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苯酐、增塑剂行业面临产业结构调整
——“2010苯酐、增塑剂上下游市场、技术论坛暨中国苯酐、增塑剂行业协会年会”专题报道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苯酐、增塑剂行业也到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工艺技术国产化
滞后,原料邻二甲苯长期短缺,丁辛醇缺口加大,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受到REACH、RoHS指令等一系列环保法
规限制,我国的苯酐、增塑剂行业将何去何从?在近日由中国化工信息中心联合中国苯酐、增塑剂行业协会召开
的“2010年苯酐、增塑剂行业协会年会”上,来自上、下游以及配套企业的百余位代表就以上问题以及苯酐、增
塑剂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改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本刊记者 吴军
宏观经济波动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中国苯酐、增塑剂行业协会会长 司俊杰
2010年1~10月,参加苯酐行业统计的14家单位总产量为617635.05t,较去年同期净增18646.45t,增幅
为3.11%。截至10月底,山东宏信以94548.82t产量居行业之首。参加增塑剂行业统计的11家企业总产量为
634458.73t,较上年同期下降1.33%(苏州安利今年未报送生产情况,是统计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截至10月底,
山东齐鲁增塑剂以139368t产量位居行业榜首。
2010年,因欧洲债务危机及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给全球经济发展埋下了阴影,致使世界经济存在较大的不
确定性,从而导致国际油价频繁波动,造成原材料邻二甲苯、丁辛醇价格居高不下,对苯酐和增塑剂市场的健康
发展造成了严重冲击。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通货膨胀局面的形成,国内市场对苯酐、增塑剂的
需求得到明显提升,行业产量、进口量明显增加。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个年头,更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元年,“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
结构调整的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经济转型期市场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也难以预料,宏观经济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将越来越大。预计明年春节前后苯酐、增塑剂市场会有一个较好的表现。而全球经济的多变,必将造成国际原油
价格的震荡,将给苯酐、增塑剂原材料市场带来较大的波动,同时我国对房地产的调控以及人民币升值将影响国
内经济的发展。综合来看,苯酐、增塑剂明年下半年的市场将会不尽人意。
鉴于明年市场多变的新情况,协会将加大对宏观经济的研究,以便指导行业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政
策。此外,要继续强化行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通过制定行业规则,树立行业自律和善意竞争观念,共同维护行
业利益;加强与上下游行业的沟通与合作,把产业链视为利益共同体,形成共存、共赢的局面;继续加强与日本
等国家相关行业协会的合作,共同应对欧盟“REACH法规”对增塑剂市场的影响;加大新产品的开发、推广力度,
为市场提供更多的环保、优质产品。
未来几年丁/辛醇卖方主导格局有望被打破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咨询事业部 魏志华
截至2009年底,我国采用丙烯羰基合成法生产丁/辛醇的企业共有5家。其中丁醇的设计产能为32.5万t/a,
辛醇的设计产能为58万t/a。生物法生产丁醇的有5家企业,产能达到18.5万t/a。
2010年1~3季度,我国丁/辛醇整体开工负荷回升,丁醇月均产量约在3.13万t,表观消费量约为75万t;
辛醇月均产量约为4.8万t,表观消费量约79.2万t。我国丁/辛醇市场目前仍旧有较大缺口。
由于市场缺口较大,为满足市场需求,目前国内仍有不少拟在建项目。预计2010年我国将新增丁醇产能16.5
万t/a和辛醇产能36.5万t/a,投产后将部分缓解丁/辛醇供需紧张的局面。2010~2012年我国丁/辛醇总产能将
增加142万t/a(见表1),届时卖方主导的格局将被打破,这些新装置陆续投产必将为我国今后几年增塑剂产业
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表1 2010~2012年我国丁/辛醇预计产能增加情况 万t/a
项目名称 产能 备注
丁醇 辛醇 总产能
天津渤海集团天津碱厂 8 14.5 22.5 2010年建成
山东利华益集团 8.5 14 22.5 2010年8月已经投产
山东建兰化工 - 8 8 2010年4月投产,计划明年一季度
完成装置扩能,扩能后产能达14万t/a
中国石油四川乙烯项目 21 8 29 2012年建成
中石化巴陵分公司 - - 25 2012年建成
扬子巴斯夫 - - 25 扩能,2011年投产
大庆石化 - - 10 -
合计 - - 142 -
邻苯垄断将长期存在苯酐企业应着力稳定市场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齐鲁石化分公司 于国良
目前,世界邻二甲苯的总生产能力约为525万t/a,供需基本处于平衡状态。亚太地区生产能力达295万t/a,
占世界总能力的55.9%,是目前世界最大的邻二甲苯生产和消费地区。我国目前拥有10套邻二甲苯生产装置,合
计产能为104万t/a(见表2)。受限于芳烃联合装置国外专利技术、建设投资较大、生产成本过高、政策壁垒强、
进入门槛高等因素,短期国内暂无邻苯扩能或新增计划。
由于近几年新建投产的苯酐项目增多,因此邻二甲苯的需求量逐年上涨(2008年除外)。预计2010年国内苯
酐需求量约145万t,约需邻二甲苯121万t。按照2009年国内产量62万t计算,国内产量仅能满足市场需求
的51.2%,有近50%的邻苯需从国外进口。
部分苯酐工厂为了保证自己的原料供应,与国际中间商/国外邻苯工厂签订了长约货,这样一来,国内企业
虽然在原料供应量上得到了保障,但在价格方面却始终处于较为被动的位置。
今年以来,由于国际油价飙升,邻苯市场表现强势,苯酐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下游DOP盈利空间不断被压
缩。虽然2015年之前国内将有多套的新乙烯装置投产,但预计产出的邻苯资源将无一例外地落入配套项目的手
中,资源紧张的状态将仍无法得到缓解。
表2 2007~2010年我国邻二甲苯产能变化 万t/a
年份 2007 2008 2009 2010
齐鲁石化 4 9 9 9
扬子石化 26 26 26 26
金陵石化 3 3 10 10
镇海炼化 16 16 16 16
吉林石化 12 12 12 12
抚顺石化 1 1 1 1
大连福佳大化 - - 10 10
辽阳石化 6 6 6 6
洛阳石化 4 4 6 6
中海油惠州 - - 8 8
合 计 72 77 104 104
多重因素制约我国苯酐行业健康发展
铜陵化工集团有机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黄建红
目前制约我国苯酐行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
产能过剩 目前,我国苯酐装置能力(包括在建)已超过230万t/a,而实际消费量在150万t左右,产能
扩张远远超过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从而导致产能过剩,效益下滑。
研发滞后 我国苯酐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与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研发滞后,创新不足,
高端品种仍依赖进口,也制约了苯酐行业的健康发展。
价格倒挂 由于原料邻苯自给率长期以来严重不足,大量依赖进口,因此苯酐行业受制于国内市场垄断、国
际市场没有话语权,尤其是今年邻苯与苯酐市场价格长时间倒挂,合理价差被吞噬,严重危害了苯酐行业的平稳、
健康发展。
政策影响 今年全球宏观经济震荡加剧,我国房地产及财政、货币政策调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需求,
增加了市场分析与预测的难度。
发展不平衡 产业链发展不平衡,原料与生产分割、产品与市场分割现象严重,也影响了企业的经济发展和
效益提升。
国外限制 由于欧美等国家限制邻苯类增塑剂在包装、医疗、儿童玩具等制品中的使用,我国相关塑料制品
遭到国外的抵制和反倾销制裁,以及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也是苯酐行业健康发展的潜在威胁。
“十二五”期间,我国苯酐行业伴随着生产工艺技术的进步,装备水平的提高,通过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调
节机制,淘汰落后装置、落后产能的步伐会逐步显现。加速行业洗牌,推动产业升级,“去过剩产能化”可能是
新一轮行业发展的特征。
非邻苯类增塑剂发展活跃
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教授 蒋平平
2006年在布鲁塞尔召开的增塑剂会议上,对广泛使用的一些邻苯二甲酸类增塑剂化合物如DINP的危险性评
价披露后,国际市场上主增塑剂DOP增长率持续下降,而非邻苯类增塑剂的市场与交易日益活跃,特别是环氧大
豆油、柠檬酸酯、聚酯类和偏苯三酸酯、对苯二辛酯类等非邻苯类增塑剂的需求增长较大。
生物降解型增塑剂 是一类高效、无毒、可降解型增塑剂。丹麦科学家利用植物油开发出一种增塑剂可直接
替代传统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商品名为Grindsted Soft-N-Safe。由丹麦Daniseo公司试生产,已获许在
欧盟各国出售与使用,可用在对卫生要求较高的与食品接触的高分子材料、玩具和医疗器械中。目前其生产规模
还处于试验性阶段。天然多元醇增塑剂是国外研究的另一个方向,荷兰Wagenjngen的ATO农业研究所已放大其
天然多元醇系列增塑剂的生产能力,将从实验室规模扩大到500L/a。
柠檬酸酯 国外已实现了这种环保增塑剂的工业化生产,广泛用于化妆品、日用品、玩具等领域。国外柠
檬酸酯类产品报道的有50多种,已工业化生产的主要品种有:柠檬酸三丁酯、柠檬酸三辛酯、乙酰柠檬酸三丁
酯、乙酰柠檬酸三辛酯、柠檬酸三壬酯、乙酰柠檬酸三壬酯、柠檬酸三丁己酯、乙酰柠檬酸三丁己酯、柠檬酸二
辛/癸酯、乙酰柠檬酸二辛/癸酯、柠檬酸二丁/辛酯、乙酰柠檬酸二丁/辛酯等。
环氧化增塑剂 主要品种包括:环氧大豆油、环氧乙酰亚麻油酸甲酯、环氧糠油酸丁酯、环氧蚕蛹油酸丁
酯、环氧大豆油酸辛酯、9,10-环氧硬脂酸辛酯等。环氧增塑剂的消费量占增塑剂总量的7%~8%,如和聚酯增塑剂
并用,最适用于冷冻设备的塑料制品、机动车用塑料、食品包装等塑料制品。
聚酯类增塑剂 广泛应用于耐油电缆、煤气交管、防水卷材、人造革、儿童玩具、饮料软管、乳制品机械及
瓶盖垫片、耐高温线材包复层、耐油软管、室内高级装饰品等各种制品。特别当PVC需保持特有的化学性能和在
油、脂及乳液作用下耐迁移时常使用不饱和高分子聚酯增塑剂。
环氧类增塑剂工艺技术待提升
浙江嘉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章金富
我国环氧类增塑剂从20世纪70年代起步,经过30年的发展,生产工艺日趋先进,生产厂家由原来的几个
小厂发展到上百家,产能由几千吨发展为数十万吨,产品品种也从单一产品发展到以环氧大豆油为主,环氧玉米
油、环氧棉籽油、环氧葵花油、环氧米糠油、环氧脂肪酸甲酯、环氧脂肪酸辛酯等多种类的系列产品。国家《产
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将聚氯乙烯助剂环氧大豆油产业作为国家鼓励类产业,为环氧类增塑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
发展机遇;而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将放在扩大内需上,也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环氧类增塑剂的需求。
环氧大豆油的生产工艺目前普遍采用无溶剂法,基本上取代了以苯作溶剂的生产工艺,改善了工人的生产环
境,解决了溶剂苯毒性对产品的污染问题,并克服了溶剂法的生产设备多、成本高、“三废”处理量大等缺点,
使产品质量明显提高。但是与世界其他拥有先进环氧增塑剂技术的国家相比,我国环氧类增塑剂生产还存在一定
的差距:(1)生产工艺相对老化、自动化程度低;由于反应过程大量放热,温度变化幅度大,造成环氧化反应稳
定性较差,促进环氧基开环,副产物增加,产品环氧值降低;环氧化反应在酸性体系进行,导致产品色泽较深,
后处理工艺较为复杂;反应釜及管道被严重腐蚀,不适应工艺要求,安全性不够高,单釜生产能力小,产品质量
不稳定。(2)生产规模小、功能单一、利用率低,从而导致生产成本高,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低下。(3)环氧类
增塑剂废水具有水量大、酸性强、又有残余双氧水的特点,一方面缺乏相应的污水技术,另一方面处理成本高昂,
企业负担沉重。这也是困扰环氧类增塑剂生产企业的一大难题,目前大多数环氧类增塑剂生产企业都缺乏相应的
有效的废水处理方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环氧类增塑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