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关于“十二五”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规划的思考
2010年33期 发行日期:2010-08-25
大家谈“十二五”规划(2)

关于“十二五”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规划的思考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产业发展部
  一、行业初具规模  发展仍有空间
    2009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总产值(现价)达到6.63万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2.1%;增加值占全
国工业增加值的12.0%,约占全国GDP的4%。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和化工产品生产、消费大国。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石化产业发展迅速,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大型合成氨等成套技术装备本地化
取得较大进展,一些技术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了一大批国内知名、世界上有影响的大公司。但是与西
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石化行业总体还处于大而不强的状况,石化产品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大宗、传统产品,
处于世界石化产业链的中、低端,技术密集型的高端产品需要大量进口。国内企业技术、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能耗、物耗偏高,一些关键技术、装备还处空白,竞争力偏弱。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及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石化产品消费仍处于增长期。我国
石化行业目前处于上升期,竞争力不断增强,在综合比较上有优势。依托稳健发展的经济环境,及时调整战略
步伐,“十二五”期间我国石化产业仍然可以获得快速的发展。
  二、影响行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1.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会持续到“十二五”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外需求下降导致石油和化工生产持续下滑,价格大幅下降,企业库存大增,效益
骤减,很多企业生产经营一度陷入困境,发展形势十分严峻。
  此外,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需求减弱对中国石化产业出口产生重大不利影响。2009年以来,在国家相关政
策的刺激下,国内经济开始企稳回升,石油和化工行业也逐步走出低谷。特别是下半年开始,产量、价格、效
益等指标均出现明显好转,但是总的来看,经济回稳的基础还不牢固,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出口市场很难在短
期内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状态,行业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
   2.资源、环保压力仍是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石化行业对资源的需求量及面临的环境保护压力越来越大,受此制约,行业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目
前石油和化工行业90%以上的产品原料来自矿产资源,每年消耗固体矿约3亿t左右,原油表观消费量已达到
3.9亿t。石化产业是一个典型的资源依赖型高能源强度产业,但是中国又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我
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0%,天然橡胶对外依存度超过70%,硫资源对外依存度高达60%,钾肥对外依存度
也在50%以上,资源匮乏制约了石化产业的发展。
  目前石化产业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日益显现。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企业的环保成本不断上升,一些地
区(园区)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迫使区域内部分企业不得不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搬迁。而随着我国石化工业
的继续发展,排放总量的指标将越来越面临被突破。
   3.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
  由于一些地区和企业对产业发展格局、产业发展态势缺乏认识,导致投资增长过快,部分产品的产能出现
过剩。如尿素,2005~2009年全国累计新增产能1700多万t/a,到2009年底,尿素总产能达6556万t/a,超
过国内需求约20%,但目前在建和规划建设的项目产能仍达近1000万t/a。又如纯碱,2009年国内产能已达2400
万t/a,2010~2012年可能还将新增产能1000万t/a。煤化工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据不完全统计,各地规划中
的煤制油项目总规模已高达4000多万t/a(有的已开展前期建设),规划中的MTO项目多达18个,总产能为
1410t/a(2007年已开工建设3项,产能113万t/a),还要新建自行配套甲醇4230万t/a,基于对醇醚燃料需
求的高度期待,近年来我国甲醇项目几乎“遍地开花”,产能也严重过剩。
  4.产品结构不合理,精细化率待提高
  目前国内石化行业通用大宗产品多,专用产品少,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基础化工产品多,
石化深加工产品、精细化工产品以及高档产品比例低。即使一些较高档的石化产品,已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但也只是通用品种、牌号实现自给,高端产品仍需进口。例如我国四氟乙烯单体生产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已
建成万吨级生产装置,总产能已超过6万t/a,国内市场呈现过剩趋势,然而可熔易塑化的高端品种仍需进口。
  精细化工为世界各大工业国在化学工业领域中发展的一个战略制高点,也是一个国家综合技术水平的标志
之一。我国精细化工行业的科研开发投入严重不足,精细化率约为35%~40%,还处于发达国家上世纪80年代的
水平。
  5.产业布局有待优化
  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布局不合理是造成我国石油和化工产业竞争力不强的重要原因。我国炼油、化肥、
农药、甲醇、电石、氯碱、纯碱等行业的企业数量都多达数百家甚至上千家,产能总和位居世界前列,但企业
平均规模却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部分资源型产品生产远离原料产地,而一些污染排放量较大的企业又集中在
环境容量较小的地区。只有加快结构调整,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实施兼并重组特别是跨地区的兼并重组,促
进企业做强做大,才能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抗风
险能力。
  6.科技创新能力亟需提高
  科学技术水平制约着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目前我国石化产业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还比较低,突出表现为:
①投入不足。②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③全行业科技力量协调运作和科技资源合理配置有待
加强,行业内攻关课题的选择局限于企业现有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新产品的开发,很少涉及行业共性、关键
技术的攻关。④成果转化率低且原始创新能力及技术集成创新能力不足。
   7.面临较大国际竞争压力
  世界石化产业格局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首先,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中心逐步集中到高新技术化工
领域,一些能源、资金、技术和劳动密集型石化产品逐步从发达国家向亚太、拉美、中东和东欧地区转移;其
次,资源和市场在产业格局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不少西方发达国家都在紧缩本国石化生产,而转向资
源国家或拥有广大市场的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最后,石油是石化产业的基础原料,但产量增长有限,需求却
不断增加,原油品质不断下降,环保压力不断提高。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东各产油国纷纷改变发展战略,由过去单纯依赖油气资源出口,向下游一体
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石油化工产业,速度迅猛。中东凭借其油气资源优势所建的外向型石化装置,由于起点
高、规模大,势必加剧世界石化业的竞争态势,对中国石化产业构成巨大的压力。
  三、“十二五”石化产业规划总体目标和发展思路
                                           总体目标
  1.原料结构和产品结构显著改善
  加快完善油气资源供应体系,在加大国内勘探开发的同时,鼓励企业到海外独资或合作开发油气资源、投
资建厂;实行炼油化工一体化,提高轻质油品的总收率,优化乙烯原料结构,稳定国内成品油市场供应;提高
劣质资源、低品位矿石以及废弃物的利用效率;继续提升高浓度化肥的比重,扩大缓控释肥推广规模;子午线
轮胎、离子膜烧碱、安全经济环境友好型农药、环境友好型涂料和染料的比重明显提升;工程塑料、氟硅材料、
聚氨酯材料等高新产品自给率进一步提高,化工产品精细化率达到45%以上。
   2.产业布局结构更趋合理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形成若干个2000万吨级炼化一体化生产基地;化肥、
甲醇、电石等资源型产品向原料产地集中,主产区化肥、电石占全国的比重分别提高到60%和70%;涂料、染料
等精细化学品及化工新材料向消费地集中,形成一批与市场联系紧密、具有不同特色的产业园区;在坚决遏制
煤化工盲目发展的基础上,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发展一批新型煤化工生产基地。
  3.企业组织结构逐步得到优化
  到2015年,炼油、乙烯装置平均规模分别达到和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氮肥、农药、氯碱、电石等行业提高
产业集中度;培育一批著名品牌龙头企业,大幅提升行业百强企业销售收入所占比重,进一步扩大销售收入过
千亿的企业数量。
  4.技术装备和科技创新水平明显提升
  千万吨级以上炼油、百万吨级乙烯、大型粉煤制合成气等成套技术装备基本实现国产化,异戊橡胶、氯碱
用离子膜等产业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甲烷、煤制乙二醇等示范工程建成投产,干法
乙炔制聚氯乙烯等技术更加成熟。
  5.节能减排目标明确
  到2015年,确保完成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电石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至1t标煤,黄磷下降至
7t标煤,合成氨下降至1.7t标煤;相对于“十一五”末期,COD排放量下降8%,氨氮排放量下降15%,工艺过
程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5%。
                                         发展思路
  1.满足国内各行业需求
  石化行业属配套性行业,对经济拉动作用较大,关联性较强,涉及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对促进农业、汽
车、建筑、轻工纺织、航空航天、国防及新能源等产业的升级具有很大推动作用,满足这些行业要求将是“十
二五”石化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2.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
  随着石化行业近十年的快速发展,行业长久以来积累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如产品结构不合理、
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资源能源供应紧张、产业集中度低、科技创新能
力弱、低水平重复建设等。行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十二五”发展规
划工作重点。
  3.培育石化行业新的增长点
  我国生产的石化产品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大宗、传统产品,随着近几年大量资本的投入,产能过剩严重。
培育新的增长点是我国石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点,也是石化行业能否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
  4.进一步促进行业节能减排
  石油和化工是能源消耗量大、废弃物排放量较高的产业,能源及环境对行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突出。减少
行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是行业规划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石油和化工产
业需通过清洁生产、低碳技术的应用,推进行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限制高消耗、高污染产品的发展,
转变粗放的发展理念和模式。
  5.稳定国际市场份额
  前几年,由于我国基础化工原料型产品规模扩张过快,加上国内企业在人力资源、产品市场、原材料供应、
优惠政策、金融支持、外部条件等方面的优势,在国际上挤占了不少市场份额,我国很多产品产量的30%依赖于
出口。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萎缩较大,使国内大多出口型企业经营遇到困难,稳定国际市场份额是“十
二五”石化行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6.强化原料供应能力
  加快完善油气资源供应体系,在加大国内勘探开发的同时,鼓励企业到海外独资或合作开发油气资源、投
资建厂;实行炼油化工一体化,提高轻质油品的总收率,优化乙烯原料结构,稳定国内成品油市场供应;提高
劣质资源、低品位矿石以及废弃物的利用效率,稳定石化行业原料供应水平。
  7.园区化模式仍是发展方向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长期存在布局分散、装置规模小、环境污染重、中间产品物流成本高以及资源利用率
低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仍需学习国外石化产业成功做法,走园区化发展的道路,按照一体化、园区化、集约化、
行业联合等的发展模式,建设一批上下游一体化的基地,以推动产业升级。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