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化工产业不仅提供了“三酸两碱”中的烧碱、纯碱和盐酸,而且可向下游延伸生产PVC、甲烷氯化物、环
氧丙烷、TDI/MDI等多种重要化工产品,是带动其他行业发展的基础原材料。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盐化工行
业产能增长过快、产品结构亟待调整等问题浮出水面。但当前各地招商引资和企业扩能改造的热情依然不减,为
了引导企业谨慎决策,科学发展,从本期开始,我刊特推出“盐化工系列报道”,邀请业内专家对我国的盐化工
产品的市场供需、行情走势、发展方向等进行深入剖析。
盐化工行业健康发展建议
科学规划发展我国盐化工产业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 孙丰阁
一、原盐市场布局发生变化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原盐生产国与消费国之一,近年原盐生产增长幅度保持在15%的较高水平上,是世界上
原盐产业发展最快的国家。我国盐资源丰富,包括海盐、井矿盐和湖盐。海盐主要在东部的辽宁、河北、天津、
山东和江苏等地;井盐矿床广泛分布在中部及西南部的河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四川、云南、江苏、山
东、安徽及陕西等18个省区,现已查明的氯化钠储量大于100亿t的盐矿床就有十余个;湖盐主要分布在内蒙
古、青海、新疆及西藏等西北部地区(以青海盐湖储量最为丰富,达3000多亿吨),生产成本极为低廉,但因西
北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对盐的需求也较低,远距离运输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近10余年来,受盐化工及下游行业快速发展的影响,我国对原盐的需求快速增加。2008年,我国原盐产量
达6200万t,居世界第一位,预计到2010年我国原盐产量将接近7000万t。我国海盐产能最大,井盐次之,湖
盐最低。近年受沿海地区各类园区和工业等项目建设发展的影响,北方海盐区的盐田面积逐年萎缩,海盐产能增
幅和所占比例逐渐降低,产能进一步增加的潜力不大。而井矿盐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技术成熟,投资门槛不高,
近年产能增幅较快,在全国盐总产量中的比例逐年提高。目前规划建设的制盐产能(主要是井矿盐)超过1000
万t/a。我国制盐工业呈现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盐工业还存在诸多问题:①制盐工业集中度低,现有工商登记的制盐企业800多家,
平均产能不足10万t/a,企业平均规模小,技术装备水平参差不齐。②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公路化雪、畜牧、水
处理、洗浴用盐、高纯度工业盐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从数量、品种、质量等各方面还没有拓展和满足市场需
求。尤其是液体盐的开发利用仍处于较低水平,折盐产量仅占井矿盐总产量的12%。③制盐工业仍主要以单一的
制盐业为主,资源利用率很低。海盐苦卤利用率不足20%;湖盐区由于单一提取盐,导致镁害严重,使湖盐资源
遭到污染;矿盐区的芒硝提取率不足10%,国外则基本做到零排放。④产业布局不合理。50%以上的原盐运输半
径超过200km,在美国80%以上的运输半径在150km,管输液体盐比例较高。
二、盐化工占据原盐消费市场主导地位
世界原盐的平均消费结构为烧碱占41%、纯碱占16%、食用及轻工行业占23%、道路除雪占8%、其他领域占
12%。其中美国原盐消费达到5400万t,细分用途达到14000种,通常进行统计的有8个类别29种用途,最大的
应用领域为化学品制造业(主要是氯碱)和道路除冰(雪),其中道路除冰用盐超过2000万t。美国原盐的消费
构成见图1。
我国原盐的消费结构中,盐化工用盐占73%,食用盐占16%,其他用盐占11%。所以,盐化工是我国制盐工业
发展的决定因素。我国以盐为原料的盐化工产业,主要是用于纯碱和氯碱两大行业。近年来,氯酸钠和金属钠也
发展较快,但盐的消耗较低,不足总消费量的5%,对全行业的供需平衡影响较小。“两碱”(纯碱和烧碱)的发展
拉动了盐业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以纯碱和氯碱为龙头,下游产品开发并存的盐化工产业格局。
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全球经济危机,造成我国宏观经济下滑,使盐化工行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在我国
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信心和经济刺激政策影响下,目前市场正在逐渐恢复。预计我国盐化工消费需求在“十二五”
期间仍有一定发展空间,但与“十一五”相比增长率可能有所放缓。
三、盐化工行业健康发展建议
1.谨慎看待地方盐资源优势和两碱扩大出口问题
虽然盐化工以盐为主要原料,但盐化工的主导产品均属于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纯碱和烧碱的成本很大程度
上并不取决于盐的价格,而是决定于电、蒸汽、合成氨的价格,实质是取决于煤炭的价格,盐化工的效益主要通
过煤化工的竞争力体现出来。因此,对于仅有盐资源而没有廉价的煤炭或水电资源的地区并不具备大规模发展盐
化工的条件。
近年来,我国两碱出口增长迅速,2008年均超过200万t。这很大程度上由于国际能源价格的上涨,国外发
达地区不鼓励发展高耗能、高排放的盐化工产业,因此国外的能力近年来增长缓慢。而我国由于低廉的煤炭供应,
以及相对低廉的环保成本使盐化工产品具有一定的成本竞争优势,促进了出口量的增加。
美国的天然碱比我国的纯碱具有显著的成本、质量以及服务优势,即使在我国两碱出口的主要地区东南亚市
场,其竞争力也不弱于中国。国际上最大的纯碱出口联合体美国ANSAC公司一直对于我国的扩大出口挤占其传统
市场提出抗议并提出将对中国进行倾销的警示。但美国企业一直努力维持的是高价格高利润的市场原则,并不和
中国打价格战,拼成两败具伤。但一旦我国的出口产品威胁到其根本利益,也会引起其强烈反扑。因此,对于我
国盐化工产品特别是纯碱的出口,应该谨慎对待。
2.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科学决策
我国今后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东西部鲜明的市场和资源分布冲突以及我国对高耗能化工项目日趋严厉的环
评政策和土地审批政策使得新一轮的投资决策更加艰难。
根据国家相关的项目备案以及审批程序,大型盐化工项目必须首先符合本地区行业发展和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因此,规划先行成为项目决策和立项建设的先决条件。
我国东西部资源和市场的分布冲突也使得我国相关产业政策不得不区别对待,产品和工艺方案的确定成为项
目决策的核心和难点。
3.前瞻性规划部分企业的异地重建
纯碱和烧碱是我国发展较早的化工行业,许多老企业随着城市的发展已经被居民区包围,目前需要进行搬迁
的纯碱企业有10多家,涉及的烧碱企业有几十家,合计产能达到500万t/a左右。
老企业的搬迁并非原样照搬,通常是新建装置,投产后淘汰老装置,相当于异地重建。异地重建又伴随着技
术改造、规模的扩大和产品结构调整。所以,对于异地重建的项目一定要用前瞻性的眼光规划建设,包括厂址的
选择、产品链的设计、环境保护措施等。
4.建设具有循环经济特色的产业链
两碱联合是有效发展模式之一。以山东海化为例,电石法PVC产生的难以治理的电石渣全部用于氨碱的生产,
既解决了PVC树脂行业电石渣废料利用的难题,又减少了纯碱石灰石的消耗和相关能耗及三废排放。这种模式比
较适合已有的大型氨碱企业与将要搬迁的氯碱企业的结合。
氯碱产业应体现先进的产业链特色,目前比较成功的模式之一是氯碱、TDI/MDI和PVC的结合。一是氯气优
先用于TDI/MDI的生产,产生的HCl再用于PVC,应用企业有烟台万华和上海氯碱等;二是氯碱、TDI/MDI和廉
价甘油制环氧氯丙烷的结合,氯气优先用于TDI/MDI的生产,产生的HCl再和甘油合成环氧氯丙烷。如此实现了
氯的二次利用,完全符合循环经济的理念,可显著提高建设项目的综合竞争力。
目前国内没有原料氯配套的氯加工生产装置很多,由于原料需要在市场采购,不仅在原料运输中消耗大量的
资源和能源,而且近年来液氯运输过程中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对氯产品的竞争性和进一步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许多没有原料配套的中小型氯碱及其下游产品装置,将面临巨大压力,甚至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做好氯下游产品规划是东部地区发展氯碱产业的核心。企业搬迁或新建或扩建,不应仅仅把发展锁定在大型
氯碱装置并配套PVC项目上,而应转变思路,重点考虑更先进和切合实际的氯加工方案,以氯定碱,大力发展高
档次精细有机氯产品。例如高纯氯乙酸、氯化高聚物、有机氟、有机硅及深加工产品等,包括特种氟树脂、氟橡
胶、氟系列中间体、高档硅橡胶和硅涂料的开发,氯化PP和氯化PVC的建设,环氧丙烷延伸生产特种高档聚醚
多元醇和聚酯多元醇产品并与聚氨酯装置联合,环氧氯丙烷进一步生产高档环氧树脂产品。这些产品技术含量高、
附加值高,目前国内还主要依赖进口。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氯碱装置的整体效益,大大降低单位产值能耗。
四、不同地区的发展思路
1.东部沿海地区
①沿海市县不宜再规划发展纯碱产业
我国沿海的重点产盐区基本都建设了大型纯碱装置,大连、天津两个老碱厂正在进行搬迁改造,采用联碱工
艺分别建设80万~100万t/a装置, 唐山、潍坊海化、青岛、连云港几个厂正在扩能,潍坊海天100万t/a的
装置已经投产,江苏淮安的100万t/a外资项目等待核准。沿海地区合计纯碱产能将达到1000万t/a,约占全国
总产能的50%。由于海盐质量较低,比较适合采用氨碱工艺,但氨碱工艺规模要求大(100万t/a以上),碱渣和
废液难以有效利用,且海盐产能呈现逐渐萎缩的趋势,因此东部沿海地区不宜再规划建设大型纯碱装置。
②积极探索海水淡化与盐化工生产的结合
在东部沿海一些地区,节水要比节能更为迫切。目前临海的几大纯碱企业都进行了海水冷却的利用。国内海
水淡化技术已经达到商业运行水平,并将逐渐成熟和推广。海水淡化与化工装置联合,可以显著降低制水成本。
海水首先用于大型设备的冷却;温度升高后的海水再进行淡化,可节约能耗;淡化后的浓海水(卤水)更容
易回收其中的溴素。提取溴素以后的卤水还可再提取镁、钾等化工产品。最后剩下的氯化钠盐水或可去晒盐或化
盐,或可精制后作为工业卤水使用。因此,我国沿海地区的大型盐化工企业利用海水淡化新技术生产纯水,联产
水合硫酸钙、溴、镁、钾等化工产品,能明显降低海水淡化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③建设氯碱与石油化工相结合的一体化生产基地
目前国际上成熟的经验是氯碱工业与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在布局上紧密结合,通过石油化工和天然气化工
的发展,推动氯碱工业和有机氯产品的发展。
我国规划建设的大型石化基地沿海布局众多,应注意氯碱与石油化工的结合,利用石油化工装置提供的乙烯、
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等与氯反应生产出大量有价值的有机氯产品,并带动相关工业的快速发展。
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应突出市场、港口、交通的优势,充分利用经济发达、基础化工原料需求旺盛的优势,
多开发有机氯产品,补充和完善产业链,做优做强。
2.中部井矿盐资源区
中部地区和西南部是井矿盐的主要产区,也是我国制盐产能今后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我国制盐产能将逐渐
由东部向中部转移。
中部地区的特点:一是环境相对比较敏感,废水处理和固体废渣利用是建设项目的重要考虑因素;二是盐资
源初步以卤水方式产出。针对以上特点,中部地区不适宜建设氨碱装置。联碱工艺只能采用固体盐,且质量越高
对纯碱产品质量的提高越好,适合采用真空盐,因此中部地区可适当考虑建设联碱装置,但必须与有竞争力的煤
化工(合成氨)相结合。
我国卤水化工的比例很低,国外大量采用卤水作为烧碱的原料,美国已达到87%,而我国只有10%左右。通
过卤水精制后直接作为原料,可省略由卤水做成固体盐,固体盐再溶解作精制盐水的工序,节约能耗,并且生成
的淡盐水又可返回注井采卤,可节约用水。因此,在中部地区应该采取盐碱联合的发展道路,氯碱项目应密切与
卤水的采集和输送工程结合,形成以卤水采集、输送、精制、氯碱及下游氯、碱、氢深加工的精细化工产业链,
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上中下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3.西北部地区
西北部湖盐资源及煤炭资源丰富,发展纯碱适宜采用氨碱工艺。但是建设厂址必须临近铁路,有良好的运输
条件,有满足长期需求的废液和废渣堆存场地;其次应该配套建设废液生产氯化钙装置,开拓氯化钙市场,同时
降低废液的排放量。目前青海柴达木地区规划建设的纯碱规模超过500万t/a,其中300万t/a已经开工建设或
投产。西北当地的市场容量小,而远离东部市场,因此西北部地区近期也不宜再规划建设大型的纯碱装置。
西北部地区的企业应充分利用能源、资源的优势,发展成以煤化工和盐化工为核心的大化工集团,走煤-盐-
电-碱-建材的大联合模式。通过碱电联合,可有效降低动力成本;利用热电厂的廉价蒸汽加大固体片碱比例,扩
大销售半径;耗氯产品仍以发展电石PVC为主,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多种用途的PVC树脂,增加企业的利润增长点;
电石渣发展水泥等建材产品,形成循环经济链条。此外,随着西部地区煤化工MTO/MTP项目的实施,将提供大量
的乙烯和丙烯资源,可以考虑和氯碱结合,延伸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