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行业贸易摩擦特点、成因及发展趋势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 董涛
我国已经连续15年成为全球反倾销措施最大的目标国,而石化行业更是遭受贸易摩擦的重灾区。1979~2010
年8月,全球共启动对华贸易救济调查案件1378起,其中石化行业的贸易救济案件305起,占比22.13%,位居
各行业之首。与此同时,在我国对国外贸易救济调查中,化工案件也占据首位。1997~2010年8月底,我国反倾
销立案63起,其中化工产品43起,占整个立案数量的68.25%。
一、贸易救济情况
(一)2009年国外对华发起贸易救济中,石化案件位居前列
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国外对华共启动119起贸易救济案件,同比增加11起,其中石油和化工行业是重灾
区。2009年国外对华石化产品共启动23起贸易救济调查,同比增加8起,位列各行业之首。其中,反倾销13起,
反补贴2起,涉华保障措施5起,特别保障措施3起。
2009年,共有8个国家(地区)对我国石化产品启动贸易救济调查。其中,印度启动14起,占比60.9%,
位居首位;美国和阿根廷各为2起,占比各为8.7%;位居第三位的是欧盟和巴基斯坦,均为1起,占比各为4.3%。
2010年1~8月,国外对我国贸易救济调查中,石化行业发生了12起,同比下降2起,仅次于冶金行业,
占总数量的比例达到26.67%。其中,反倾销9起,涉华保障措施3起。
2010年截止8月31日,共有6个国家(地区)对我国石化产品启动贸易救济调查。其中,印度启动5起,
占比41.67%,位居首位;欧盟为3起,占比25%;位居第三位的是俄罗斯,为2起,占比为16.67%。
(二)我国石化行业充分运用贸易救济措施维护产业安全
2009年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逐步加深,商务部加强了立案调查工作,化工领域的立案达4起,数
量与2008年持平。立案产品分别为甲醇(6月24日立案调查)、锦纶6切片(4月29日立案调查)、核苷酸类食
品添加剂(3月24日)、对苯二甲酸(2月12日)。涉案国家和地区共10个,分别为美国、欧盟、沙特阿拉伯、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西兰、俄罗斯、中国台湾、泰国、韩国。
2010年4月22日商务部对原产于欧盟和美国的进口己内酰胺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二、贸易摩擦特点
(一)形式上,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技术壁垒增多
1. 新的贸易保护措施抬头
各国大力寻求经济恢复发展时,正是企业寻求政府保护本国产业的关键时期,也是贸易摩擦高发时期。2009
年贸易摩擦的形式从反倾销向多种贸易保护手段扩展,包括反补贴、特保条例、知识产权调查、技术性贸易壁垒
手段等。以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保障人权等为借口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能耗标准、社会责任等贸易保护措施也
日益增多。
2. 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多
(1)碳保护、碳关税成为新型的“绿色壁垒”
现阶段通过刻意提高贸易关税如“碳排放”、“碳关税”和非关税如环境标准等手段已经成为美国和欧盟等国
家凭借发达先进的环保技术,阻碍他国产品进入从而保护本国市场的贸易形式。
碳关税的实施,使得国内化工企业经营成本增加。据计算,若实施碳关税将导致化工产值下降6%。根据目前
全球碳减排平均成本约70美元/t碳的水平,如果征收30美元/t碳的关税,将导致我国进口总额下降0.517%,
出口总额下降0.715%。而化工产品作为高耗能产品,碳关税将直接导致其产值大幅降低,最大降幅约达到6%。
如化肥产业,在征收30美元/t碳的税额标准下,其总产值将下降3.29%,在征收60美元/t碳的标准下,其总产
值将下降5.89%。
(2)REACH及CPL等法律法规增加贸易壁垒的空间
REACH法规将打破目前国际化学品贸易平衡的局面。REACH法规是一个涵盖化学品生产、贸易以及使用安全
的全面法规,目的是在欧盟市场范围建立起统一的化学品监控管理体系。据测算,欧盟REACH法规将使我国从欧
盟进口化学品的平均价格普遍提高6%。据保守估计,我国企业每年为REACH所要负担的成本,约为5亿~10亿
美元,中国化工生产总值将因此下降0.4%。
今年12月1日,一项波及面超过REACH的法规将强制执行,这就是CLP法规(《欧盟物质和混合物的分类、
标签和包装法规》)。CLP不仅和REACH一样在今年12月1日面临第一个截止日期,而且受其影响的化学品种类将
超过REACH法规,甚至连生物杀灭剂、植物保护剂和因对欧出口量低于1t/a而无需担心REACH的企业也将受波
及。对于国内有对欧出口贸易的化工企业来讲,应对CLP已成燃眉之急。
欧盟农药新法规构成技术壁垒挤压我产品出口空间。继欧盟REACH法规后,2009年11月24日,欧盟理事会
通过了一项关于植物保护产品(主要是农药等)授权的新法案,将对我农药出口构成新的贸易壁垒。我国农药出
口额占欧洲农药进口总额的4.4%,新法规的颁布将影响300家农药大厂或1000家中小企业的出口。
(3)对化学品的管理日益严格,成为阻碍化学品贸易的门槛
美国汽油新规将影响亚洲苯出口。美国环保局制定的移动源有毒气体(MSAT)Ⅱ规定将于2011年1月1日
起实施,届时将减少美国市场对苯的需求,从而影响亚洲苯出口。该规定要求美国主要大型炼油商将汽油中的苯
含量限制在0.62%以下,而当前美国新配方汽油中的苯含量平均为1.3%。
(二)国别上,从发达国家转向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增加
我国是一个具有完整产业体系且区域发展水平落差较大、不同层次产业都能同时发展的大国,这就决定了与
中国存在产业竞争关系的国家同时遍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目前,对我国提出贸易救济的国家正在从美国、
欧盟等规则制定主导国向其他国家扩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目前占我国此类调查总数的82%。这是因为我国的
对外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从以前的欧美日为主体向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倾斜。因为竞争性强,我国的贸易摩
擦有1/2和印度有关。2009和2010年印度对我发起的反倾销案件居各国之首,欧盟对我的反倾销两年来均居第
二位。
(三)对低附加值产品大肆施压,并出现向高附加值产品征税的苗头,尤以全产业链围剿的新动向引人关注
1.涉案产品多在低附加值领域
在2009年国外对华启动的23起石化产品贸易救济调查中,涉及无机化工原料居首位,为8起;有机化工原
料的案件数位居第二,为7起;合成材料4起;轮胎3起;农药1起。涉案产品集中在有机和无机等大宗和低附
加值产品上。在2010年国外对华启动的12起石化产品贸易救济调查中,涉及有机化工原料居首位,5起;合成
材料和无机化工原料的案件数位居第二,各为3起;轮胎1起。2010年由于有机化工原料与合成材料产能急剧扩
张,竞争加剧,导致贸易救济案件集中在这两个领域。
2.高附加值石化产品出现反倾销苗头
以往化工行业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产品上,但随着我国一些高附加值化工产品产业化技术的突
破,打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产业竞争能力迅速增强,正成为贸易摩擦的对象。以轮胎为例,自从美国对我
国非公路工程轮胎发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以来,涉案产品已逐渐转向载重子午轮胎、工程轮胎等高附加值产
品。
3.全产业链的调查打击磷化工产业
从磷化工产业来看,2007~2008年,被国外双反调查的重点是磷酸等上游产品,而2009年后,延伸到下游
三聚磷酸钠等磷酸盐产品。2009年磷化工产品先后遭到印度、美国反倾销调查4起,今年截至目前,美国和印度
对我磷化工产品作出反倾销初裁2起,反倾销终裁2起,行政复审初裁1起。
三、贸易摩擦原因
针对化工产品实施的贸易保护措施,不仅限制了化工产品的出口,还会导致部分化工产品进口价格上涨,增
加企业经营成本,导致众多化工企业产值下降。此外,贸易保护同样还会使关联产业受到影响。同时,贸易保护
还导致部分产品上游产业出现库存积压等情况。近年来,贸易摩擦频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
(一)金融危机,致使国内生产受到影响
金融危机后,欧美日等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国内经济矛盾凸显,政治压力增大,使其急于进一步将国
内矛盾转嫁国外,造成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密集出台。贸易保护主义已经成为我国出口的最大威胁,愈演愈烈的态
势值得警惕。
首先,失业率居高难下,消费回升持续性令人担忧。欧元区失业率维持在10%的高位;8月美国失业率9.7%,
为1983年6月以来的最高水平,美联储估计这一数据到2012年底才能降到7.5%。高失业率直接影响到消费动力。
虽然今年前5个月美国消费意愿尤其是耐用消费品的恢复较快,但是美国8月耐用消费品订单下降1.3%,预示着
消费放缓。而欧盟消费仍显疲软,该地区8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仍保持在负值。其次,工业和制造业产能利用率
回升速度趋缓。美国8月份整个工业产能利用率仅有74.6%,这一指标比1972~2009年平均水平低6个百分点,
环比并没有增加。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的新兴经济体受通胀压力增大等因素影响经济增长放缓。
经合组织最近发布的综合领先指标显示,“金砖四国”增长的步伐已经不同程度地放慢。
(二)产能过剩成为贸易摩擦频发的起因
贸易保护限制了出口贸易,导致化工产品贸易格局发生改变,部分化工产品转向国内市场,对于国内本已饱
和的市场来说,产能过剩更加严重,产业竞争更加激烈。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密集的领域,恰恰是产能严重过剩的
产业。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烧碱、纯碱、化肥等行业的出口量已占国内产量的20%以上,轮胎出口量占国内产量
的50%以上,随着产能的快速扩张,这些产业的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加深。粗放的出口方式加上非市场经济地位,
自然让这些石化产品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众矢之的。中国欧盟商会的一份研究报告也表明,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
了中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压力以及反倾销案的层出不穷。
受金融危机影响,预计未来二、三年内世界经济总体上可能将在低速增长中震荡。如果2012年之后全球经
济恢复增长趋势,在新增产能减慢的情况下,全球石化行业过剩情况将会逐渐缓解。但如果全球经济持续衰退,
需求继续下降,过剩产能将难以被市场全部吸收,全球石油和化学工业产能过剩的情况将持续到2015~2020年。
我国作为世界为数不多的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区域,将成为国外过剩产能的主要转移目标,对未来我国石化行业
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而我国石化工业由于自身竞争力的缺陷,在全球一体化的竞争中,对于国外过
剩产品的冲击难以形成有效的抵御能力。
(三)国内需求不旺,出口大幅增加
目前国内部分化学品需求增长已经出现放缓趋势。据石化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前7个月原油表观消费量
增幅较上半年回落2.9个百分点,成品油增幅回落1.7个百分点,化肥回落1.5个百分点,合成树脂回落2.3个
百分点。预计三季度上述产品表观消费量还将进一步回落。
出口大幅增加。前7个月化工进出口额为1578.56亿美元,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9.76%,同比上升59.16%。
其中进口额为906.97美元,上升41.07%;出口额为671.60亿美元,上升92.52%,出口增速首次快于进口增速,
致使贸易逆差缩小。
(四)国内企业竞争力不强
我国出口产品总体附加值不高,多“以量取胜”,也确有个别企业低价竞销,授人以柄。就以轮胎特保案来
说,部分产品在美国的价格比国内还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国内条块分割,地方保护严重,导致企业在国内
的销售成本还高于美国。
四、发展趋势
(一)各国强化贸易保护措施,致使贸易救济案件出现增长趋势
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前不久公布了强化贸易救济措施的14项建议,旨在加强反倾销和反补贴等政策的执行
力度,对进口贸易不公平问题采取更为严厉的立场,尤其是针对中国等“那些市场会受到政府控制的国家”。美
国商务部计划在经过公众咨询后于秋季开始实行相关政策。
此外,日本也于日前调整了反倾销裁定条件,准备开始挥舞反倾销大棒。据《日本经济新闻》日前报道,
经产省针对来自国外的不正当廉价进口产品,放宽申请反倾销调查的条件,以便于受侵害企业提出申请,政府受
理并及时立案调查,采取反倾销特别关税措施。经产省称,一旦受理申请展开调查,裁定反倾销,采取措施的几
率是70%~80%。
(二)贸易壁垒更隐蔽,标准成为抓手
欧美等公司通过制定标准等隐蔽手段达到限制国外产品进口的目的。今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的《美国清
洁能源安全法案》在“征收特别关税”条款中规定,美国政府在2020年之后,可以对出口美国的产品征收每吨
二氧化碳10~70美元的“碳关税”。通过制定只有美国的设备和技术才能够达到的碳强度标准,致使发展中国家
的企业想出口美国,就必须买它的设备和技术。这意味着,将来中国若达不到国外所设置的“碳要求”,将可能
受到发达国家的制约。
五、小结
最重要的是,我国对贸易保护主义如此敏感,再次表明我国对外贸易过于集中,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外需。这
就说明我们需要有秩序地调整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模式,积极扩大内需,降低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只有这样,中
国才能在危机中从根本上有效抵制国外贸易保护主义的祸害,继而降低国际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冲击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