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谈“十二五规划”(1)
“十二五”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结构调整思路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 白颐
编者按:“十二五”将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十二五”规划也将为我国化学工业未来的
发展方向制定蓝图,因而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制订的关键一年,从本期起,本刊将陆续
约请业内各领域专家、企业代表畅谈对“十二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从多角度引领读者了解与认识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未来方向……
“十二五”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从“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面对
全球金融危机等新形势,石化行业需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提高产业
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增强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当前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主要特点
1. 行业进入产业转型期
改革开放以来,包括石油和化学工业在内的原材料工业在我国发展迅速,目前主要产品都已具有很大的规模,
多种产品产能位居世界第一位,在国际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取决于国家所处工业化阶段,
以及由该阶段所决定的需求、供给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变化。从目前到“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工业
化中期向后期转变的过渡时期。根据国际经验,随着我国工业化的阶段性变化,原材料工业的内部结构特征也将
相应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传统产业比重下降,而高端和新型产业将得到较快发展。这期间将成为我国原材料工
业调整转变的关键时期,既要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也要为应对未来需求升级和产能过剩进行战略性调整。
在这个转型时期,石化工业结构调整仍需进一步加快,以适应国内相关行业产业升级对石化产品提出的更高需求。
2. 石化产品结构性短缺现象仍将持续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经过多年迅速发展,大多数产品产能快速增加,产品供应已由“整体数量短缺”转变为
“结构性短缺”。在传统大宗石化产品领域,结构性短缺主要体现为:产品总产能已超过国内市场需求量,但与
此同时装置开工负荷较低,仍有大量产品进口,如2009年我国甲醇产能2200万t/a(不包括联醇),装置开工负
荷仅50%,而同期甲醇进口量达到529万t;2009年聚乙烯、聚丙烯、乙二醇、聚苯乙烯、ABS、合成橡胶等石
化下游产品的进口量均超过2008年,其中竞争力不强的因素较突出。在下游新型化工材料和精细化学品领域,
结构性短缺主要体现为:高端品种短缺,产品差异化程度较低,进口依赖程度高;部分科技含量高的产品目前尚
处于空白。
石化产品结构性短缺是行业内部结构性矛盾的具体体现。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原料供应受到多重制约,行
业集中度仍然偏低,落后产能仍占有较大比重,产业竞争力不强;部分行业缺乏有力的监督和引导,产业盲目发
展,产能过剩严重;产业布局仍存在原料与生产分割、产品与市场分割等不合理之处;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较弱,
很多科研成果难以实现生产应用,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体系尚未建立等。
3. 资源短缺长期制约产业发展
我国原油资源短缺,人均占有储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并且产量难以在短期内大幅提升。随着国内炼
油能力的快速提高,以及交通运输等下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原油缺口逐年扩大。2009年我国原油缺口高达2.1亿
t,预计2015年将进一步增至2.62亿t,原油进口依存度达到55%,同时还将面临着国际原油价格巨幅波动的
影响。原油资源的短缺,不仅对我国石化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制约,而且是关乎国家能源安全以及社会稳定的重
大问题。
受轻烃资源限制,国内乙烯裂解原料以石脑油为主,与中东以乙烷为主的原料路线相比竞争力较弱。而且,
我国原油重质化趋势明显,化工轻油收率有限,还要考虑油品、乙烯与芳烃之间的平衡,直接影响到我国乙烯工
业总体竞争力和发展规模,进而影响到了下游合成材料、有机原料的生产成本和竞争力。
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价格不断上涨。根据我国天然气利用政策及其价格,天然气的化
工利用已受到制约。并且,我国天然气资源主要在中西部地区,东部化肥主要消费地区天然气供应紧张,价格偏
高,生产化肥经济性较差。
煤炭是我国的优势资源,煤炭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0%,储量丰富,煤种齐全。同时,我国煤炭资源地域
分布差异较大,主要特点是“北多南少、西多东少”。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发展煤化工行业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
但煤化工生产普遍具有耗水量大的特点。而我国水资源缺乏,与煤炭资源呈现明显的“逆向分布”——大量淡水
资源集中在南方,煤炭资源则主要分布在水资源匮乏和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中西部地区,水资源已经成为西北地
区发展煤化工产业的重要制约因素。
4. 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增大
200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2500美元。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升级,能源、
重化工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特别是基本工业产品需求量激增,钢铁、冶金、石化、建材、机械制造等重型工业
行业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重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环境形势日趋严峻,很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
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土壤污染面积扩大,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
仍未得到根本扭转。此外,我国还面临着CO2等温室气体减排的巨大压力。在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传统
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亟需转变。这是对包括石油和化学工业在内的多个工业行业
提出的重大课题。
5. 技术创新能力整体不足
近些年,我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科技创新不断取得进展,但仍然存在整体创新能力不足、
企业科技投入少的问题。我国大中型企业的实际研发经费,低的只占企业营业额的0.5%,高的也只有0.8%;
进驻科技园区的小企业研发经费比例能达到1.9%,其他小企业只有0.63%。而发达国家的企业研发经费平均占
企业营业额的3%,高技术企业为5%,甚至10%以上。
石油和化学工业的科技创新具有系统复杂、资金投入大、周期长等一系列特点,因此目前我国的石油和化学
工业系统使用的技术大多数仍处于追随和仿制阶段,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媲如在成套技术方面,许多先进技术仍
需要系统地进行集成和优化;已经国产化成功的大型设备,在质量和运行稳定性上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
的差距;在新技术和新产品应用开发方面,相当一部分尚停留在小试或中试的水平上。尤其在中下游产品领域,
产业化推进速度较慢;在节能减排方面,许多先进技术(如节能节水技术、过程耦合技术、智能化模拟技术、污
水零排放技术等),还需要加大推广力度;在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国外普遍采用的先进控制技术(APC),
在我国还处于试点和局部推广应用阶段,限制了高水平装置优化操作运行。
“十二五”石油和化学工业结构调整思路
1. 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贯彻落实《石化工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的有关要求,按照国家保增
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战略部署,充分利用我国制造业做大做强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石化产品内需
扩大的机遇,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以满足内需为主导,以保持全行业平稳增长、增强行业竞争力为
目标,以保障国内有效供给、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推动节能减排为工作重心,以淘汰落后产能和增强
自主创新能力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积极发展高端石化产品。到2015
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结构将更趋合理,经济增长方式将更加科学,产业发展后劲和风险应对能力大幅度增强,
成为世界上有重要影响力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强国。
2. 石油和化学工业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从发展基础化工原料向发展高新化工品方向转变,从以规模化入手
发展初级化工产品向发展高附加值的高端化工产品方向转变。从粗放型生产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支持
发展与现代技术发展联系紧密、市场发展较快、对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有明显带动作用的行业。为国民经济的持
续健康快速发展做出贡献。
到“十二五”末,使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有效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加,行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规模
水平进一步提升,空间区域布局更加合理,自主创新水平和科技贡献率大幅提高,国际综合竞争实力显著增强。
经过5~7年的努力,实现我国由石化工业大国到石化工业强国转变。
3. 全行业经济总量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总产值、利润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2%以上。虽比“十一五”期间全
行业超过20%的增速有所降低。但增长方式明显转变,增长质量显著提高。由过去扩展外延式的单纯产能扩张转
变为充实内涵式的增长。到2015年,石油和化学工业总产值由2008年的6.5万亿元增长到12万亿元。届时,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总产值将占世界总量的30%左右。“十二五”石油和化工各行业发展目标见表1。
4.“十二五”石油和化学工业结构调整的核心任务是:保证有效供给,实现行业长期稳定增长;加快产业结
构调整,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坚持一体化发展模式;科技创新仍是核心动力,发展高端石化
产品,以差异化、高价值的产品技术引领发展;原料多元化、发展新能源成为战略重点,积极推动走出去战略,
加快国际化进程;“绿色”低碳经济与环境保护将成为高度关注焦点。
5. 企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15年,形成若干个年加工能力2000万吨级的炼油基地,全国炼油厂平均规
模超过600万t/a,乙烯装置平均规模达到60万t/a以上;氮肥、农药、氯碱、纯碱、电石等传统行业通过淘汰
落后、兼并重组减少企业数量,提高产业集中度;全国石油和化工百强企业销售收入占行业的比重提高到1/3,
年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企业达到10个以上等。
6. 产品结构更趋合理。进一步提高油品环保质量,柴油、汽油比例趋于合理,可基本满足国内油品需求;
乙烯下游产品专用料比例上升,品种进一步丰富;高浓度化肥比重提高到85%、缓控释肥推广规模扩大;子午线
轮胎、离子膜烧碱、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环境友好型涂料和染料等先进产品的比重明显提升;工程塑料、氟硅
材料、聚氨酯等高端石化产品自给率进一步提高等。
7. 原料结构更加优化。乙烯原料多元化,煤、重油制烯烃的比重提高到20%以上;天然气氮肥的比重有所
下降;劣质煤资源和低品位矿的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盐化工原料中盐卤利用比例达到80%以上,PVC中乙烯原
料法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等。
8. 产业布局更趋合理。成品油“北油南运”的状况得到改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产业集聚度进
一步提高,建成若干个2000万吨级炼油、200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煤化工产业向原料产地集中,煤化工“全面
开花”的势头得到遏制;原料产地化肥比重提高到60%;专用化肥等深加工产品和精细化学品向消费地集中;石
化园区和石化产业集群的建设更为完善。
表1 我国炼油和化工产品市场供求状况及设想 万t
2008年 2015年
产量 产能/万t·a-1 消费量 预测需求量 产能目标/万t·a-1
石油炼化
原油加工量 34207 42100 56000
汽柴煤油 20837 21500 29700
乙烯 999.8 998.5 2050 3200 2200
(当量) (当量)
丙烯 1074 1107 1590 2490 2100
(当量) (当量)
对二甲苯 317 428 613 1360 1150
合成材料
合成树脂 3129.6 3628.6 5191 5910 6060
合成纤维 2241 2970 2161 3170 3800
合成橡胶(含胶乳) 238.3 282.3 348.9 450 450
化肥
合成氨 4995 5500 5019 5376 6000
化肥 5867.6 6775 5786 5930 7130
氮肥 4331.2 5000 4073 4355 5120
磷肥 1258.9 1425 1126 1215 1570
钾肥 277.5 350 587 650 450
化工新材料
工程塑料 61.9 96 184 346 200
有机硅单体 32. 0 80 85 180 200
聚四氟乙烯 4.4 5.1 3.9 4.5 6.0
基础原料
PTA 928 1199 1610 2400 2150
甲醇 1126 2300 1233 3750 4000
醋酸 245 380.5 273 380 830
乙二醇 184.6 229.4 703 980 650
苯乙烯 266 316 547 870 650
苯酚/丙酮 93.3 106.6 166.4 290 320
丙烯腈 94.1 101.1 122 190 140
TDI/MDI 80.0 96.0 121 224 260
纯碱 1881.3 2100 1670 2350 3000
烧碱 1852.1 2500 1647 2450 3300
硫酸 5110 6000 5500 6000 6500
电石 1360.8 2050 1350 2700 3000
精细化工
农药 190.2 200 105 120 200
涂料 638 800 650 900 1100
染料 68 100 54 65 100
食品添加剂 390 500 320 430 550
饲料添加剂 325 450 320 210 500
表面活性剂 195 250 225 310 400
轮胎/万条 35000 40000 24500 45000 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