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碱工业结构调整重点及政策建议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 刘志远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氯碱生产大国。据统计,2008年我国烧碱产能已达2200万t/a以上,主要产品PVC
产能达到了1500万t/a以上,均位居世界第一位。在高速发展过程中,氯碱工业的结构性矛盾也逐渐凸显出
来,主要表现为行业出现明显的产能过剩;工业布局不合理;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技术的研发创新无
法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高耗能、重污染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等方面。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这些结构性矛盾已严重影响到氯碱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当前应抓住氯碱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制定出
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把调整结构抓出成效来。
十年高速发展 氯碱工业结构性矛盾凸显
1.产能过剩矛盾日渐突出
我国氯碱工业产能增长迅速,据统计,仅2004~2008年间,烧碱产能年均增幅就达到了20%,产量年均增
幅约为16%;PVC产能年均增幅达到了24%,产量年均增幅约为15%。而另据统计,2009~2011年全国
各地还有一大批氯碱项目计划投产,如内蒙古君正40万t/a PVC和40万t/a烧碱项目以及新疆中泰45
万t/a PVC和32万t/a烧碱项目等。新开工的项目与以往相比普遍在规模上有所增大,随之带来的产能过
剩将会更加严重。而在全部新增产能中,落后产能仍占一定比例,这部分产能效益很低,且利润空间不断受到
挤压,在未来的发展中已无优势可言。如何促进先进产能的科学发展,将落后产能逐步淘汰,无疑是氯碱工业
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
2.新建项目与传统项目差距增大
我国氯碱工业新建项目与传统生产项目之间差距正进一步拉大,而这一差距首先表现为规模差异日益明
显:我国西部近年来氯碱产业发展十分迅猛,大型氯碱项目的落地使得未来全国烧碱产能的重心将逐步西移。
从发展的趋势看,到2010年内蒙古、陕西、宁夏、青海和新疆5个省(自治区)的烧碱产能占全国总产能的
比重将达到18%以上;其次表现为多联产项目渐增,而多联产主要集中在碱电联合和矿电联动方面,如青海庆
华矿冶煤化集团有限公司拟建的100万t/a PVC及配套项目,其配套项目规模初定为80万t/a烧碱、160万
t/a电石、200万t/a水泥及热电厂等;第三,表现为新建项目向循环经济方向不断发展,如实现电石渣制水
泥、制砖综合利用,采用离子膜法制碱工艺和电石法PVC工艺等。因此,科学规划新建项目的同时,不断加快
传统生产项目的改造升级也是结构调整应重点考虑的内容之一。与新建项目相比,我国现有大量的传统生产装
置就相形见绌了,亟待在这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浪潮中实现升级。
3.先进技术应用不均衡
近几年,氯碱工业在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以及装备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目前,有
许多新技术已经在生产上得到应用,如改进的盐水精制技术,离子膜复极槽技术,自动控制系统(DCS),干法
乙炔发生工艺,低汞触媒以及聚合釜大型化等。但从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来看,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广仍相
对缓慢。虽然离子膜法烧碱的比例从2007年的56%上升到了2008年的63%,提升非常迅速,但仍有近37%的产
能使用耗能高的隔膜法工艺,问题十分突出。而一些中小企业应用新技术的能力较弱,研发能力则更显不足。
4.产业布局不合理
多年来,国内氯碱产能分布主要是依据“靠近原料产地或者靠近目标市场”的原则。原有的大部分烧碱产
能主要集中在华北和华东地区,约占全国总产量的66%,北方大量过剩液碱被迫销往南方。部分企业为延长销
售半径转而生产固体烧碱和片状烧碱,但与此同时也增加了自身的生产成本。由此造成的各地区价格差异在很
长一段时期内都未能化解。而最近两年,西部地区得益于自身拥有的能源和政策优势,氯碱工业发展较快。然
而过分强调这一地区丰富的煤矿、盐矿和石灰矿等资源优势,忽视了交通运输、水资源和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
影响,也使得其发展将同样受到很大限制。所以,我国在编制新的产业发展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原料产地、资
源供给条件、主要市场区域、国内外市场需求及物流等条件,尽量避免因产业布局不合理而造成产业市场优势
被削弱、利润空间被挤压、规模优势受限制等不利局面。
5.产业集中度低,整合步履艰难
2008年,全国氯碱生产企业约200家,其中PVC生产企业约100家。烧碱生产企业平均产能约为10万t/a,
平均年产量8万t;PVC生产企业平均产能约为15万t/a,平均年产量约10万t。从这一数字不难看出,我国
氯碱行业大多数企业并未达到经济规模。相比而言,国外同行业规模优势十分明显:以PVC为例,美国现有8
家生产商,其中产能达到100万t/a的生产企业有4家,平均产能约76万t/a;日本现有5家生产企业,平均
产能约47万t/a。我国烧碱和PVC装置布局分散,单体规模小,所能提供的产品数量和品种有限,无法满足市
场的多样化需求,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其次,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政绩,无视行业存在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事
实,更加加重了行业的无序竞争;由于资源布局的不均衡性,产业整合往往难以突破资源区域归属的封闭性保
护,这些因素都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6.能源、资源消耗高,产业不安全因素难以排除
烧碱是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每生产1t烧碱,采用隔膜法工艺平均消耗电量达到2410kWh,而离子
膜法消耗的电量也达到了2380kWh,新鲜水消耗量达到5~6t,且伴随有大量氯气产生。随着环保政策措施的不
断出台,国内烧碱企业面临的节能减排压力也越来越大。最近进行的电价调整将直接把烧碱每吨的生产成本提
高70元,而作为电石法PVC的生产原料,每吨电石的生产成本也随之增加98元,这就导致每吨PVC的生产成
本直接增加了150元以上。其中还不包含PVC在生产过程中的电力成本。
以山东省为例,目前全省烧碱行业还有近40%的装置采用隔膜法工艺,若按生产每吨烧碱离子膜法比隔膜
法节省0.386t标煤计算,仅2008年就多消耗47万t标煤。而一些企业对于烧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也未
采取措施加以充分利用。从目前的情况看,已实现联产的企业规避能源价格波动的能力较强,由于这些氯碱企
业配备了自己的电厂和电石厂,具有一定消化能源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的能力,竞争优势比较明显。同时,
下游产品层次丰富的企业,其消化成本波动的能力也比产品单一的企业更具优势。所以,加快技术改造与升级,
降低能源消耗水平,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也是当务之急。
充分把握产业发展规律 科学进行结构调整
1.坚持多联产发展方向
一是热电碱联产成为发展趋势。热电联产产出的电力和蒸汽价格较低,能大大降低氯碱产品的生产成本。
企业建自备电厂可获得较好的回报,有利于氯碱企业的发展。二是探索更多产品联产的可行性。氯碱产业除建
立碱电联合系统外、还可以建立氯碱与水泥、电石、塑料加工和其它氯产品等的多联产系统。或通过兼并重组,
实施煤、电、盐直接配套。PVC企业还可以考虑向产品的精细化、专用料及改性料、精细氯产品尤其是生产含
氯有机中间体方向发展。三是可考虑通过多联产建设大型氯碱生产基地。西北部地区的企业应充分利用能源、
资源的优势,发展成以煤化工和氯碱化工为核心的大化工集团,走煤-盐-电-碱-建材的大联合模式。根据市场
需求生产多种氯碱产品,形成循环经济链条。
2.构建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
一是生产企业间的一体化。氯碱企业在一体化的产业链结构中,应增加装置的灵活性投资,实现盐碱联合、
电石和PVC联合以及“煤-盐-电-碱-塑料加工和建材”的前、后向一体化同步发展。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
氯碱企业应更多关注上下游产业,形成合理的产业链。二是原料与生产企业间的一体化。氯碱企业与电力企业
建立战略联盟,实施点对点的直供电力模式,也可以有效降低氯碱生产成本。氯碱行业电耗高、氯加工产品链
丰富,因此对电力、卤水、电石、石化原料等依赖性强。原料与生产企业一体化有助于氯碱企业降低成本,稳
定原料来源。三是跨行业的一体化。东部地区的盐-碱联合、氯碱-石油化工结合,西部能源丰富地区的盐-电
(煤)-碱-PVC-塑料加工及建材的大联合模式已经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目前更应继续加大石油化工与氯碱、
PVC装置的结合力度。此外,随着西部地区煤化工MTO/MTP项目的实施,将生产出大量的乙烯和丙烯等石化产
品,可以考虑和氯碱结合,延伸产业链。
3.坚持园区化发展模式
合理规划和建设好氯碱化工园区,在园区内自行消化掉氯碱装置生产出的产品,有利于延长氯碱产业链,
增加效益。其重点应放在精细化工方面,在园区内围绕氯碱装置形成氯碱氢平衡;不断提高园区内企业产品关
联度,将氯碱装置产出的产品和副产物在园区内“吃干榨尽”;建立园区资源闭路循环系统,从根本上避免资
源的浪费;制定政策鼓励更多氯碱企业进入园区,共同发展。以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为载体,促进同类生
产型企业聚集,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产业聚集效应;通过兼并重组,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
的联合,加快上下游主导产业链条企业的纵向联合。
4.给清洁生产戴上“紧箍咒”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制定了氯碱排污系数指标,烧碱、PVC清洁生产标准也已发布。国家环保部产业
司制定的“两高”产品限制目录,也将对氯碱行业的发展产生影响。此外,国家安监总局为推广安全生产标准
化,建议氯碱行业编制安全标准化手册,并加大其推广的力度。通过这一系列行业标准与环保政策的推行,我
国烧碱行业未来将面临更大的调整与升级压力。现阶段各地的资源、能源状况不一,各氯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的情况也都有所不同,因此,不可能限定某一种发展模式让所有地区和所有企业施行。所以各地区、各企业还
应立足于自身的情况实现清洁生产目标。有不少地区和企业已经形成了以氯碱为龙头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
山东海化的两碱联合模式为例,该企业将电石法聚氯乙烯产生的难以治理的电石渣全部用于氯碱的生产,解决
了PVC树脂行业的电石渣废料利用的难题,同时也减少了纯碱与石灰石的消耗,降低了能耗及“三废”排放,
其经验可供相关企业借鉴。
5.探索战略性重组方案
我国至今还没有形成一批具有全系列氯碱产品生产链的国际级大型、特大型氯碱企业。因此,国内企业应
探索和实践战略性重组并购方案。实施重组并购应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立足于国内企业的联合重组,提高行
业集中度。2008年,金牛重组沧化;平煤、神马联合组建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烟台万华收购宁波东港
电化等。2009年,山东海化与内蒙古的3家企业联合成立了内蒙古海化辰兴化工公司,兴建电石及氯碱项目。
湖北宜化由其全资子公司内蒙古宜化化工有限公司收购海吉氯碱整体资产。这些都是开拓性地进行大型氯碱企
业并购重组实践的有力例证;二是规划发展跨行业、跨区域、跨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产业集团,通过政策
引导与扶持,鼓励国内具有一定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参与国际并购,培育中国氯碱工业的跨国集团。
6.结构调整需技术创新支撑
在氯碱工业结构调整中,技术创新的支撑必不可少。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发布的《石油和化工产业结
构调整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氯碱产业“调整产品结构,应继续提高离子膜法烧碱的产能比例,发展精细化
和专用化聚氯乙烯产品,开发高附加值的耗碱、耗氯产品。加快技术进步,研发新型分子筛催化剂和无汞催化
剂,推广干法乙炔发生技术、新型干法水泥、低汞催化剂、新型节能型离子膜电解槽。离子膜法烧碱的比重达
到75%以上,电石法聚氯乙烯使用低汞、无汞催化剂的比重达到90%以上。”可见,氯碱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靠技
术创新来支撑。目前,我国烧碱对新技术新工艺的需求相当迫切,高附加值氯加工产品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有机氟、有机硅、MDI、TDI、氯化法钛白、氯化高聚物等进口量依然很大,应通过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不断填
补国内空白。
氯碱工业结构调整需配套政策和一揽子操作措施
1.控制总量,避免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调整结构首要的是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在今后的3~5年内,除代表先进技术的新项目外,原则上
应不再新增产能。严格执行氯碱行业准入条件,在生产过程中应督促企业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能耗和污染
物排放标准、能源使用和污染物排放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对转产其他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行政审批
(备案)、土地、融资等方面应给予支持。控制总量应将新建和拟建项目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要强调符合
循环经济的要求,符合产业布局调整的要求,适应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避免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2.淘汰落后产能的补偿政策及资金支持
一是对必须淘汰的产能,要在能源、用水、信贷等方面加以限制;通过能耗、环保指标和市场机制淘汰一
批技术落后、缺乏竞争力的氯碱装置;对于明显过剩的高耗能、高污染产能,应通过有效方式促其退出市场。
二是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组并购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其中对资源节约型和循环经济型项目要给予重点支
持。
3.尽快出台节能减排的有关政策
建议中央与有关地方设立氯碱行业发展专项基金,建立包括财政补贴政策在内的节能减排激励政策体系。
目前中央政府每年用于节能减排的专项资金有数百亿,应积极争取向氯碱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大资金倾斜。从
行业层面考虑,应在全国各地建立清洁生产试点企业,对于试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项目,应根据投资方与银
行签订的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合同,按照贷款实际到位和支付利息情况,优先予以贴息支持。对具有全行业技
术创新示范作用的循环经济项目,应对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部分给予直接投资补助。通过示范引导,进一步提
高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及技术,发展清洁生产的主动性。进一步出台鼓励多联产和上下游一体化的企业利用废弃
物资的综合利用政策,支持企业提高资源产出率和循环利用水平,使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4.用完善制度来保证企业重组后的健康发展
中西部地区企业应充分利用能源、资源的优势,坚持高起点,通过各类型企业的重组,发展以煤化工和盐
化工为核心的大型化工企业集团。在重组中应注意发挥行业领先企业的带动作用,迅速提升行业企业的整体规
模和档次,有效提高氯碱化工的集中度。同时还应积极促进企业文化的融合,加快企业重组的制度建设,实现
有效的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调整,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董事会中的外部董事应占多数,在
选好董事长基础上,坚持董事长与总经理分设)并从机制上防范企业运营风险,使企业获得长久的生命力。东
部地区有实力的中小企业应适度扩大生产规模,为做大做强打好基础。具备一定发展条件的中小氯碱企业应争
取进入资本市场,提高资源的占有率,实现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还应突出市场、港口和
交通优势,争取有更多的产品出口,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形成良性发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