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视角
石油大量进口无需恐慌 “乘法效应”促进经济发展
我国的石油供应,特别是进口形式, 一直是国内外能源界乃至全国上下关注的热门话题。许多人都担心大
量进口石油会影响国家安全,进口花费了大量外汇(特别是在高油价时期)是否会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事实上,
从对2000年以来我国石油进口及其影响的分析来看,无论哪个时期都没有因进口石油而影响到进出口贸易的
总体格局或构成,也没有使经济快速发展的态势受到制约。在国内生产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情况下,大量
进口石油和其他能源以及原材料不仅是必须的,而且可对经济发展产生明显的“乘法效应”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张抗
一、石油进口大幅增加并未改变我国进口构成
2000年以来,我国国内石油产量增长极为缓慢,而国民经济却高速发展,从而使石油进口量快速增长。从
进口量增速和油价变化来看,2000~2005年原油进口量增加81%,年增比率12.58%;2005~2008年进口量
增加41%,年增比率12.07%。两个时期的油品(包括各种成品油和来自原油的固体产品)年增比率分别为11.76
%和7.29%;2005年国际油价(以迪拜原油价格为准,下同)均价为2000年的1.88倍,年增比率为13.50
%,油价持续高速增长;2008年为2005年的1.91倍,年增比率为24.04%,国际油价经历了2005~2008年
上半年的超高速“疯涨”以及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大幅下跌。油价增速加快使原油进口额升幅更大,2000~
2005年原油进口额年增比率为26.35%、油品为23.34%;2005~2008年间二者分别为39.15%和42.12%(见
表1,表2)。
表1 2000~2008年我国原油和油品进口情况统计 万t,亿美元,%
原 油 油 品 原油加油品占
年份 进口量 进口额 占进口总额比例 进口量 进口额 占进口总额比例 进口总额比例
2000 7027 148.61 6.60 1805 36.57 1.62 8.22
2001 6026 116.72 4.79 2145 37.69 1.55 6.43
2002 6941 127.61 4.32 3035 38.02 1.29 5.61
2003 9113 198.24 4.80 2824 58.76 1.42 6.22
2004 12282 339.13 6.04 3787 92.41 1.65 7.59
2005 12708 478.61 6.28 3147 104.39 1.37 7.65
2000~2005年增比率/% 12.58 26.35 — 11.76 23.34 — —
2006 14518 663.98 8.39 3639 155.57 1.97 10.36
2007 16318 796.84 8.34 3380 163.36 1.71 10.05
2008 17889 1289.60 11.38 3887 299.67 2.64 14.02
2005~2008年增比率/% 12.07 39.15 — 7.29 42.12 — —
表2 2000~2008国际原油现货年均价格变化 美元/桶
2000~2005 2005~2008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年增率/% 2006 2007 2008 年增率/%
年均价格 26.20 22.81 23.74 26.78 33.64 49.35 13.50 61.50 68.19 94.18 24.04
尽管我国原油和油品进口额每年以两位数增长,但是2000~2005年,原油和油品的进口额之和在当年我
国总进口额中所占的比例却由2000年的8.22%下降到2005年的7.65%。在累积了多年高油价以后,特别是在
2006年以来超高油价影响下,原油进口额占全国总进口额的比例才有所上升,2008年达到14.02%。而由于多
个炼油厂项目完工和原油进口量的增加使油品产量大增,导致油品进口量年增比率反而由2000~2005年的
11.76%下降至2005~2008年的7.29%,使得油品进口额占全国总进口额的比例并没有明显增加。在进口量和
油价双攀升的情况下,石油进口在我国进口构成中的地位并没有改变,即使在高油价时期其比例有所上升,也
没能对进口构成造成大的影响。
二、石油进口促进经济实力快速增强
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油价上升对经济有明显的负面效应,一些论著中定量的提出油价每桶上升10美元且
持续1年就可使GDP增长率降低1个百分点;仿照此说,有人认为油价每桶上升10美元且持续1年可使中国
的GDP增长率下降0.5个百分点。
但事实并非如此。本世纪初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包括中国虽然面临着油价的持续上升,但GDP仍然保持了
增长趋势。2000年以来,我国在油价翻番增长、石油进口额高速攀升的同时,国民经济的主要指标不断上升。
2000~2002年GDP增长分别为8.4%、8.3%、9.1%,2003~2004年增至10%以上,2005~2006年达11%以
上。据2009年初国家统计局的公报复核后的2007年GDP年增比率达13.0%。2008年下半年世界金融危机开
始影响到我国经济实体,但GDP仍然增长了9.0%(见表3)。
表3 2000~2008年我国按不变价计的GDP和按购买力平价计的人均PPP年增率变化 %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GDP 8.4 8.3 9.1 10.0 10.1 11.4 11.6 13.0 9.0
人均PPP 7.14 7.51 8.37 9.32 9.44 9.49 10.08 — —
石油和多种原材料(如铁矿砂)的大量进口保障了以机械制造和初级加工品为主体的生产高速发展和出口,
后者造成了我国外贸的巨额顺差,也是外汇储备快速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出口创汇额由2000年的2492
亿美元升至2007年的12178亿美元,年增比率为26.54%;同期外汇储备由1656亿美元跃升至15282美元,
年增比率为37.37%。2009年即使因美元贬值而使外汇储备额有所降低, 但仍达1.95万亿美元,居世界首位。
中国经济实力快速增强为应对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和今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进口原油 出口油品 创造更高附加值
经济发达的石油消费国利用地缘优势兴建大型炼油厂,一方面可以满足本国需求,另一方面出口油品和石
化产品可以弥补部分进口石油的外汇需求。更重要的是消费大国炼化工业本身的要求。炼油厂和石化厂的技术
工艺不同,生产的各种馏分油品、各种化工品的比例也不同,但各种产品间的数量比例还是要受一定制约。这
就使某些油品需出口而另一些需进口。日本、韩国、新加坡等邻国正是利用进口原油出口油品和石化产品的模
式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大国来说,某些地区一些油品出口销往邻国
更有利,而同一品种在另一地区从邻国进口往往更方便。
近年来,我国原油出口的数量持续快速下降。但由于油价提高, 其出口额却呈缓慢增势,2000~2005年和
2005~2008年的原油出口额年增比率分别为4.93%和0.65%。不过,其占出口总额的比例还是呈明显降势。
大量进口原油保障了炼油厂加工量的持续增长, 使我国油品出口量呈持续快速上升之势,2008年约为2000年
的两倍。由于油品价格的涨幅明显大于原油,使我国油品出口额呈超高速攀升,2000~2005年和2005~2008
年的年增比率分别为24.19%和28.71%,其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例也略有上升(见表4)。
表4 2000~2008年我国原油和油品出口情况统计 万t,亿美元,%
原 油 油 品
年份 出口量 出口额 占进口总额比例 出口量 出口额 占进口总额比例
2000 1044 21.19 0.85 827 21.07 0.85
2001 755 13.85 0.52 924 21.35 0.86
2002 721 12.32 0.38 1071 23.87 0.73
2003 813 16.61 0.47 1385 37.17 0.85
2004 549 13.25 0.22 1145 39.56 0.67
2005 807 26.96 0.41 1401 64.07 0.97
2000~2005年增比率/% -5.02 4.93 — 11.11 24.19 —
2006 634 27.37 0.28 1238 70.66 0.93
2007 383 16.54 0.14 1551 91.49 0.75
2008 373 27.49 0.19 1703 136.60 0.96
2005~2008年增比率/% -22.65 0.65 — 6.72 28.71 —
2000年以来我国油品进出口构成主要以大量(净)出口汽油、石脑油,(净)进口柴油、燃料油、航空煤油为
特征(见表5)。随着一批千万吨级炼油厂即将投产和节约替代项目的推广, 上述油品进、出口的基本模式在近
期仍然会持续。需要指出的是,国外大部分燃料油确实用作“燃料”,但在我国进口燃料油的用途,相当一部
分通过加氢裂解、延迟焦化等工艺从中获得一些轻质油品。我国在与此相应的催化剂及相关工艺上已形成了专
利和技术特色。在海关进口分类表中此类虽列入油品,但在用途或作用上已具有类似原油的特征。液化石油气
(LPG)的进口在2004年达到高峰,净进口量635万t,居净进口油品量的24.0%。此后由于进口原油和炼油能
力的双增大,国内产量较快速提高而使LPG净进口量锐减,2008年净进口量仅193万t,仅占该年油品净进口
量的8.8%。显然,加大原油进口以促使有更高价值的油品出口增加、进口减少, 有利于我国石油工业和经济
的发展。
表5 2005和2008年我国油品进、出口构成 万t,%
2005年 2008年
油品类别 进口 所占比例 出口 所占比例 进口 所占比例 出口 所占比例
汽油 0.0044 — 563.28 33.42 198.70 4.63 203.55 10.12
石脑油 34.90 0.84 177.96 10.56 77.27 1.69 151.37 7.53
航空煤油 314.05 7.58 263.36 15.63 624.91 13.69 533.05 26.50
轻柴油 53.68 1.29 147.51 8.75 624.75 13.70 62.86 3.12
燃料油 2601.27 62.76 228.49 13.56 2160.09 47.34 724.58 30.63
其他成品油 142.83 3.45 20.29 1.20 201.02 4.41 27.52 1.37
LPG 614.12 14.82 2.67 0.16 260.02 5.70 67.52 3.34
其他油品 283.71 9.26 281.76 16.72 415.74 9.10 241.10 12.00
合计 4144.57 100 1685.31 100 4562.50 100 2011.55 100
四、合理调控 “乘法效应”促经济发展
纵观2000年以来我国石油进、出口情况,总体上处于进口量和进口油价双攀升的通道。这对约一半石油
需进口的中国来说似乎应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但事实却相反:2000~2005年,石油进口额占货物进口总额的
比例反而略有降低;2006~2008年,由于油价上升幅度过大而使其占进口总额的比例稍有提高。这说明无论哪
个时期都没有因进口石油而影响到进出口贸易的总体格局或构成,也没有使经济快速发展的态势受到制约。
进一步分析,原油的充足进口不但能基本满足国内对油品的需求,还可以发挥新建大型炼化基地的低成本优势
而适量出口油品。这在与某些邻国的贸易平衡中可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国内生产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情况
下,大量进口石油和其他能源和原材料不仅是必需的,而且可对发展产生明显的“乘法效应”。实践证明,充
足的能源和原料供应使经济充满活力,满足了不断增长的就业要求,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经济活动创造出
数倍、乃至数十倍于其所投入的能源、原材料价值量的财富,拉动出口和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形成综合国力
持续增强的物质基础。即使在进口石油和原材料价格较快速增长时期,只要我们对策适当, 可使出口产品价值
和价格有相应幅度的增长,甚至可因附加劳动和科技含量的提高而使出口额有更大幅度的提高,经济发展的进
程可不受明显的影响。即使石油和重要原材料的过大幅度增长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显示出某些负面效应,但在积
极的经济对策下也可以克服困难,以更有活力更合理的经济结构、与时俱进的经济运营获得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