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我国石油和化工产业调整振兴解析——访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院长顾宗勤
2009年13期 发行日期:2009-04-08
作者:李海娜
我国石油和化工产业调整振兴解析
——访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院长顾宗勤
  在全球经济陷入低谷之期,中国政府“四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相继出台,无疑为
我国经济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拉开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投资建设的序
幕。最为业界所关注的“石化产业振兴调整规划”成为经济低潮时期国家出台的重大强心剂,规划将对我国石
油和化工的产业调整、重大项目布局、投资战略、科技进步带来怎样的影响?石化企业如何把握其中的机遇,
调整发展战略?当前石油和化工全行业经济运行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本刊记者特约石油和化学规划院顾
宗勤院长分析了当前行业的发展状况和未来展望……                             (记者  李海娜)

                  石化产业正处于由大到强关键期
   《周刊》:顾院长您好。前两年我国石化产业高速发展,逐渐处于景气周期的高峰,这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
机将会对产业发展轨迹产生怎样的影响?产业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是否会遭到破坏?
  顾宗勤:我国石化产业发展面临着非常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世界金融危机、经济下滑,国内经济增速放缓、
石化产品库存增加、价格跳水,企业经营困难。但是,从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综合分析,我国石化产品消费仍
处于增长期,油品、化肥和农药刚性需求长期存在,高端石化产品市场潜力巨大。石化产业正处在由大到强转
变的关键时期,产业振兴的综合优势依然存在,产业发展的态势没有改变。
  首先我国经济仍将保持稳定发展。未来几年,石化行业总体供给与需求格局不会有大的改变,原油、有机
化工原料、三大合成材料仍然要依靠进口;无机盐、化肥、农药、烧碱、纯碱、涂料、染料、轮胎等虽然供求
平衡或供大于求,但有些产品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竞争优势,部分产品可以出口。据估计,2010年我国主要石化
产品消费量将占全球总消费量的1/3左右。
  其次,我国石化产业规模成熟,具备很强的抗风险能力。我国已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世界石化产业大国,
主要产品产量世界排名位居前列,氮肥、磷肥、纯碱、烧碱、硫酸、电石、农药、染料、轮胎、甲醇、合成纤
维、聚氯乙烯等在世界排名第一,原油加工、乙烯、合成树脂等位居世界第二。形成了一大批国内知名、世界
有影响的大公司,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中化、中国化工五大央企和云天化、四川化工控股公司等
一大批省属石化企业,还有100多个经营业绩良好的化工上市企业和一批效益较好的民营企业,这些石化工业
主力军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占到总量的一半以上。这些企业在石化产业高峰期产品结构进行了有效的调整,财富
上也有一定的积累,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在多年的市场竞争中他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完全有能力抵住目
前的压力,抵御风险,共克时艰。
  另外,从世界范围来讲,发达国家石化行业发展已过高峰期,即使没有金融危机,产业转移也已经在进行
之中。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已经不像上世纪80年代以前那样明显,当然在一些产品技术和工程经验上还领先
于国内企业,在技术含量高的化工产品方面比较有优势,但在基础化工原材料生产方面优势并不明显。国内企
业在人力资源、产品市场、原材料供应、优惠政策、金融支持、外部条件等方面优势突出;国内石化行业目前
处于上升期,竞争力不断增强,在综合比较上有优势。因此乐观地估计,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依托我国稳健发
展的经济环境,及时调整战略步伐,我国石化产业仍然可以获得快速的发展。

                               结构调整  推进高端产品发展
   《周刊》: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重点强调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请问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哪些石化产品会迎
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顾宗勤:“十一五”前三年,我国石化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档产品比例不断增加。例如高浓度化肥
比例达到75%,重质纯碱比例达到37%,离子膜烧碱比例达到30%,轮胎子午化率达到63%。农药总量基本保持
稳定,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比例有所提高,高毒农药比例下降到5%左右。
  规划提出的调整产品结构主要内容包括:①搞好油品质量升级。目前我国油品约15%达到国Ⅲ标准,80%
达到国Ⅱ标准,2009年底将实行国Ⅲ汽油标准,则现有炼油装置需投入1000多亿的改造资金。②调整氮肥企
业原料路线和动力结构。提高磷、硫资源使用效率,在资源产地适当建设大型化肥生产基地。③大力发展高效
低毒农药,彻底淘汰高毒农药。④鼓励发展面向重点产业和市场急需的高端石化产品,主要包括技术含量高、
市场成长性好、替代进口、经济效益好的产品,如合成纤维单体、工程塑料、特种化学品、高附加值的精细化
学品等。

                                   把握重点  鼓励技术创新
   《周刊》:规划特别强调石化产业发展创新的重要性,石化产业技术创新的重点方向有哪些?
    顾宗勤:石化产业技术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利用全球的创新资源,开展开放式、集成式创新;②
集中组织重大技术和重大装备开发和产业化;③鼓励企业开展以节能降耗为主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④从研
究石化工业相关行业产品升级需求入手,组织开发和产业化一批高技术化工产品和化工应用技术;⑤建立国家
级技术创新平台,责成大型国有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和承担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
为进一步提高大型炼油和乙烯、化肥的产业技术水平,应鼓励石化和化肥装置大型化、集成化;在煤化工领域
应加强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和煤制乙炔等国内市场潜力大的新产品的开发;农药行业应加强高效低毒低残留
的新品种的研制;新材料主要开发性能优越的工程性塑料产品;精细化工领域要加强对满足高精端的特种化学
品(如电子化学品等)的开发。

               政策支持  提高农资保障能力
   《周刊》:政策走向一向是国家控制农资供应市场的强大抓手,规划要求石化产业提高农资保障能力,还需
要国家在哪些方面予以支持?
  顾宗勤:发展农业生产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支持农业生产、工业反哺农业是石化产业的一项重点任务,
石化生产企业要千方百计提高产量,满足农业需求,同时也需要政府在政策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建议国家要在
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生产扶持政策 通过扶持农用化学品生产,维持企业合理利润率,增强农用化学品生产对社会资本吸引力,
避免行业资金外流,确保化肥生产与发展平稳进行。
  投资支持政策 从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发挥财政性资金的引导作用,继续安排财政性资金,用于化
肥工业的发展。
  资源利用政策 合理利用国内外资源,实现化肥工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国内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管理,制止
滥采乱挖,提高资源回采率;实行磷矿出口限制政策,不断减少直至停止磷矿出口;支持企业以国内市场为导
向,到境外投资办厂,加大对境外钾肥项目扶持力度。
  市场调控政策 针对农用化学品全年生产、季节性消费的特点,在搞好季节性消费平衡的前提下,逐步取
消出口限制,允许企业面向国际市场,形成辅助销售渠道,实现淡旺季均衡生产。特别是在巩固商业储备制度
基础上,建立国家化肥储备体系,鼓励企业建立农资产品库存,实现化肥调控方式的根本转变。

                统筹布局  推动重大工程建设
  《周刊》: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指出要统筹重大项目布局,请您分析国家会在哪些行业的重点项目上加
大投入?
  顾宗勤: “十一五”期间国家安排石化工业开工一批技术改造和新建的炼油项目。2007年中国石油大连
石化、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完成技术改造,形成了两个2000万吨级炼油基地。2008年青岛大炼油、广西石化、
中海油惠州等三个千万吨级炼油项目陆续投产,此外,九江石化、福建联合石化、独山子石化、抚顺石化4个
炼厂扩建项目也接近完成。上述新建以及扩增的项目新增5450万t/a炼油能力。
   “十一五”前三年,己开工建设和改扩建8套大型乙烯装置,新增产能740万t/a,包括中石化的天津100
万t/a乙烯、福建80万t/a乙烯、镇海炼化100万t/a乙烯和武汉80万t/a乙烯,中石油的新疆独山子100
万t/a乙烯、四川80万t/a乙烯、抚顺80万t/a乙烯改造和大庆石化120万t/a乙烯改扩建。除四川乙烯由
于厂址论证等因素进度较慢外,其他7个乙烯在建项目均进展顺利。
   “十一五”前三年,国家安排了一批化肥结构调整项目,目前这部分项目都已在建或建成投产,效果已经
初步显现,为化肥工业调整结构和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结构调整专项包括:氮肥结构调整专项、大
型磷复肥基地建设项目与原料配套专项、青海钾肥基地建设及综合利用专项。这些专项的实施,提高了氮肥整
体的竞争能力和原料保障程度;大大加快了云贵磷复肥基地的建设进度,保证了原料的配套供应;将提高国内
钾肥的供应能力和盐湖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十一五”前三年,大唐国际50万t/a煤制丙烯(MTP)、神华集团60万t/a煤制烯烃(DMTO)等现代煤
化工示范工程已开工建设,河南永煤等一批采用先进煤气化技术建设的大型甲醇装置已经投产。
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今后要加速推进目前在建的一批炼化一体化项目,并提前启动一批炼油、乙烯和化
肥等重大工程,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要启动一批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等项目。

                                     控制总量  淘汰落后产能
   《周刊》:目前我国石化产品两极分化现象严重,高端产品供不足需,低端产品产能过剩。规划指出要控制
总量、淘汰落后产能,是否意味着金融危机时期将成为行业重新洗牌的良机?
    顾宗勤:当前我国除成品油外,乙烯等石化产品自给率只有50%左右,丁基橡胶、己内酰胺等高端石化产
品自给率只有30%左右,远不能满足需求,而低端产品产能过剩近年来有所加剧,电石过剩约50%、焦炭过剩
约30%,两碱过剩20%以上,甲醇、醋酸、多晶硅等产品过剩的势头已经显现。产能过剩必然带来恶性市场竞
争和资源浪费。
  在产业发展高峰期,淘汰落后产能难度很大,很多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不管产业政策,新上或扩建技术落
后的生产装置,国家三令五申不起作用,如电石、焦炭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电石行业去年下半年产能仅发挥
30%,停产企业达到80%,虽然目前电石市场有所恢复,但全国的电石装置平均开工率不足50%,产能严重过剩。
而在行业发展低谷期,市场供过于求,产业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正是淘汰落后产能的最佳时机。
  为了落实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产能,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要修改和制定产业政策,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准入
制度,对部分过热产业适当提高准入条件,对于“两高一资”项目,投资跟风项目、低附加值、大路货产品项
目,各级政府要严格把关,控制建设。
  另外建议国家也要研究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在市场条件不好的情况下,落后产能暂时停产或减产,一旦
市场条件变好,又可能恢复生产。要从原料供应、供电供水、金融、税收等外部条件上控制落后产能的死灰复
燃。在研究退出机制的同时,还要考虑这些企业的出路,如国家各级政府应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大型企业兼并
重组,对淘汰装置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升级;或者利用企业外部条件,引导企业转产,安排员工就业,保证平
稳过渡。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