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醇产业链系列报道之五
甲醇产业:挑战中的机遇
编者按:近年来我国以煤制甲醇为龙头的煤化工产业快速发展,2008年甲醇产能已经超过2000万t/a。金
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油价持续低位运行,下游需求骤然下降,同时中东大量甲醇产品涌入国内市场。在“内忧
外患”之中,甲醇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4月24日,由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主办的“2009年中国甲
醇市场发展研讨会”在杭州召开,本刊特摘编与会嘉宾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构建稳定、清洁、安全的能源工业体系 保证经济健康发展
中国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白荣春
我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能源生产体系,2008年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6亿t标准煤,其中原煤产量27.9亿t,
居世界第一位;原油产量1.9亿t,天然气产量760.9亿m3,发电装机容量7.93亿kW。当前我国能源工业和企
业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受金融危机冲击,需求大幅度下降,能源利润大幅下降,原油价格下降77%,煤炭价格下
降68%。但应当看到,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人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能源的需求将在
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增长态势。资源紧缺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大因素,构建稳定、清洁、安全的能源工业体
系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
为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国能源发展战略重点是优化能源结构,从过度依赖煤炭转变为以清洁能源为
主,加快推进能源结构的优质化。从国际上看,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下,很多国家和企业都在寻找引领自己走出危
机和危机以后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技术和新产业增长支柱,其中新能源技术是这场竞争的焦点。为长期解决我
国能源紧张的问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新能源研发和示范方面,要加大投入,为今后的
大规模发展打下基础。我们要抓紧当前时机,以技术进步和创新为抓手,推动能源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关注前沿技术的发展,重点促进氢能和燃料电池、天然气水合物、碳捕捉和储存利用等,争取与世界先进国家同
步发展;同时还要加大对传统化石能源清洁利用的支持力度。
金融寒冬 国内甲醇行业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杨传玮
近年来,国内掀起一股甲醇装置建设热潮,甲醇产能扩张步伐明显加快,2008年甲醇行业共新增产能397
万t/a,总产能已经达到2092.4万t/a,而产量仅为1126.3万t,产能大量闲置。去年前三季度,甲醇行业经济
运行情况比较平稳,行业整体开工率较高,企业盈利状况较好。1~9月份,国内甲醇产量累计达到854.4万t,
同比增长24.2%。进入四季度之后,受金融危机影响,下游需求萎缩,甲醇行业开工率逐渐下降。10月份,全国
甲醇产量为100.9万t,同比增幅仅为3.9%,大大低于前9个月的平均水平;11月份和12月份甲醇产量都出现
多年少见的负增长,两个月的甲醇产量为83.8万t和72万t,分别同比下降9.6%和23.1%。同时,甲醇价格也
由最高的4000元/t一路跌至不足2000元/t,跌幅超过50%。利润空间下降,产品积压严重,众多企业被迫降低
开工负荷甚至停产。在此情况下,部分拟在建甲醇项目也放缓了实施进度。
同时,中东低价甲醇也趁机进入我国抢占市场份额。据不完全统计,2007~2009年,伊朗、沙特阿拉伯、俄
罗斯等国家已经投产和即将投产的甲醇装置超过900万t/a。这些装置均以当地廉价的天然气为原料,相比国内
产品具有绝对的成本优势。更为严峻的是,中东地区的甲醇消费量很少,其大部分甲醇产品都是作为商品外销。
同时,该地区很多大型甲醇生产企业都拥有自己的远洋运输船队和储运设施,甲醇外销十分便利。预计到2012
年,世界甲醇生产能力将超过9000万t/a,而中东地区的甲醇产能也将达到2500万t/a以上,预计该地区大部
分甲醇商品的目标市场将是中国。因此,中东地区低价甲醇冲击国内市场已经是无法避免的事实。
当前国内甲醇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如何遏制产能盲目扩张势头,提高国内甲醇产品竞争力,应
对国外低价产品冲击,保障行业平稳度过“金融寒冬”,是甲醇行业的当务之急。为引导行业健康发展,我们建
议①加快出台甲醇行业准入条件,提高准入门槛;②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③延伸产品链,提高附加值,减
少产品运输量;④避免同一地区的重复建设;⑤尽快出台甲醇汽油标准,完善相关配套设施。
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 促进醇醚产业健康发展
全国醇醚燃料及醇醚清洁汽车专业委员会
山西省燃料甲醇与甲醇汽车领导组办公室 降连保
近年来我国甲醇产业高速发展,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甲醇需求锐减,许多企业开始将目光着眼于燃料
领域的应用。当前醇醚燃料技术标准的缺失是甲醇燃料的推广应用的主要瓶颈。
2008年9月23日,全国醇醚燃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对全国醇醚燃料标准化建设编制起到了重要的促
进作用。全国醇醚燃料标准化建设的发展目标是:两年打基础,5年成体系,用7~10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初
步建成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中国特色的醇醚燃料标准体系。形成以地方(包括企业)标准为基础平台、以行
业标准为主体和实施主渠道、以国家标准为制高点的标准体系,并建设全球首个醇醚标准化信息资料库。
目前相关国家标准进度如下:
(1)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长安大学为主要编制单位完成的《车用燃料甲醇》2008年10月完
成评审等程序,已上报到国标委,待批。
(2)由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上海内燃机研究所为主要编制单位完成的《M85甲醇
汽油》标准, 2008年四季度初完成评审,做完补充试验,2009年3月报到国标委审查部正在审查。
(3)由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上海内燃机研究所为主要编制单位完成的《M15甲醇
汽油》正委托上海大众公司进行8万km路试,已完成近5万km,预计评审时间在2009年下半年以后。
(4)由建设部归口,华北市政设计院为主要编制单位完成的《城镇燃气用二甲醚液化石油气》2008年12月
完成评审,改称为《城镇燃气用二甲醚》,目前正在建设部部门审查程序中。
(5)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上海交通大学为主要单位编写的《车用二甲醚燃料》国家标准正在
编制中。
以上国家标准制订工作的进展将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醇醚燃料标准体系,将会对我国醇醚燃料的推广应用起
到促进和规范作用。
二甲醚汽车已具备产业化基础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张武高
在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支持下,上海交大与上海汽车(集团)公司成功开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D6114
二甲醚燃料发动机和我国第一台二甲醚城市大客车。研究获得了8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碳烟排放为零,达到国
Ⅲ排放标准,彻底解决了城市公交冒黑烟问题。并在二甲醚发动机、零部件、密封、润滑、燃料系统等核心技术
上取得了重要进展。目前,研制的二甲醚城市大客车已通过了发动机两轮500h可靠性考核、二甲醚城市客车的
性能试验和22000km可靠性考核,完成了3200km高温季节实际运行路况考核,在最高车速、加速时间、爬坡度、
油耗等经济动力指标方面都表现优异。研究表明,二甲醚发动机动力强劲,扭矩、功率显著大于柴油发动机,能
较容易地实现超低排放,特别是彻底解决了柴油发动机冒黑烟问题,具有显著节能减排效果;二甲醚发动机成本
优势明显,在达到同样排放标准的发动机技术路线中,制造成本最低。
目前上海交大与上海汽车(集团)公司已经完成了10辆示范运营车的研制,建成了中国第一座可实现商业
运营的二甲醚车用燃料加注站,可满足30辆二甲醚城市公交客车的日常运营加注工作;建立了二甲醚车用燃料
加注站日常运营管理流程、操作流程和应急预案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具备了商业运营条件。
2008年6月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研制的二甲醚城市客车已经列入国家发改委第166批《车辆生产企
业及产品公告》,通过了国家认监委的3C认证。2009年4月下旬10辆二甲醚汽车投入上海147路城市公交示范
运营。
M85标准渐行渐近
上海内燃机研究所 齐洪元
根据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国标委计函〔2007〕21号文件“关于下达2007年第二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
精神,制定“高比例车用甲醇汽油”国家标准,由上海内燃机研究所负责主要起草《高比例车用甲醇汽油》国家
标准,从2007年4月起起草单位开始相关研发工作,历时18个月,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车用甲醇汽油(M85)》
标准。2008年8月29日在上海召开了该标准的送审稿审定会议,归口管理单位“全国石油产品及润滑剂标准化
技术委员会”有36位专家参加标准的审定工作,会议由曹湘洪院士主持。经过详细的讨论,与会专家给出标准
相关内容和技术指标的修改意见,并一致通过标准的评审,认为该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符合报批的条件,予
以通过。
必须注意的是,《车用甲醇汽油(M85)》作为燃料标准的出台,仅对该种燃料的技术指标进行了界定,但是
符合其指标的燃油并不能完全满足车用燃料的要求。主要原因是这种燃料还需要添加助溶剂、防腐剂、清净剂等
多种添加剂,而这些添加剂如果选择不当,虽然在技术指标上能够达到,但是不能达到发动机的需求。这在我们
的发动机试验环节中已经得到验证。建议M85燃料的生产企业在进行油品的研发过程中,进行相关的发动机或整
车试验验证工作。
由于甲醇对有色金属的腐蚀比较明显,在燃料标准中需要增加有关腐蚀的指标,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中,预计
可以在2009年上半年完成试验验证工作。
DMTO经济竞争力显著
新兴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马行美
我国“富煤、少油、缺气”的能源资源特点决定了在一段时期内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不会变。因此,
开发利用煤和天然气作为替代能源和化工原料已成为政府和工业界十分重视的能源战略。煤或天然气经甲醇制取
低碳烯烃(DMTO)工业化技术可缓解我国石脑油资源的不足,使低碳烯烃生产原料多元化。
2004年8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与新兴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洛阳石化三方合作,启动建设世界上第一套
万吨级DMTO工业性试验装置。2006年8月顺利完成了工业性试验并通过了由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石油和化学工
业协会组织的技术鉴定,认为DMTO工业性试验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专用催化剂工业放大、试验装置
工程设计、工程技术开发、工业化条件试验等过程的技术开发;取得了专用分子筛合成及催化剂制备、工业化DMTO
工艺包设计基础条件、工业化装置开停工和运行控制方案等系列技术成果;工业试验装置工艺科学、合理,运行
安全、可靠,技术指标先进,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套万吨级甲醇制烯烃工业化试验装置,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
新技术。
2007年9月,新兴公司与神华集团签订了60万t/a烯烃的许可合同,2009年该项目已进入全面设备安装阶
段,预计将于2010年开车。2008年,新兴公司又与另一家大型石化集团签署了60万t/a烯烃项目的许可合同,
目前项目进展顺利,正在进行工艺包(PDP)的设计,并已通过了PFD审查。
以60万t/a DMTO项目为例,对其与石脑油制烯烃路线进行初步对比分析显示:当烯烃的生产成本均为5320
元/t时,若煤价为405元/t,则对应的原油离岸价格约为35美元/桶;而当烯烃的生产成本均为7790元/t,若
煤价为755元/t时,则对应的原油离岸价格约为60美元/桶。更高的原油价格,如145美元/桶,可以允许高达
1360元/t的煤价,烯烃生产成本仍然能够持平。很明显,DMTO技术的煤制烯烃生产路线具有显著的经济竞争力。
DMTO成套技术的成功开发与应用对我国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实现“以煤代油”的能源战略,无论从经济上
还是战略上都具有极高的意义,是保证我国二十一世纪能源安全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