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解读:“十二五”天然气规划蓝图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张抗
为促进我国大力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经济结构,迫切需要在节能减排方面加大投入。为此,大力发展无
碳的非化石能源无疑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方向。但目前来看,技术上相当成熟的水电、核电的发展尚需时日,诸
多新能源则更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显然,近十余年特别是“十二五”期间,欲改善能源结构、降低煤
炭的比例、以能源总量较小的增长满足经济发展,首先要大幅度增加天然气在消费构成中的比例,这是其最现
实最得力的“抓手”。这可以说是能源界的共识,有所争议的仅是“十二五”期间天然气的供应能达多大规模和
为此在供应和消费方应采取怎样的对策。
一、2400亿~2600亿m3——对2015年天然气消费量的规划
据《BP世界能源统计》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约为3.6%,而同期世界均
值约为23.7%,我国天然气生产尚处于快速发展的“青年期”,近期内仍可有相当高的增长速度。在研究天然气
“十二五”规划时,考虑到必须大力节能而控制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笔者采用38、40、42亿吨标煤作为可
能值。在要求大幅提高天然气比例的前提下,对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一般采用8.3%,在消费总量达42
亿吨标煤时同时采用8.0%和8.3%两个可能值,这样就产生4种预测方案。4种方案所要求的天然气量为2400
亿~2600亿m3(采用1000m3气相当1.334吨标煤的换算系数),其中值则为2500亿m3。如采用该中值可以简
化计值且不影响到框架性的未来规划讨论。
表1 2015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预测方案 亿m3
能源消费总量/亿吨标煤 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比例/% 天然气消费量 采用的消费量框算值
38 8.3 2364 2400
40 8.3 2489 2500
42 8.0 2519 2500
42 8.3 2613 2600
二、2015年国内天然气供应量将达到1500亿m3
1300亿~1350亿m3——我国常规天然气产量
气层气 常规天然气从生产角度可分为气层气和溶解气两种。我国气层气产量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保持
两位百分数的年增率,但近年来年增率有降低之势,2008、2009年分别为14.9%和9.9%。2009年我国气层气
产量为765亿m3,若分别以9.5%和10%的年增率计,预计到2015年我国气层气产量分别可达1318亿和1355
亿m3;若以95%的全球气层气商品率均值计算,则2015年作为有效供应的商品气应分别为1253亿和1287亿
m3。
溶解气 溶解气也称为石油伴生气,其产量决定于石油产量和单位石油所含溶解气量(即石油溶解气丰
度)。由于多数油田开采后期溶解气丰度有所降低,使得近年我国溶解气产量呈降势,2007年为93亿m3、2009
年为76亿m3,年增率为-9.6%。即使西北可望投入一批溶解气高的油田,“十二五”期间溶解气产量年增率也
仅为-1.3%,其2015年产量也只能达70亿m3。而溶解气的商品率普遍较低,设定其可达85%的商品率,2015
年可供用户消费的溶解气也仅约为60亿m3。
综合来看,2015年产自我国油气田的全部天然气商品量可达1313亿~1347亿m3,将其值框算计为1300亿~
1350亿m3。
150亿~200亿m3——我国非常规天然气和煤制气等产量
煤层气 2009年,我国探明煤层气可采储量不足300亿m3,产量仅0.69亿m3;即使把因无矿权无储量依
托因而没能列入储量平衡表的地面井采和矿井瓦斯抽放全计在内,也只有72亿m3。究其原因,技术手段的突破
和普及是一方面,而体制的障碍是更重要的一方面。煤层气勘探开发的矿权重叠争执和限制使有实力的大公司
(包括石油公司和煤炭公司)难以施展手脚大干,中小公司更是难入“禁区”。类似的困局在页岩气开发中同样存
在。此外,我国还缺乏发达的输气管网和管网运行中市场化的公平准入机制。
据悉,中石油规划在2015年产煤层气40亿m3,也有各大公司到2015年总产200亿m3的预计。从产-储量
关系上看,要达到200亿m3产量,以2%的采气速度计需1万亿m3探明储量作保障,这意味2010~2015年储
量要增加30余倍。笔者认为到2015年,不包括矿山瓦斯抽放在内的商品煤层气量应估算在60亿~80亿(标准)
m3。
页岩气 页岩气的初步评价2010年刚起步,少数几口参数井中仅3、4口井经压裂获“工业气流”,尚未进
入正规的区块勘探阶段。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我们关注的重点不是要限期达到多少产量,而是进行符合勘探程
序的大量基础工作,在掌握美国的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一套适合中国特点的技术体系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
坚实的基础。从这个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在2015年产出30亿m3页岩气供商业利用是较现实的期望。
煤制气 包括煤制气在内的煤化工,除其本身仍有许多关键技术有待突破和完善外,其整体的发展思路尚
有争论。与煤制气相关的焦炉(煤)气主要用于化工原料,亦作为周围地区的用气补充。列入2015年商品气总量
中的煤制气、焦炉气等的产量估计为40亿~60亿m3。
生物质气 生物质能的商业性利用是新能源的重要内容,沼气(包括城镇有机垃圾产气)是其重要课题之一。
“十二五”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解决城镇用气中分散地利用当地丰富的有机废料资源化害为利变
废为宝是一个相当现实的供能供气方案,至少也是对以管网远距离供应天然气的有力补充。初步预计生物质气
在2015年将有20亿~30亿m3的产量。
综上所述,非常规的煤层气、页岩气,以及煤制气、焦炉气、生物质气等可望在2015年贡献150亿~200
亿m3的燃气。
三、2015年天然气需进口1000亿m3
综合2015年我国天然气常规气以及煤层气、页岩气和煤制气等的产量预计, 2015年我国天然气的供应量
有望达1450亿~1550亿m3。要保障2015年2500亿m3气消费量的实现,则需进口约1000亿m3的天然气。
2010年,我国从2009年底建成的中亚进口管线进口天然气35亿m3,加上可达120亿的LNG进口,全年进
口气总量达155亿m3。相对约1110亿m3的消费量(预测),2010年我国天然气进口依存度约为14%。
300亿m3——中土管线一期实现目标有把握
截至2010年12月14日,正式投产运行1年的土库曼斯坦中亚管线累计向我国输气34.78亿m3。按照计划,
其2011年向我国供气也仅为170亿m3。也就是说,在顺利的情况下达到其设计运量300亿m3/a需要3~4年。
在目前土库曼天然气的国际博弈中,于2015年实现中土管线一期(A线和B线)300亿m3年输量的目标是有相当
把握的。而C线550亿~600亿m3的年输气量预计只能在“十三五”期间再相机而定了。
目前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区可向中国供气的唯有雅库梯自治共和国的气田群,但其规模性开发首先
要进行大量基础设施建设,这既需要资金、技术队伍又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显然,如果不改变政策、加大对
外开放的力度,俄在近期内无力经东线向中国大量出口天然气。而既使中俄双方在所有问题上(如价格)达成协
议,俄西线也只能指望于2015年完成该线主体工程建设。
作为中国四大进口方向之一的缅甸通道,2010年底已首先完成气管线主体建设,但配套建设尚需时日。特
别是输气的气源尚未落实。多种迹象表明,中缅输气管道条件尚未完全成熟,在2015年实现大规模输气有很大
困难。
700亿m3——及时完成预期项目有望实现LNG进口目标
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己建成3项LNG项目——广东大鹏湾、福建莆田、上海洋山港,己动工的项目还有8
个。这11项工程的一期目标(他们可望在“十二五”初、中期实现其设计能力)总和为3000万t,折合408亿
m3。
如果目前已有第二期工程计划的辽宁大连、江苏如东、浙江宁波、海南洋浦4项合计1050万t/a建设可在
2015年初投入运行,再加上广东珠海要求在2015年初作为第二期再实现300万t/a运行能力,则5项工程的第
二期能力共达1350万t。而目前已投产的大鹏湾、莆田、洋山港均有能力在近期开始第二期工程,设每项的第
二期均为300万t/a,可望形成900万t/a的接受能力,这些二期工程的总和为2250万t/a,折合306亿m3。
因此,在目前已有的LNG项目及时或提前完工并马上开始第二期工程的前提下,我国有望在2015实现700
亿m3的LNG进口目标,加上2015年有把握的300亿m3的管线进口天然气,即能达到进口1000亿m3气的要求。
四、实现“十二五”天然气目标的对策建议
●确保常规气生产持续高速增长
从我国地质情况出发,储层致密的低产气田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大,不仅建设难,而且投产后自然递减率也
相当高;我国主要产气的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等盆地产层多深埋,未来多数产层埋深多达4~5km,甚至更
深;南方许多产层(包括页岩气)还有高含硫的问题;未来海上产量的增加主要依托南海深水-超深水气区的开拓
——这些都提高了天然气生产成本。因此,要在“十二五”期间保持10%左右的产量年增率并非易事。
我国应继续加强中部的鄂尔多斯、四川盆地及周缘,西北的塔里木、准噶尔、吐哈、柴达木等盆地,东部
的松辽和渤海湾盆地的天然气勘探开发,并特别注意向新层系和深层的开拓。在海上大幅度增产气要更多地依
托南海北部深水-超深水区,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投产一批大气田并为建成探明储量万亿m3的新气区奠定基
础。“十一五”期间已对东北、西北的上古生界,南海北部-东海的发育海相层系的中生界作了开创性的评价,
肯定其为待开拓的两大天然气新领域。 “十二五”期间应在加深评价研究的基础上争取勘探上的新突破。
为实现以上诸多方面的进展,负担常规气生产的三大石油公司必须制定周密的增储上产计划,这是保障天
然气供应和能源结构调整的首要板块。
●多元化发展气供应
“十二五”期间必须在技术难关的突破和普及,特别是政策促进上采取有效措施,为天然气生产的多元化
创造条件,不但使煤层气、页岩气有一定的产量规模,在矿山瓦斯(特别是低浓度瓦斯)抽放的商业化利用上也
须迈出坚实的步伐。此外,煤制气(包括焦炉气)、生物质气等的发展不仅是对采自地下天然气的有力补充,也
对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和农村能源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大力开拓管道输气进口
中亚的天然气是国际博弈的热点。俄罗斯、欧盟、伊朗乃至南亚、中国四方面对其均有相当高的诉求。目
前我国已取得了若干区块的勘探开发权,修通了管线,在某些方面抢占了先机。但决不可掉以轻心,除了保障
已有的中土管线A、B线供应外还应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设C线并完成相关的气田开发工程。
对于俄罗斯管线,我们希望能在价格上顺应当前的变化形势,早日确定向我国的气出口管线(特别是东线)。
至于中缅管线如能在“十二五”初期完成主体建设,则希望能完成相应的气田开发和配套建设,使其在“十二
五”末期有一定规模的气输入。
●抓住机遇高速发展LNG进口
2008年LNG世界贸易量为2265亿m3,全球投产的LNG项目达26个,拟于2009~2013年投产的在建项目
12个、2014~2016年投产列入计划的项目12个、2017~2019年投产的正立项论证的项目10个。如上述34个
新项目全部按预期投产,到2020年产量将为2008年的3.2倍,为7208亿m3。中国和许多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巨
大需求会促使已拟定的LNG建设计划加速进行,产量快速上升。相应于供销格局的变化,LNG国际贸易将更加向
亚太地区倾斜。
我国能否获得稳定的LNG供应并顺利的接收和运作,关键在于必须在其上中下游开展系统性的建设。LNG的
巨大投资决定了其贸易必然以长期期货为主、现货为辅,且投资者拥有优先获得稳定供应的优先权。目前我国
一些LNG项目急于在国内“跑马圈地”,却没有将在国外获得长期合同放在首位。
至于投资方式,目前以与东道国建合资公司更有利;从地缘油气上看,以在印尼、澳大利亚、卡塔尔和伊
朗建生产线最有利,也可考虑非洲、南美洲的现货贸易。至于LNG的中游(运输),必须考虑我国的专用运输船
只应占一定比例并逐渐加大至占主导地位。随着我国LNG运输船的加多,相机成立独立的专业运输公司也是必
要的。
下游的建设更为复杂。为了其高效运行,除了大型专用码头和储库群外,还要配套建设作为基本用户的天
然气电厂、冷能利用设施(企业)。此外,要建设覆盖腹地的管网、服务于用户的调峰储备以及与相邻输气干线
和/或接收站相连接的联络管线等。
LNG系统的建设有一个较长的周期,而其完善至达到设计能力也必然有一个发展过程。欲在限定时达到供气
指标,相关建设的开始必须有相当大的提前量。
●天然气基础设施亟待发展和配套完善
天然气是高度一体化的上下游同步发展的工业,其产业链上任何一个环节的缺陷都会明显制约其他部分的
运行并且往往缺少替代的方案。目前我国天然气工业体系还不够成熟,整体水平较差且往往存在一些明显的“短
板”。影响特别大的是储库短缺致使调峰能力甚差,而我国城市居民和商业用气占用户的比例却又偏高,这使用
气高峰时必然出现“气荒”。我们必须尽快补上这些基础设施的“欠帐”。从“十二五”期间需要增加约1500亿
m3消费量角度看,在中游环节除发挥已有管线的潜力外还必须铺设更多的输气干线、联络线(包括串联各接收站
的沿海管线)和支线,以形成基本覆盖大部分省(区)的输气管网。
更令人担忧的是至今我们仍缺乏全国统一、经过较严密论证的规划,更缺乏具可行性逐步实施的计划。如
错失时机(哪怕只是拖延),所设想的“十二五”末期国内生产、国际进口计划指标都难以完成。
●市场化的机制改革是天然气大发展的前提性条件
作为必须统一考虑的能源生产(供应)构成和消费构成中的诸多因素的能源经济大系统,我国天然气工业必
须从全国范围进行综合的研究、规划,特别是协调的运作和发展。这就必须强化和/或建立有实力的监督管理机
构。目前客观存在的各部门(包括公司)过份强调自身利益、缺乏全国性的规划协调,已严重影响到发展的进程。
我国的地质条件决定国产天然气有较高的生产和运输储备成本,大规模进口又决定必须适应国际价格体系。
目前的天然气价格体系已很难再起到促进生产发展的作用。这方面的改革进程越推迟负面影响越大、运行的难
度越大。慎重选择价格改革的时机、幅度、方式是可以理解的,但必须在“十二五”期间迈出重大的步伐。否
则大力进行勘探开发大幅度提高产量、大量进口LNG、加快进行一系列的基础建设项目等等都会因缺乏动力而进
展迟缓。
显然,市场化的机制改革、政策配套是天然气大发展的前提性条件,也是一个难以回避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