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炼油工业由大到强的华丽转身——我国炼油工业 “十一五” 回顾与 “十二五” 展望
2011年5期 发行日期:2011-02-15
作者:朱和 金云
炼油工业由大到强的华丽转身
——我国炼油工业 “十一五” 回顾与 “十二五” 展望
朱和  金云
  回顾“十一五”,我国炼油工业在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石油需求强劲增长的推动下,克服国际高油价、政策
性亏损和国际金融危机等的影响和冲击,规模化、基地化、炼化一体化建设快速发展,炼油能力迅速扩张,结构
调整成效显著,油品质量快速提升,已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内外资兼有的国内炼油业新格局。展望“十
二五”,我国炼油工业已进入一个由大走强的历史发展新时期,既面临着国内外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后金融危机
时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深刻变化和石油石化格局大调整的形势,又肩负着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为建设小康社
会做贡献的重任,困难与优势兼有,挑战与机遇并存。

                   “十一五”回顾
    1.炼油能力快速增长,多元化市场主体格局形成并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国炼油工业通过改扩建和新建相结合,规模迅速扩大,炼油能力从2005年底的3.25亿t/a
迅速增至2010年的5.04亿t/a,增长55.1%,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炼油国,也成为新世纪十年全球炼
油能力增长最快的国家。
  从炼油工业主体情况看,我国已形成了以中石化、中石油为主导,中海油、中国化工、中国兵器等国企及延
长等地炼参加,道达尔、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等国外公司参股的全新多元化市场主体格局。其中,中石化炼油
能力由2005年的1.64亿t/a增至2010年的2.37亿t/a,占全国总能力的46.96%;中石油炼油能力由2005年
的1.19亿t/a增至2010年的1.54亿t/a,占全国总能力的30.62%;中海油、中国化工、中国兵器等国企及延
长等地方炼厂2010年合计炼油能力由2005年的0.42亿t/a增至1.13亿t/a,占全国总能力的22.42%。
  同时,“十一五”期间炼油能力的区域分布构成有了可喜的变化。2010年底与2005年底相比,炼油产能过剩
需外运的东北地区所占比例明显下降5.82个百分点;原先炼油产能不足,需大量调入,且为消费大区的华南地
区的产能迅速增加5.4个百分点;炼油能力有所过剩的华东地区所占比例降了1.83个百分点;消费量较低、油
品需外调的西北地区在新建扩建大炼厂项目的基础上仍实现了所占比例的稍有下降,从14.01%降至13.69%;随
着中部地区发展振兴规划的推进,华北及华中地区所占比例有一定提高,分别增加了2.59和0.08个百分点。炼
油产能薄弱的西南地区暂无新增产能,其所占比例从0.31%降至0.2%,但现正在抓紧建设两座大炼厂,不久以后
情况将会有所改观。详见表1。
     2.炼厂规模不断增大,集约化程度持续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国炼厂规模不断扩大,除中石化、中石油已分别从2005年的世界第五和第十大炼油公
司上升为2010年的世界第二和第六大炼油公司外,其旗下的一些炼厂规模也已跻身世界级规模之列,如中石化
镇海炼化和中石油大连石化先后跻身于炼油能力超2000万t/a的世界级炼厂行列,中石化茂名石化2012年左右
(炼油能力将由1350万t/a扩至2550万t/a)也将进入世界级大炼厂行列。到2010年底,中石油、中石化炼厂
平均规模已分别达到614万t/a和697万t/a。目前,中石油已形成八大千万吨炼油生产基地,中石化也已形成
了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炼厂集群。我国现已形成了20座千万吨级炼油基地(见表2),其原
油一次加工能力占全国总加工能力的49%。另有一批千万吨级炼油基地正在华南和西南等地加紧建设或筹划中。
20座千万吨级炼油基地中有14座与乙烯装置相伴,有效发挥了炼化一体化的协同效应和产业集群的带动辐射作
用。
    3.炼油装置结构不断调整优化,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推进
  随着原料劣质化程度和市场对油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近几年我国炼油装置构成一直在不断调整,深加工、
精加工能力不断提高。我国炼油原先偏高的催化裂化能力占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的比例不断下滑,从2005年的32.5%
降至2009年的30.5%。生产清洁化产品的深加工加氢装置已成为我国炼油的主力装置之一,加氢精制能力占原油
加工一次能力的比例已从2005年的22.5%上升到2009年的31.2%,但与世界平均51.9%的比例相比,仍存在较大
差距。
  同时,我国炼油业的二次加工能力占一次加工能力的比例已从2005年的89.6%升至2009年的93.1%,五年
内高硫油年加工能力增至8000多万t/a,高酸油加工能力突破2000万t/a。目前我国已基本掌握现代炼厂全流
程技术,天津大炼油、青岛大炼油和独山子石化等新型大炼厂的投运标志着我国已具备利用自有技术建设单系列
千万吨级炼厂的能力。
  “十一五”期间,通过优化炼油结构、优化装置操作、研发新型催化剂与助剂等多种有效举措推进节能减排,
中石油、中石化均提前1年完成了节能减排目标。截至2009年末,与“十五”末相比,中石油炼化业务在原油
加工量增长12.5%的情况下,炼油吨油能耗率降低13.5%,水耗率降低30.5%,COD排放下降17.5%;中石化在生
产经营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与“十五”末相比,2009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15.4%,外排废水COD量下降16.3%,
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1%。
    4.实现原油加工量和成品油产量的双增长
   “十一五”期间我国汽煤柴消费总量从2006年的1.8亿t大幅攀升至2010年的2.38亿t(预计),增长31.9%,
年均增长7.2%。需求的强劲增长推动炼油业“十一五”期间原油加工量和成品油产量持续了“十五”期间以来双
增长的态势:原油加工量从2006年的3.07亿t大幅升至2010年的4.21亿t(预计),增长37.4%,年均增长8.3%;
汽煤柴油总产量从2006年的1.8亿t 升至2010年的2.5亿t,增长37.4%,年均增长8.3%;汽煤柴油净出口量
也从159.9万t增至900万t左右。详见图1。
     5.油品质量升级步伐明显加快,替代燃料发展取得新突破
   “十一五”期间,中石油和中石化有序推进产品质量升级,到2010年7月1日所产汽油都达到了国Ⅲ标准,
硫含量进一步降至150ppm。2010年8月1日起,广州市为迎接亚运会,继北京2008年实行京Ⅳ标准、上海2009
年实行沪Ⅳ标准后,全面推广使用国Ⅳ汽油,京沪穗三地领先一步进入国Ⅳ汽油时代。继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
推广国Ⅲ标准汽油,2011年将可能在全国推广国Ⅲ标准柴油,硫含量将进一步降至350ppm。
   “十一五”期间,我国轻质油的比例进一步上升,在燃料油产量降低的同时化工轻油的产量上升,高标号汽
油、高档润滑油等高附加值产品比例大幅提高。如中石油“十一五”期间高标号汽油比例从38.96%提高到67%,
高档润滑油从41.3%提高到53%。
  “十一五”期间国际油价波动走高,促使替代燃料在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快速发展。总体看,汽油替代明显
快于柴油。2009年我国燃料乙醇产量171万t,已成为继美国和巴西之后全球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国;甲醇用于
汽油调合生产甲醇汽油现已开始启动,2009年汽车燃料领域消费甲醇约300万t;神华集团100万t/a直接液化
煤制油示范项目已于2010年初正式投产,目前还有一些企业计划进入煤制油领域;全国以地沟油、榨油厂油渣
等为原料的生物柴油生产能力已超过300万t/a,2010年中海油率先在海南省一些加油站封闭使用生物柴油。此
外,在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激励下,电动汽车的发展已全面启动。


        表1 “十一五”我国炼油能力地区构成变化          万t/a
                                  2005年                   2010年
    地    区                     能力   占全国百分比/%     能力   占全国百分比/%
华东(沪、浙、苏、鲁、皖、赣)    11075       34.13      16280         32.30
东北(辽、吉、黑)         8425       25.96      10150         20.14
华南(粤、闽、琼、桂)         3835       11.82       8680         17.22
西北(新、甘、青、藏、陕、宁)   4545       14.01       6900         13.69
华北(京、津、冀、晋、蒙)     2410        7.43       5050         10.02
华中(湘、豫、鄂)         2060        6.35       3240          6.43
西南(滇、川、渝、黔)          100        0.31        100          0.20
合  计                32450         100      50400           100


            表2 2010年底我国20座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统计         万t/a
  所 属 集 团     单  位        一次加工能力        备     注
中石油(8座)   大连石化    2050        —
               抚顺石化    1150        有乙烯装置
        兰州石化    1050        有乙烯装置
        广西石化    1000        乙烯装置规划中
        独山子石化    1000        有乙烯装置
        大连西太    1000        —
        吉林石化    1000        有乙烯装置
        辽阳石化    1000        有乙烯装置
中石化(11座)    镇海石化    2300        有乙烯装置
        上海石化    1400        有乙烯装置
        茂名石化    1350        有乙烯装置
        广州石化    1320        有乙烯装置
        金陵石化    1300        与扬子石化乙烯装置隔江相望
        天津石化    1250        有乙烯装置
        福建炼化    1200        有乙烯装置
        高桥石化    1130        —
        燕山石化    1100        有乙烯装置
        青岛炼油    1000        乙烯装置规划中
        齐鲁石化    1000        有乙烯装置
中海油(1座)    惠州炼油    1200        有乙烯装置
总 计(20座)               24700    


                                         “十二五”展望
  “十二五”期间,我国炼油工业将立足于满足国内市场需求,通过新建和改扩建相结合,继续实现较快发展,
炼油总规模将继续扩张,原油加工量和成品油产量将持续上升,炼油装置结构和布局将进一步调整优化,千万吨
级炼厂增至30座左右,油品质量进一步升级,外资权益能力进一步上升。
    1.炼油能力将突破6亿t,多元化竞争格局进一步发展
  若目前在建、拟建和规划中的炼油项目全部如期建成,2015年底我国炼油能力将达到7亿t/a左右;即使按
照较为保守和务实的测算,“十二五”期间我国的炼油能力也将至少增加1亿t/a,突破6亿t/a大关。值得关注
的是,国内新增炼厂中有中俄天津东方石化、中委广东石化及中科大炼油等中外合资项目,而这些合资炼厂的油
源将由这些资源国来供应。俄罗斯、科威特、委内瑞拉及卡塔尔等资源国的国家石油公司将继沙特之后进入我国
炼油市场,外资在华的权益能力将从目前的525万t/a增至3680万t/a,约占全国总炼油能力的5.3%。同时,
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大公司炼能将进一步增加,中国化工、中化、中国兵器等其他国企及延长等地方炼油
企业也将在调整中加快发展步伐,国内炼油工业的多元化市场竞争格局将进一步发展。
  “十二五”期间,中石油将立足海上、中哈、中俄和中缅原油管道四大战略通道,建设和完善东北、西北等
炼化基地,加快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大型炼化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调整区域布局,满足市场要求;利用国外资
源,合资合作发展国内炼油业务。中石化将围绕做大做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三大炼化企业集群,做精做
优沿江及内地炼化企业;同时打好合资合作牌,继续用市场换资源,加快大炼化项目建设。中海油将进一步对旗
下惠州炼油项目、海化炼厂和河北中捷炼厂等进行扩能改造,炼油能力将进一步提高。中国化工通过收购山东部
分地炼企业,炼油规模已超千万吨。中化正积极筹建泉州、舟山等炼厂。延长及山东地炼等其他石油石化企业也
将通过提高原料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能力,发展终端销售业务等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2.装置规模和炼化一体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炼油布局与区域经济更加协调发展
  随着一批大炼厂的建成和原有炼厂的改扩建投产,“十二五”期间我国炼厂的装置规模将进一步提高,中石
油和中石化的平均规模将分别提高到约770万t/a和860万t/a。未来几年我国新建的千万吨级炼油基地中多数
带有百万吨级乙烯装置,炼化一体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油气规划,未来我国将形成十大炼油
基地:规模超过3000万t/a的大型炼油基地有宁波、上海、南京、大连;规模超过2000万t/a的大型炼油基地
有茂名、广州、惠州、泉州、天津、曹妃甸。一批大型炼油基地建成后,我国将总共形成30个左右具有较强市
场竞争力的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将主要建成环杭州湾(含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西北四大炼化工业区,
形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配套的基本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到2015年我国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炼能将发生较大的变化,占总炼能的比例将比“十一
五”末有明显提高,从而与当地的区域经济更加协调发展;东北地区炼能所占比例将比“十一五”末有进一步的
下降,北油南运的局面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变。但预计到2015年,华中、西南两个地区仍将存在一定的市场
缺口,东北、西北两个地区仍将是重要的成品油外输地;而华东、华南、华北地区未来几年新建和扩建项目较多,
产能增长迅速,将能满足当地成品油的需求,形成供需大致平衡的局面。
    3.提高加工原油的适应能力,持续优化调整装置结构和产品结构
  由于世界原油的重质化、劣质化趋势及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的持续上升,更多采用劣质、重质原油生产清洁
油品将是今后我国炼油业的主要方向。继续加强炼油工业装置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增加高硫油和高酸油的加工
能力,优化资源配置与利用,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成为我国炼油业“十二五”发展的重要目标。在装置结构调
整方面,一是东部沿海地区炼厂要大力发展液体收率高、能最大限度生产运输燃料和化工用油的工艺和装置;二
是以提高油品质量为主要目标,调整内陆地区炼油厂的装置结构,适当增加高辛烷值汽油组分及煤油、柴油加氢
精制装置的产能。在产品结构调整方面,要提高高标号车用汽油、车用柴油和中高档内燃机润滑油在产品中的比
例,降低燃料油比例,满足汽车工业发展的要求,并经济可行地提高化工用油的产量以满足石化产业发展的需要。
同时,要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升级。还要推动大型石化集团开展战略合作,优化产业布局和上下游资源
的配置与利用。
  今后,我国炼油工业将根据新的形势变化,主要研究解决好以下五方面的问题:①解决重油转化的问题,提
高轻油的收率。当前我国轻油收率为75%左右,而国际先进水平达到80%或以上。②充分利用高硫、重质及含酸
原油,开发利用非常规石油资源。我国非常规资源储备量丰富,如果能得到很好开发,将给我国炼油业提供新的
原料选择和来源。③在保证交通运输用燃料供应的同时,解决好为炼化一体化型炼厂提供优质化工原料的问题。
随着我国乙烯工业的大发展,对优质化工轻油的需要量激增,如何满足其要求,将是未来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④搞好技术开发,研究开发规模化、经济实用可行的替代能源和新能源。⑤调控好炼油产能建设项目的投资、投
产节奏与布局,使之与国内需求的增长相同步,避免出现阶段性产能过剩和同业内过度竞争的情况。
     4.产品标准将不断提高,燃料清洁化趋势不可逆转
  “十二五”期间,我国车用汽柴油将在全部达到国Ⅲ标准的基础上继续进行质量升级,努力达到国Ⅳ标准,
局部地区率先达到国Ⅴ标准。为满足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清洁燃料生产的需要,我国炼油工业将在科学制定油品
质量标准化升级步伐的基础上,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通过不断优化生产方案,精心组织炼油工艺装置优化运行,
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采用自主开发的新技术、新工艺和优化调合组分等措施,努力降低油品质量升级成本,进
一步提高汽柴油质量,以满足汽车工业和环保法规的要求,逐步赶上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继续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努力实现国家提出的“十二五”
目标。
    5.生物燃料等替代能源将在科学、规范、有序的基础上得到更大发展
  目前我国替代能源的开发主要集中在生物燃料、煤基液体燃料、天然气和电动车等领域。燃料乙醇和生物柴
油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两种生物燃料。目前,我国燃料乙醇产量的增加主要受制于粮食安全问题,因此政
府和企业正在全力开发玉米秸秆、木薯和甘蔗渣等非粮乙醇燃料,以非粮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技术已初步具备商
业化发展条件;随着免征消费税政策和B5标准的实施,生物柴油的发展将提速;随着天然气工业的快速发展和
一批LNG项目的逐步建成投用,国内天然气汽车行业将有新的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提出2020年
电动车保有量达到500万辆,若该目标顺利实现,将节约和替代约400万t成品油;“十二五”期间燃料甲醇和
煤制油在克服技术经济、成本及政策等问题后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中石油、中石化及中海油等大型国企将继
续有选择、有重点地参与实用替代能源领域的开发和利用。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