防军工领域,因此工业发达国家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发展精细化工,
不断提高化学工业内部结构的精细化率。精细化工成为世界各大工业国在化学工业领域中发展的一个战略制高
点,也是一个国家综合技术水平的标志之一。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精细化工率为45~55%,90年代达到55~
63%,预计21世纪初将达到67%。目前,世界精细化学品品种已超过10万种。
  我国精细化工经过50多年的科研、生产、建设,特别是从“七五”期间开始把精细化工列为发展战略重点
之后,有了较快发展,形成了约20~25个门类。农药、染料、涂料、试剂、感光材料、化学医药等已经有了相
当规模,在化学工业内部已经形成了独立的行业。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工业表面活性剂、水处理化学品、
造纸化学品、皮革化学品、油田化学品、电子化学品、胶粘剂、生物化工、功能高分子等也已初具规模。据不完
全统计,目前已有生产企业约8000多家,产品种类达30000个以上,年生产量约1300多万t,年产值约3900
亿元,精细化率约为35~40%。
  目前,我国的大宗化学品生产基础已经建成,有些产品供过于求的端倪已现。在这个关键时刻,要考虑“加
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发展精细化工就成为新世纪化学工业“两化融合”发展
的重要战略决择。
                我国精细化工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精细化工生产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比起大宗化学品的炼油、乙烯等化工行业来,还有很大差距。
  投资主体处于弱势 目前,我国精细化工的发展仍没有解决投资主体的问题,难以形成有自主品牌的“旗舰”。
我国前一阶段处于重化工发展高潮,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特大型国有企业及地方政府均忙于“做强做大”、
“把产值搞上去”,而认为精细化工不应当成为大型石油化工企业的主攻方向,也不应当成为其核心业务。因为
精细化工不论从经营管理还是发展模式均和传统大宗化学品生产迥然不同,而且也难以一口气创造几十亿、上百
亿的年产值。因此,我国精细化工的生产发展一直靠“门槛低、投资少、增值高、批量小”的特点,吸引社会和
民间零散资金,自生自灭地发展着。存在产业结构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同一领域同一档次产品恶性竞争的局
面。
  科研投入不够 我国精细化工行业的科研开发投入严重不足,自主创新品牌和高端产品少,国际竞争力差。
虽然原化工部在20世纪80年代后,先后建成了染料、北方农药、南方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又在济南、北京、
上海、大连、天津、杭州、无锡、南京等地分别建立了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工业表面活性剂、水处理化学
品、造纸化学品、生物化工、电子化学品等多个研发中心;在90年代中期,还规划建设了苏州、无锡、荆沙、
黄岩、湘潭、抚顺、辛集、泸州、滨州、南通、芜湖、德阳、开封、湖州等14个中小城市精细化工基地,为发
展我国的精细化工打下了一定基础,但靠政府投资终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化工部撤消后的近10年来,
精细化工行业的科研投入一直缺乏资金来源,精细化工生产企业规模小,又没有风险投资注入,难以保证科研开
发的需要。因此,当欧盟等地区对进口化学品提出更高的绿色化要求时,我国的精细化学品往往因科研跟不上而
败下阵来。
  信息技术缺失 精细化工这类“长尾经济”产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才能相得益彰,但我国的绝大多数精细化
工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只能先保“生存”,无力考虑信息化。这就使得我们的精细化工得不到信息技术的滋养,
处于“恶性循环”的境地。
             推进“两化融合”创新,发展新型精细化工
   “新型精细化工”指的是不同于我国传统的、具有以下新特点的精细化工:① 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范围经济,
尽可能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成本均摊”的经济;② 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经济,而不是仅靠低投入、低成本的经
济;③ “创新驱动型” 的产业,而不是“要素驱动型”产业。当然,发展这种新型产业的思路应当与传统大宗
化学品生产有所不同,需要一系列的创新。
    1. 化工产业链的创新
    在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周边,由当地政府与企业共同规划,实现由一个大型企业利用自己的资源、资金、技术、
人才等要素的优势,带动一批精细化工企业,形成新的产业链/产业群,从而也使这个企业发展融入区域经济,
发挥国有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这也需要管理体制和政策上的创新,通过外部订货管理(Outer Order)、委托加
工(Contract out)、供应链管理 (Supply Chain Management)等方式实现专业化协调,才能提高竞争力。
    2.以各大化工园区为依托,通过经营管理创新实现“资源共享,成本分摊”
  这种“资源共享,成本分摊”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
  ● 公用工程的共享及成本分摊
  ● 共享园区信息网络及网上集团购置的化工专用软件包
  ● 大石油化工企业的副产品/三废排放物的资源化共享
  ● 大石化企业在机会成本合理条件下向下游延伸加工的产品
  ● “龙头企业”生产“平台化学品”(中间体)为精细化工提供原料,如裂解C4和C5产物
    3.以中石化、中石油、中化国际、中化工等特大型国营企业为依托,培育世界顶级精细化工企业
  近年来许多世界知名的公司通过兼并、收购或重组,调整经营结构,退出没有竞争力的行业,加大对有竞争
力行业的投入,重点发展具有优势的精细化学品,以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例如,
德固赛和美国塞拉尼斯各出资50%合并羰基合成产品,在欧洲建立丙烯—羰基合成产品生产基地。合并后,羰基
合成醇年产量将达到80万t,占欧洲市场份额的1/3。与此同时,德固赛以6.7亿美元的价格将其食品添加剂业
务出售给嘉吉公司(Cargill),从而使嘉吉公司成为食品添加剂行业的领先者,能向全球的食品及饮料公司提供
各种专用添加剂。
  我国有实力的特大型石油化工企业也应该像中国化工集团公司2005年全资收购法国Adisseo蛋氨酸业务那
样,在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之时,选择海外优良精细化工资产,及时并购,培育我们自己的精细化工“旗舰”。
    4.实现“两化融合”,调整和优化精细化工产品结构,提升精细化工企业技术水平
  过去10年中,日本合成染料和传统精细化学品市场缩减了一半,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开发功能性、绿色化等
高端精细化学品,从而大大提升了精细化工的产业能级和经济效益。例如,重点开发用于半导体和平板显示器等
电子领域的功能性精细化学品,使日本在信息记录和显示材料等高端产品领域建立了主导地位。我国也要仔细分
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找准方向,迎头赶上。
  为此,要狠抓信息技术在精细化工中的应用。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大的专题,笔者将另有专著阐述。例如,利
用计算机和组合化学技术进行有机合成,试验速度大大加快,成本降低,把过去需要10年开发出一个产品的时
间缩短为1~2年,大大节省了开发费用;又如利用计算机辅助化工中试开发放大,利用数学模拟放大可以大大
提高放大倍数,加快新产品投放市场的时间;又如,间歇化工过程和设备的自动化技术是大多数精细化工生产过
程的基础,其现代化水平远不及大宗石油化工生产的自动化水平,是薄弱环节,应该大力研究和提高。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