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陶氏创新天地宽——访陶氏亚太区首席技术官(CTO)姚维广博士
2011年2期 发行日期:2011-01-11
作者:满娟
陶氏创新天地宽
——访陶氏亚太区首席技术官(CTO)姚维广博士
□  记者  满 娟
  “2010年陶氏亚太区创新日”日前在上海陶氏中心举行。这显然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活动——上海陶氏中
心一层摆放的各研发项目介绍,像是对全公司的年度汇报,而与客户、行业协会及相关政府部门的代表进行的分
论坛交流,涉及城市生活、电子通信技术、能源、以及包装解决方案等多个领域,则颇有些为下一年工作战略布
局的意味。
  而2010年7月刚刚履新的陶氏亚太区首席技术官姚维广博士是创新日的核心人物之一。

  姚维广2007年4月加入陶氏,担任陶氏亚太区研发部高级研发总监。在加入陶氏之前,姚维广博士曾担任
迈图高新材料集团(原GE有机硅业务集团)亚太区技术部总经理。
  成功转型之后的陶氏化学将创新视为其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而亚太区CTO更是因为身处最富活力的市场而
被寄予更高的期望值。加入陶氏仅仅3年时间就被委以如此重任,姚维广博士的专业能力与领导能力显然毋庸置
疑。而他走马上任的时机更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有着113年历史的陶氏化学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特种材料、高新材料公司转型,意味着对研发有着前
所未有的重视与投入;而中国“十二五”规划所强调的结构转型、自主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这些与陶氏不谋而合的
“主旋律”,则意味着更多的发展机遇与更大的空间,这可谓天时之利。
  而占地10万多平方米的“五星级”上海陶氏中心则决定了其无法比拟的“地利”优势——在上海陶氏中心,
研发设施占了近一半的面积,84个实验室,涉及14个业务部门,研究工作跨越技术服务、业务研发、基础研究
三大层面。而这里的500多名科学家队伍则是姚维广最为重视的“人和”因素。
  对此,姚维广表示:“我的确机遇比较好。首先,我的前任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第二陶氏现在正处在转型
时期。第三,陶氏转型正逢国家“十二五”计划开始。这三个连在一起,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转变创新模式
  姚维广所说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中很重要的一件就是“研发转型”。他提倡要与客户一起创新,与客户
共创共赢。对此,他解释道:“大部分公司一般都是把产品研发好了投向市场卖给客户。而我们现在从研发阶段
就要和战略性客户一起研究市场,挖掘市场需求,这是一种运营模式的转变。”
  在与更多的本地企业建立合作伙伴之后,越来越多的适合中国市场的技术与产品被开发了出来,而因其出色
的性能,这些本土化的产品与技术往往又被“出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这使得“反向创新”自然而然又成为陶
氏中国创新的又一大特色。
  反向创新是指跨国企业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设立研发部门,这些研发部门根据当地市场及客户的需求,并利
用其在全球的丰富资源和经验为当地市场研发产品。相关技术和产品在当地市场成熟并获得成功后,反向推广到
国际市场和发达国家市场。在陶氏,通常的模式是在美国总部开发平台技术,然后在中国开发出适应中国客户要
求的产品,现在是反过来。例如,中国消费者对于甲醛污染的关注程度远远高于欧洲、北美,陶氏在与中国主要
客户沟通后,针对国内这一特别需求,成功开发出了“去除甲醛”涂料技术。涂料配方中添加了去甲醛成分,就
可以吸收居室空气中的甲醛并将其消化,不会释放出有害物质。这是完全根据中国本土客户的要求而开发的针对
中国市场的技术,但其不仅在国内非常成功,在东南亚、北美、欧洲也很受欢迎。
  
  引入全新的创新评价体系
  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研发人员,姚维广对创新有着独到的看法与解读。以如何评价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为例,
一般考察三个指标——研发投入在公司销售额的中所占比例;公司的专利数量;新产品销售在总销售额中所占比
例。但姚维广认为,这三个指标不能真正反应一个公司的研发及创新能力,他介绍了陶氏从2009年开始实施的
新的三个指标:第一看研发产值,也就是新产品的销售额与研发投入的比值,这能代表创新的效率;第二看新产
品的利润率;第三看专利,不是看数量,而是看这个专利是不是保护了你的新产品,也就是专利保护下的新产品
销售额在整个销售额中的比例。陶氏用这三个指标考核创新能力,其进步就在于特别强调了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
系。
  在谈到心目中的理想研发平台是什么样子的时候,姚维广深有感受:“我觉得好的研发平台应该能让我们的
研发人员每天都充满激情。这就要有各种机制来激励,其中也包括奖励机制。研发人员的生涯中最自豪的一件事
情就是看到自己研发的东西成为产品。

  新能源是研发重点之一
  姚维广博士在担任亚太区首席技术官之外,还是陶氏能源储存设备材料业务的全球研发总监,负责陶氏能源
储存设备材料新产品开发的技术创新、研究及应用技术资源管理,并为该业务部门提供未来规划和指导,以实现
新型能源储存设备材料产品和工艺的迅速发展和扩展。因此在谈到陶氏在中国新能源市场的未来技术发展时,姚
维广如数家珍。
  “在新能源这块,陶氏每年研发的经费和项目都在增加,特别是中国新能源相关业务都是在成倍增长。”
  以太阳能领域为例,陶氏最著名的是太阳能瓦片,2009年还被《时代》杂志评为“世界50大发明”之一。
这个产品2011年初将率先在美国投放商用。太阳能瓦片和单晶硅技术相比成本比较低,可以和市场电价相媲美;
而且安装比较简单,像瓦片一样接上去就行了;另外它是柔性的,可以做成瓦片一样,从外观看很漂亮。
  除此之外,陶氏在太阳能领域的绝大部分产业链环节都有相应的技术与解决方案,比如太阳能电池生产过程
中的废水处理所需要的渗透膜、平滑切割晶片的切割液等。
  姚维广说,“我负责的全球能源存储材料,也就是锂电池,应用范围更宽,可以用在电动汽车、电网、家庭
等方面。陶氏全球有三个相关的实验室,美国、上海、瑞士各一个。这块业务在中国也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根
据产业规划,到2015年中国要有50万辆电动汽车,2020年要有500万辆。2020年中国硬性规定必须有15%的电
来自于可再生能源,也就是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水电。如果这些新能源要上电网,电池技术将是关键。”
  姚维广表示,陶氏在新能源、能源存储、节能等方面拥有很广泛而尖端的技术,将助力中国走上新能源之路。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