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出口逆转 大力兴建炼厂
总进口量越南石油形势重大 转变将影响东亚石油格局
中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张抗
越南是中国的近邻,在经济上与我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能源领域互有相当数额的进出口,越南向中国
出口原油和煤炭,中国向越南出口油品。近年来越南的原油和油品生产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未来其炼油产业
的突飞猛进将对亚太地区石油格局及中国的石油进出口产生不小的影响。
越南原油产量、出口齐下降
1. 储量增长停滞
越南的油田(特别是较大的油田)主要分布在海上。据《油气杂志》(OGJ)的资料显示,1990年越南石油剩
余可采储量为6831万t,2003年达8219万t,年增率为1.43%。但此后直到2008年在OGJ及其他统计资料
中越南的剩余可采储量值却始终保持不变。多种资料文献反映在此期间越南无重要油气发现,越南方面也无任
何确切的储量增加值的报道,因此也无法反映出剩余可采储量值变化。为了不影响对全球储量的统计,各种统
计报告只好以其值不变来处理。从表观上看,可以得出越南在该期间储量增加与产出相平衡的结论,但联系到
这期间无油气重大发现,只能得出其剩余可采储量已有所下降的推论。这一认识也可从近年石油产量变化中得
到佐证。
2.产量下降趋势难以逆转
按OGJ的数据,1989年越南石油产量为102万t,1998年达到1132万t,年增率为30.66%(见表1)。储、
产量的快速增长说明其油田处于生命周期的青年期。1998年以后产量增速明显变慢并有所起伏,至2006年达
到峰值1750万t,年增率为6.42%。2008年产量降到1375万t,两年间的年增速为-11.36%。这一趋势说明
其石油进入生命周期的快速递减期。越南石油产量变化曲线显示其只有很短的相对稳产期,达到峰值后就迅速
下降(图1)。这是越南以海上油田为主的特点所决定的,符合一般海上油田产量的变化规律。而海上油气生产
具有资金高度密集的特点,与陆上类似油气田相比勘探开发成本高出数倍、甚至一个数量级,因此经济效益要
求开发初期就以很高的速度开采以快速偿还债务和利息,产量曲线陡直上升。但受开发平台限制,在开发期提
高采收率的许多措施难以有效实施,达到峰值后产量曲线多会快速下降。与陆上油田产量曲线中段常有相当长
时间的稳产期(特别是我国)不同,在没有新的可动用储量接替时,海上油田多仅有很短、甚至没有稳产平台期。
表1 越南石油产量变化分析及预测 万t
实际产量 预测产量
年份 1989 1998 2006 2008 2011 2015
产量 102 1132 1750 1375 1035 802
期间年增长率/% — 30.66 6.42 -11.36 -9 -12
从越南的区域地质特点和近年来的发展趋势看,可以预测其探明储量难有大的增长,其海上油田产量下降
的趋势也难以逆转。考虑到在提高采收率上尚可有所作为,乐观地估计在2009~2011年将仅以-9%的年增率
下降,2011年其产量将降至1035万t;其后4年,年增率将进一步降至-12%。
3. 出口峰值已过
由于缺乏现代化的炼油厂,长期以来越南的原油几乎全部用于出口,因此其原油出口量变化曲线几乎与产
量变化曲线一致,但源于统计时间和口径上的影响某些资料中出口量的峰值年可能与产量峰值年不吻合。按《欧
佩克统计公报》,越南原油出口量在2004年达到峰值395.7千桶/日,2006和2007年分别降为峰值的92.2%
和97.5%。随着原油产量持续下降和国内炼厂的兴建,越南原油出口下降趋势也难以逆转。
兴建大规模炼厂 越南原油及油品进出局势逆转
1. 油品消费几乎全部依靠进口
直到2008年底越南没有一座规模炼油厂,所需大量油品几乎全靠进口,为此消耗大量外汇。随着近年来
越南经济的快速增长,油品的消费和进口量也高速攀升,2001~2005年增长率达10.3%。但油品进口的构成
变化不大,居进口油品中第一、二位的分别是中间馏分油(简称中馏油)和汽油,2005年分别占进口油品的
48.1%和24.6%(见表2)。中馏油的相当大部分供给了与外国公司合资的石油化工厂,其产品多用于出口。此
外,燃料油在油品消费构成中所占比例也较大,多直接用于锅炉发电。
表2 2001和2005年越南油品进口量及其构成 千桶/日
2001 2005
年份 进口量 所占比例/% 进口量 所占比例/%
汽油 36.2 21.4 61.5 24.6
航燃油 2.3 1.4 9.2 3.7
煤油 10.8 6.4 7.1 2.8
中馏油 84.8 50.1 120.4 48.1
燃料油 28.6 16.9 40.1 16.0
LPG 2.9 1.7 12.0 4.8
其他 3.5 2.1 0 0
总量 169.1 100 250.3 100
注:航燃油为航空燃料油的简称;LPG为液化石油气。
越南油品进口主要来自邻近国家,2007年进口油品中新加坡约占40%(其中95%为燃料油),韩国约25%
(主要为柴油),中国约7%(主要是汽油)。
2. 政府积极推动大规模建设炼厂
为了改变成品油几乎全靠进口的被动状况,越南早就提出与外资合作建设大型炼厂的计划。经长期筹划的
1号炼厂于2003年秋动工,一期工程原定2006年投产,但拖到2009年2月22日才正式投产,投产后即达满
负荷运转。该炼厂为越南国家石油公司(Petrolimex)与俄罗斯Zarubezhneft公司合资兴建,位于越南中部荣
桔(Dungquat),一期产能为650万t/a,二期产能为1000万t/a。另外四大炼厂也在积极筹建中(见表3),这
些炼厂建设已列入越南政府的正式规划并经越总理批准。同时,配合这些炼厂拟建两个对外开放的大型化工园
区。
表3 越南拟、在建炼厂统计 万t/a
炼厂 投资公司 厂址 产能 拟投产时间
2号炼厂 越南PV oil公司、科威特 清化省宜山 840 2013年后
石油公司(KPI)、日本 (Nghison)
出光兴产 (Idemitsu)
3号炼厂 PV oil、委内瑞拉国家 龙山 1500 一期1000万t/a 产能,拟2013年
石油公司(PDVSA)、韩 (Longson) 投产
国SK公司、马来西亚国
家石油公司(Petronas)
4号炼厂 Technostar Management 永罗 800 一期400万t/a产能,拟2012年
公司、俄罗斯Tettoil (Vungro) 投产
油气公司
5号炼厂 美国公司、越地方民企 湄公河三角洲 200 2011年
后江省芹宜
除上述规划外,越南政府还积极推动越南国家石油公司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谈判合资建设位于庆和省云丰
化工园区的炼厂,设计产能1000万t/a,计划于2012年投产。值得注意的是在云丰园区总投资40亿美元的石
化项目已开工,并将于2012年投产。此外,该园区还于2008年初动工合资建设大型成品油保税库,计划2009
年底投入使用。届时该保税库将成为东南亚及中、日、韩间的油品调配中转地。此外,在富安石化园区的大型
乙烯项目也已获越总理批准。
如前所述,未来越南炼油产业将发生重大变化,根据具体情况可能会有低、中、高三种情形(见表4),即
越南政府的规划为中(基础)方案,加上与中国合资炼厂为高方案。考虑到过去计划的完成往往被拖延,特别是
当前的金融危机可能使已有计划推迟以及油品出口面临的激烈竞争等不利因素,中方案可能被延迟3~5年实
现,这是炼厂能力预测的低方案。无论如何,未来几年内越南炼油能力将会大幅度提高。
表4 计划建设的越南炼厂炼油能力中、高方案 万t/a
年份 2009 2011 2013~2014 2015~2020
中方案 650 850 3440 4340
高方案 650 850 4490 5340
3. 炼厂计划影响进出口
越南炼厂规划的陆续实现将对越南原油、成品油进出口产生很大的影响。
原油可供出口将越来越少 2009~2011年,越南所产原油在供给本国炼厂后所剩可供出口量将越来越少。
以2011年计,预计仅有200万t左右的原油可供出口,其可能向中国的出口量就更少。由于荣桔炼厂拟掺用
中东迪拜原油,2009年越南已开始进口原油。为稳定进口来源,越南已在2008年10月与BP公司和壳牌公司
签署长期原油供应合同。
2012年将成为原油净进口国 2012~2014年,越南原油产量将降到千万吨以下,届时炼油能力则达3000
万~4000万t/a,仅计2号、3号炼厂相继投产,其原油进口就需1000万~1500万t。即使按低方案建成的炼
能也近1000万t/a。因此越南由原油出口国转变为原油净进口国已成必然。据原油产量与消费量消长关系推测,
2012年越南即将成为原油净进口国。
可能成为东亚原油进口大户 2015~2020年,如果越南领海内仍无重大石油发现,而其炼厂建设计划基本
能完成,届时将大量进口原油,预计进口量在3000万t~5000万t,成为东亚地区的进口大户。
成长为新生代油品出口国 按越南政府的计划,荣桔炼厂建成后其生产的油品可满足国内40%的需求,
2009~2011年越南油品的进口量将大幅度降低。但如果龙山和富安两化工园区的石化项目能如期投产,则还需
大量进口石脑油。2015年前后越南将成为亚太地区新的、重要的油品出口国。
越南崛起——亚太石油市场新的竞争者和合作伙伴
1. 对我国原油进口影响不大
长期以来,越南是我国原油的进口来源国之一。本世纪初,越南出口我国的原油量占其产量的20%以上。
2004年来自越南的原油达535万t,占我国自亚太地区进口总量的37.7%,占我国进口原油总量的4.4%,占
越南当年产量的31.5%(见表5)。此后,来自越南的进口量呈陡降之势,在亚太地区向我国进口中的排名也由
首位依次降低。2007年来自越南的原油进口量最低,仅49.8万t,占亚太地区进口的15.2%。2008年这一数
量有所回升,但在亚太地区的排序及比例变化不大,来自越南的原油占我国进口量的2.8%,占越南产量的36.8
%。今后来自越南的原油进口会更少,2012年前后可能将降为零。由于2005年以来越南向我国的原油出口呈
逐年大幅度下降的趋势,因此今后越南原油出口的断绝对中国原油进口构成将不会造成大的影响。
表5 我国从越南进口原油及所占比例变化 万t
亚太地区 亚太地区 所占比例/ 所占比例/ 所占比例/
年份 进口量 排序 进口量 % 总进口量 % 越南产量 %
2002 354.28 1 1185.01 29.90 6940.77 5.10 1520 23.31
2003 350.59 1 1385.35 25.31 9112.63 3.85 1665 21.02
2004 354.82 1 1416.16 37.71 12281.55 4.35 1700 31.46
2005 319.55 2 968.39 33.00 12708.32 2.51 1750 18.26
2006 87.35 3 516.18 16.92 14518.03 0.60 1550 5.64
2007 49.77 4 573.81 15.22 16317.55 0.31 1550 3.21
2008 84.38 4 506.38 16.66 17889.30 2.83 1375 36.83
2. 轻质油品出口新竞争对手
作为原油进口大国,我国也出口相当数量的油品。由于我国大量进口燃料油、渣油用于加氢裂解以生产更
多轻质油,故对越南的油品出口也只能以轻质油为主。我国汽油的出口主要以亚太地区为主。2004年,我国向
越南出口的车用汽油达155.6万t,占亚太地区汽油出口总量的30.7%,略低于新加坡排名第二;在我国汽油
出口总量中占28.8%。此后,我国向越南出口的汽油量急剧下降,2008年仅有6.18万t,在亚太地区汽油出
口中占0.31%,占我国汽油出口总量的2.94%。明显低于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
我国的柴油需求量相当大,但从调剂进出口出发仍有相当数量的出口。与汽油类似,也主要输往亚太地区,
其中越南占更重要地位。近年来,我国向越南轻柴油的出口量有较大起伏。2003年出口量最大,达103.2万t,
占向亚太地区出口总量的48.6%,占我国出口总量的46.1%。此后总体呈下降趋势,2008年为22.7万t,但
仍居向亚太地区各国轻柴油出口量之首,占我国轻柴油出口总量的36.2%。
近年来,尽管我国向越南出口油品的数量和所占比例已有明显下降,但越南由油品的进口国变成出口国,
成为亚太地区轻质油品市场上的新竞争对手,对我国仍将造成相当的影响。
此外,越南炼油能力迅速提高可使其传统出口油品LPG的出口量大增,也会使燃料油出口能力加大,这也
为我国就近进口这些油品创造了条件。
3. 越南石油公司提早进入国际石油市场
越南对外开放起步虽较晚但进展很快。在石油工业上、下游不仅与西方公司合作,还积极与俄、日、韩,
甚至马来西亚、泰国等邻国合作,这是促进越南石油工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越南在还处于石油出口国地位时,就已开始谋求其上游在国外的发展,其动作的幅度之大,与
其作为一个小国、小石油公司的实力相比,令人惊讶和关注。2008年2月越南两家石油公司(Petrolimex、
Vietsovpetrol)与突尼斯国家石油公司签署了区块合作勘探开发协议。在越南总理访问缅甸并签署两国油气合
作备忘录后,上述两家越南公司于2008年10月与缅甸Eden集团公司签署了海上M-2区块生产分成合同。在
越南引进委内瑞拉投资兴建炼厂后,委内瑞拉也对越开放石油工业上游,2009年2月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的
子公司CVP与越南石油勘探开发公司(PVEP)签约成立Petro-Macareo合资企业,PVEP占股40%。该公司将开
发奥里诺科重酒苇Junin-2区块,预计年产20万桶重稠油。这是继中国之后第二个取得该重油开发权的东方
国家。2009年2月由PVEP、泰国PTT勘探开发公司和阿尔及利亚Sonatrach成立一个合资公司进行在阿的油
田运营,合同有效期25年,预计从2011年起每年产油200万t。该公司资本金达20亿美元,越、泰公司分别
持有40%、35%的股权。在东盟10国中继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之后,越南已成为国际石油上游市场的活
跃参与者。
可以预料,随着越南经济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越南向原油进口国、油品出口国的转变不仅对中国的
石油进、出口有一定的影响,也会对亚太地区(特别是东盟10国)的石油形势有较大的影响。在原油市场、油
品市场和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市场上都将萌生一个新的竞争者和潜在的合作伙伴。
编后语:近年来,各国的石油政策和产业形势都在逐渐发生变化和调整。亚太地区,越南由原来的原油
出口国、成品油进口国向原油净进口国、成品油出过国的重大转变,将影响整个亚太地区的石油格局,对我国
成品油的出口也势必造成不小的影响。我们在关注中东石化的崛起对我国石化产业将产生强大冲击的同时,更
应该放眼全球,密切关注可能对我国石化产业产生影响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那些石化产业格局发生或即将发
生重大转变的国家,适时调整我国石化产业发展格局,避免盲目扩大产能,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