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涤纶短纤“盛世”到来还是“剩势”危机?
2010年45期 发行日期:2010-11-23
作者:吕湘平
涤纶短纤“盛世”到来还是“剩势”危机?
□  中石化化工销售华北分公司合成纤维部  吕湘平
  经历了2008年的危机、2009年的疗伤及2010年前8个月的沉默,2010年9月份以来的涤纶短纤市场走势,
印证了“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这句至理名言,整个9月份涤纶短纤以近35%的涨幅领跑聚酯产品,
其凌厉的涨势为多年来所罕见。
  涤纶短纤是纺织行业应用的主要聚酯产品之一,约有80%的涤纶短纤用于纺纱。产能方面,2001~2007年涤
纶短纤的产能增幅高于下游纺纱用涤纶与上游聚酯原料产能的增幅。因此,自2008年后,涤纶短纤的产能利用
率只能维持在65%~75%,以期达到供需与利润的平衡;而2010年前8个月涤纶短纤价格虽也有一定的上涨,但
其幅度远远小于上下游产品的上涨幅度,且期间的产能利用率曾一度低于60%,也正是由此造成了原本脆弱的供
需平衡被打破,加之相关产品价格疯狂上涨所起的助推作用,导致了9月份涤纶短纤价格爆发式上涨的局面。
  然而,涤纶短纤在相隔8年后再现的“盛”,是“盛世”的到来还是“剩势”的危机呢?

产能增长前松后紧难言“盛”
  步入21世纪后,由于国产涤纶短纤生产技术的日渐成熟,短纤装置的投资成本下降,大量民营资本相继进
入,使得我国涤纶短纤生产能力迅速提高,已取代了韩国与中国台湾,成为世界最大涤纶短纤生产地。
  目前国内涤纶短纤生产企业约150家(含小化纤及回料纺),根据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学会公布的数据,截至
2009年底,我国涤纶短纤产能达1093万t/a,分别占亚洲的81.57%和全球的65.25%,其中非回料纺涤纶短纤生
产企业35家,产能526万t/a,分别占我国涤纶总产能和非回料纺产能的48%和70%左右,装置平均产能规模在
15万t/a左右。尽管近几年来涤纶短纤行业新增产能不多,但由于前期产能的快速增加导致基数庞大,故行业产
能仍然严重过剩。
  不妨再来看全球及亚洲涤纶短纤市场的供需关系:
    正如表1、2的数据显示的那样,全球及亚洲范围内涤纶短纤的产能在过去乃至未来几年中仍将处于过剩状
态,再加上回料纺再生涤纶短纤对市场的侵占以及产品同质化严重、差别化率低等因素,涤纶短纤市场很难言
“盛”。
表1   全球涤纶短纤产品供需状况    万t/a
年份        产能  产量/万t   需求量/万t
2008年        1670    1220        1202
2009年        1675    1196        1203
2010年E    1675    1279        1261
2011年E    1690    1343        1350

表2   亚洲地区涤纶短纤产品供需状况       万t/a
年份          产能   产量/万t  需求量/万t
2008年        1336    1000         974
2009年        1340     981         974
2010年E    1340     992        1021
2011年E    1352    1023        1094

棉花涨、涤纶火  仍难掩“剩势”
  涤纶短纤是纺纱行业的主要原料,其年消费量占到涤纶短纤总消费量的约80%。我国纺纱行业的产能扩张要
早于涤纶短纤,在2004~2005年该产业就处于严重的过剩状态,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然其在涤纶短纤原料使用
上,除差别化涤纶短纤产品外,多是多唛头混纺,原料的转换成本相对较低,选择余地较大,同时由于纺纱产品
结构的传统性及趋同性因素,其在生产中还加混其他原料,因此对涤纶短纤原料的依赖程度亦较低。
  近两年来,随着纺纱行业的发展及其产品结构的调整,国内涤纶短纤产品消费量也呈现振荡上升态势,2008
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内表观需求量达665.4万t,虽经历2009年的触底,但2010年以来,我国纺纱企业
随着国际经济的回暖及众多市场因素的影响,遭遇“赚钱大年”,企业经营状况好,利润暴增,开工率大幅上升,
对涤纶短纤的需求也快速增长。此外,受世界棉花产量减少、期货市场炒作等因素影响,棉花供求关系异常紧张,
使得棉花与涤纶短纤产品价差一度达到1万元/t以上,在棉价疯涨的带动下,涤纶短纤的替代作用逐步显现并加
大,纺纱企业对涤纶短纤的需求呈稳步放大趋势。据预测,2010年涤纶短纤消费量将达到698万t,如棉花供求
紧张的状况能像预期的那样持续到2011年9月,则2011年的涤纶短纤表观消费量将达到768万t。
  但即便如表3的预期,2011年国内涤纶短纤的表观消费量仍不足总产能的80%。涤纶短纤仍将呈现“剩”的
局面。
表3   近年国内涤纶短纤生产消费情况       万t
                2008年  2009年 2010年E   2011年E
产能/ 万t·a-1     1093     1093     1093         1113
产能利用率/%    63.9%    65.0%    66.4%        71.9%
产量            696.8    710.0      726        798.6
进口量             14.2     15.2     15.0         20.0
出口量             45.6     40.6     43.0         50.0
表观消费量        665.4    684.6    698.0        768.6

内外环境决定“盛”况难续
  影响涤纶短纤价格的因素除供需因素外,还有原料、相关替代品、产业政策等因素。涤纶短纤走出此波凌厉
涨势,就是多种因素催化的结果。
  首先,2010年6月份前因涤纶短纤行业盈利状况不理想,整体生产负荷不高,市场供需基本平衡,而7、8
月的高温限电和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进一步降低了涤纶短纤行业的生产负荷。但之后随着价格的快速上扬,涤纶
短纤行业利润水平大幅提高,厂家生产积极性高涨,加之政策效力的减弱,一些前期停车的装置也陆续开启,行
业整体生产负荷也得到提高,在产品低价竞争的背景下,涤纶短纤短暂的“盛”况亦将不存。
  其次,棉花价格的飙涨确实推动了涤纶短纤价格的上行,目前其与涤纶短纤的高额差价也使得涤棉替代效应
显著增强。纺纱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所造成的额外需求,也增大了对涤纶短纤的需求,而随着棉花、粘胶、涤纶短
纤价格上涨至高位,以及本已高启的用工成本,若纺纱企业无法将成本顺利向下游产品传导,则停产将是必然,
加之涤纶短纤为工业化产品,其供应不会受气候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涤纶短纤的“剩”势也将再次显现。
  再者,欧美主要货币的贬值、全球经济复苏的迟缓、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及加息周期的担忧,加之南亚诸国的
低价竞争,使得我国纺织品出口环境及出口产品品种的不确定性都在增大,如此也造成了纺纱企业对涤纶短纤的
需求并无定势,因此涤纶短纤的“剩”率将加大。
  此外,原料价格的波动对涤纶短纤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当前国际油价的持续高位运行,使得PTA和
MEG同样呈现高位运行态势,涤纶短纤的利润空间亦被原料吞蚀,这也将使涤纶短纤的“盛”势无法维持。
  当前我国涤纶短纤行业的发展确实存在着较多问题,突出表现为:工艺技术与产品结构相比国际水平差距较
大,常规产品产能过剩,产品应用范围窄,差别化率不高;上下游产业结构不配套;研发、生产、应用脱节。只
有改变目前不合理的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降低产品同质化程度,扭转研发、生产、应用脱节的局面,方能真正
实现涤纶短纤的由“剩”转“盛”。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