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十二五”煤化工产业结构调整之我见
2010年45期 发行日期:2010-11-23
作者:白颐
“十二五”煤化工产业结构调整之我见
□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 白颐
传统煤化工产业长期粗放、
过热发展积累的矛盾日益突出
  ●传统煤化工产业已进入成熟期,以石油替代为目标的新型煤化工产业全面起步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化
工生产国,也是世界上大的煤制合成氨、煤制甲醇、电石和焦炭生产国,以及惟一大规模采用电石法生产PVC的
国家。新型煤化工产业是以先进煤气化为龙头,生产以替代石油化工产品和成品油为目标的能源化工产业。目前,
多个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新型煤化工示范工程正顺利推进,新型煤化工正在步入产业化轨道。近年
来,我国煤化工行业逐步摆脱了单一引进技术的现状,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蓬勃发展,部分领域的技术开发和产业
化已经取得了全球领先地位。    
  ●长期粗放、过热发展积累的矛盾日益突出  甲醇、焦炭、电石等传统煤化工产品产能过剩严重,竞争力较
差的产能比例偏高,开工率普遍较低;原料路线不尽合理;产品结构雷同,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整体技
术、装备水平偏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大;平均规模较小,呈现小而散态势。
  ●水资源与环境条件成为主要制约因素  我国缺水,且水资源与煤炭资源呈逆向分布。目前,水资源的制约
已经对我国煤炭生产产生了显著影响,对环境和生态的负面影响也成为突出问题。碳排放和利用问题将成为制约
因素。
  ●生产与市场分离,运输物流成本较高  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市场消费能力低。而石化、
能源产品的主力市场在东部,绝大部分产品要远销东部地区。
    ●能源替代类产品使用不够规范,缺乏标准  国家有关部门针对甲醇等煤基替代能源产品出台了宏观政策予
以支持,但进入具体操作层面,仍然缺乏具体指导性的规范和标准。
    ●投资强度大,投入产出比低  大型煤化工是资金密集型产业,需配套大量基础设施投资,投资强度较大。

合理布局 降低产业发展风险
    我国煤炭资源支撑条件相对较好,分布相对集中,煤炭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0%,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分
布面主要特点是“北多南少、西多东少”,且煤种齐全。
    我国能源短缺,以煤制油和煤制天然气为代表的煤基新能源行业在我国有较好的市场前景,但是前者有经济
竞争力问题,后者需要考虑网络建设的问题;近年来煤制二甲醚在我国新增产能较大,但市场空间有限,在今后
一段时间内将呈现较严重的过剩局面;石化产品在我国还有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加之技术上的突破,煤制烯烃
在我国部分地区将有发展机会;建议煤制乙二醇在充分研究其竞争力的基础上,再确定发展机会。
    “十二五”期间我国煤化工产业结构布局重点任务有以下几点:①推动与完善新型煤化工示范工程;②加强
煤炭和水资源的综合使用管理;③加大优化传统产能力度,淘汰落后产能;④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节能减排
目标;⑤建立煤化工技术支撑体系;⑥加快相关标准和法规制定。
    ●焦化行业  保持焦炭总产能不变,符合《焦化行业准入条件》的焦炭产能占总能力的80%以上。钢铁企业
的焦炭产能占总产能的50%以上。加强煤焦油和焦炉气利用工作,着重推广应用新型焦化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
转换效率。
    ●电石行业  严格执行《电石行业准入条件》。全面淘汰5000 kVA以下(1万t/a以下)电石炉及开放式电石
炉、排放不达标的电石炉,密闭电石炉产能占到总量的50%以上,副产品综合利用率达到100%,鼓励企业利用电
石炉气生产化工产品。
   ●氮肥行业  促进基础肥料向优势企业集中,氮肥企业数量减少到200家以下,大中型企业产能比重达到80%
以上,原料本地化率达到50%。    
   ●甲醇行业  严格执行甲醇产品准入条件,控制商品甲醇产能发展速度,鼓励发展焦炉气制甲醇、高硫煤制
甲醇,以及中西部地区甲醇就地、就近集中加工利用。煤制甲醇平均规模将由2008年的5万t/a提高到2015年
的25万t/a,企业数量保持在150家左右,推动甲醇企业向深加工方向发展。
   ●新型煤化工行业  完成煤制油示范工程的长周期稳定运行;结合市场需求与开发、产品应用法规制定、产
品运输和原油价格波动等外部条件,合理布局二甲醚项目,新建二甲醚项目需满足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100万t/a
以上的准入规模要求;煤制烯烃工业化项目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60万t/a以上的准入规模条件,统一规
划,合理布局;煤制天然气需要与城市发展需求结合,管网建设应统一规划。支持采用自主创新技术建设煤化工
示范项目,促进我国煤化工技术与装备发展,降低产业发展风险,支持重点领域包括:煤气化、大型空分和变换
与净化、大型甲醇和二甲醚合成、煤制油、甲醇制烯烃、煤制天然气以及煤制乙二醇等。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