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热点化工产品市场分析328
甲醇市场期待新增长点
□ 久泰能源集团营销中心 陈巧莲
进口产品来势凶猛
2010年,我国甲醇产能已超过4200万t/a,产量1575万t,进口量518万t,表观消费量2092万t。2001
年我国甲醇产能和消费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10%,2010年则分别达到50%和40%,这10年间我国甲醇产业迅猛
发展,产能已呈过剩态势。2010年全球甲醇产能分布见图1。甲醇在二甲醚、甲醇汽油和甲醇制烯烃领域的应用
富有增长性,成为未来有可操作性的替代能源。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虽然我国是世界甲醇消费大国,产能数量也十分巨大,但国内甲醇总消费量的1/4从
国外进口,而中国60%以上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这种不平衡的状态缘于以下几点:
金融危机是导火线 本世纪初我国甲醇进口量并不多,2002~2008年上半年月进口量均在10万t左右。2008
年下半年开始,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亚洲周边市场需求低迷,国外甲醇企业库存积压,迫使其采取“去库存化”
操作,同时因中国甲醇市场价格相对偏高、需求相对坚挺,故而成为国际供应商转移过剩货物的主要目标市场。
经过3个月的努力,国际低成本甲醇终于敲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大量涌入。2008年12月,我国甲醇进口量猛
增到39万t,之后一发不可收拾,进口量逐月上升,进口货大量蚕食中国甲醇市场,最高月进口量竟然达到66
万t。2007年7月~2011年1月我国甲醇进口分月统计情况见图2。
据统计,目前全球有2600万t/a左右的装置产能对我国有稳定的供应量,这些装置集中在中东、东南亚等
原料低廉且运输便捷的地区。
国际甲醇成本优势得天独厚 国外甲醇产品主要以天然气为原料,平均成本仅为国内平均水平的1/4。由于
原料廉价易得,中东和北非的甲醇产品具有绝对的成本优势(2010年底全球部分地区天然气相对价格见表1)。
国产甲醇生产成本在2000~2800元/t,其中2500~2800元/t占绝大多数,见图3。
中东和北非作为全球最大的甲醇产地,其天然气原料价格占有绝对的优势。而随着中国逐步推行低碳经济,
天然气消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有望快速上升,将导致天然气价格继续上涨,国内外成本差异持续拉大。中
东和北非地区甲醇生产规模效益尤其突出,其单套装置产能相对较大,多在100万t/a以上,而我国目前最大的
单套装置是中海油建滔,仅为80万t/a。
除生产成本优势和规模效益外,国际生产商还占有运输费用优势。中东运抵中国沿海运费仅为60美元/t,
东南亚至中国沿海运费更是低至40美元/t,而中国西北货运抵沿海港口运费多在600元/t以上。
由此,中东地区甲醇到达中国港口的价格只有约2000元/t,进口产品市场份额逐步扩大,迫使国内甲醇企
业拼命压低出厂价,成本倒挂严重。内地众多气头甲醇装置停产, 90%以上企业亏损。
反倾销终裁结果一纸空谈 在甲醇进口量激增、市场价格下滑、企业利益严重受损的情况下,2009年5月4
日,国内主要甲醇厂家联合向商务部正式申请对国际进口厂家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商务部随即予以受理并立案
调查。
反倾销立案之后,当时业内一片欢欣鼓舞,希望市场将一改颓势。此后,沙特收敛了对中国的出口,上半年
中国总体进口量减少。然而,由于案件涉及面较多,初裁结果推迟至2010年10月23日才予以公告,公告称印
尼、马来西亚、新西兰进口甲醇存在倾销,同时认定原产于沙特阿拉伯的进口甲醇不存在倾销。接下来的两个月
内,马来西亚和新西兰对中国的出口逐步变为零。2010年12月23日,商务部宣布终裁结果公布,认定初裁结论,
同时,鉴于案件的特殊情况,暂不对被调查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并对自2010年10月28日起至2010年12月
23日止征收的保证金,予以退还。
结果公布,市场哗然。资深业界人士称此类反倾销终裁结果尚属首例,市场短期价格看空,长期则利于合约
价格商谈,进口货对国内甲醇产业的威胁将长期存在。
表1 2010年底主要国家天然气相对价格
中国 7.30
特立尼达与多巴哥 2.00
阿根廷 1.60
俄罗斯 1.65
新西兰 1.50
印尼 4.60
北非 0.90
沙特 1.25
伊朗 0.75
国内市场压力仍存
由于国内甲醇需求稳定增长,同时反倾销措施对进口市场影响甚微,因此预计2011年将继续延续前两年的
高进口量,预计全年总进口量580万t。其中,由于无反倾销限制,预计中东货源(沙特、伊朗和阿曼地区)对
中国供应量将有一定增长。Methanex对中国供应量基本为合同货供应,预计稳中略有上涨;东南亚货源受装置运
行状况限制,Petronas对中国供应量将稳定在合同供应量,印尼甲醇装置对中国供应量预计也将以稳定为主。
对国内甲醇来说,煤炭、天然气价格居高不下,成本压力较大,而进口产品不断涌入中国市场,现有甲醇装
置大幅提升负荷的可能性不大,预计2011年国内甲醇产量在1750万t左右。
2011 需求期待新亮点
甲醇传统消耗领域为甲醛、醋酸、MTBE、DMF、MMA等,近几年,新应用领域二甲醚、甲醇汽油、甲醇制烯烃
等得以快速发展。2010年我国甲醇消费结构见图4。
甲醛 2010年我国甲醛企业约500家,680套装置,总产能2600万t/a,占世界总产能的47%。2010年产量
约820万t,同比增加约4%,在甲醇下游需求中占23%,年内装置开工率约48%~50%。由于甲醛终端需求长期
低迷,加上甲醇新兴下游市场的快速发展,甲醛在甲醇消费结构占比不断下滑,2007年占比曾经达37%,2010
年这一数字已经下降至23%,2011年这一比例或将继续下滑。
醋酸 2010年羰基法醋酸生产企业13家,总产能585万t/a,产量约370万t,年消耗甲醇200万t。2011
年后在建或拟建项目仍很多:江苏索普计划2011年完成90万t/a的新产能扩建,南京赛拉尼斯可能将产能扩建
至150万t/a。此外,华鲁恒升、山东兖矿、陕西榆林等也有扩能计划,年底总产能或达到735万t/a。当前醋
酸产能已出现明显过剩,拓展新的销售渠道是企业增加利润的必由之路,上海华谊公司已取得出口醋酸至欧洲的
通行证。2011年醋酸对甲醇的需求量比例有望微增。
MTBE 目前中国主要MTBE装置共有45套,产能合计350万t/a,其中中石化22套,产能110万t/a;中石
油21套,产能110万t/a;另外还有众多地方炼油厂建设的配套装置,主要集中在山东等地。就分布来看,MTBE
厂家分布相对比较分散,华东占35%,东北占25%,华中、华北、华南和西北各占约10%。2009年开始,中国MTBE
进口量猛增,2010年共进口59万t,同比增加46%;出口5.4万t,同比减少8.5%;表观消费量470万t,同比
增加36%。2011年甲醇在这一领域的应用比率有望略有增加。
DMF 2010年国内DMF产能约100万t/a,主要分布在华东,约占78%;其次是华中,约占20%,平均开工率
60%。预计近几年国内DMF产能稳步增加,2011年总产量可达63万t,甲醇在这一领域的应用比例可能有所下降。
二甲醚 2010年中国二甲醚产能900多万t/a,生产企业约85家,其中20万t/a以上企业17家。二甲醚
在国内分布相对广泛,华北占24%,华中30%,华东15%,山东11%,东北、西南、西北和华南合计占20%。2010
年全年二甲醚产量235万t,同比增加50%,开工率约26%。二甲醚行业发展潜力较大,但应用领域仍然较为狭隘,
同时由于缺乏掺混国标以及相关配套标准出台,因此前景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煤制烯烃 神华包头60万t/a MTO项目于2010年8月份顺利投产;另外神华宁煤50万t/a MTP项目也已
在2010年10月产出合格产品,但新装置运行不稳定,尚需时间调试及提升开工负荷;第三个将要投产的项目是
大唐国际46万t/a MTP项目,目前处于调试中。目前国内共有在建和拟建项目29个,总产能合计超过2000万
t/a。2010年MTP、MTO共消耗甲醇约40万t。2011年甲醇在这一领域的应用有望快速增加,这是甲醇下游极富
潜力的新兴领域之一。
甲醇汽油 2010年甲醇汽油共消耗甲醇260万t。预计2011~2012年甲醇汽油的消费增速将达到50%左右。
我国在2009年5月、7月分别出台了车用燃料甲醇及M85甲醇汽油国标,但M85甲醇汽油受众面小,有严格的适
用范围和要求,因此这两个标准的出台对甲醇在汽油领域的应用作用有限。由于M15甲醇汽油国家标准及推广规
范、运输系统等标准尚未出台,缺乏相关政策和渠道配合,使甲醇汽油发展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
另外,中国石化总裁在其2010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明确表示不希望低比例的M15甲醇汽油投放市场,担
心其公司产业链受到影响,甲醇汽油的推广遭受到三大石油央企的强大阻力。因此,甲醇汽油M15国标虽然在2008
年就已经完成,但却迟迟难以出台,至今在国家标准计划中仍处于起草阶段(M15国标项目编号:20074538-T-469;
起草单位:上海内燃机研究所、山西华顿实业有限公司、长春市汇昌实业有限公司;主管部门:中国石油化工集
团公司)。
但目前来看,甲醇汽油的发展出现提速征兆:
1.高比例甲醇汽油。2010年底,工信部组织召开甲醇汽车试点工作座谈会,指定上海华普、奇瑞小轿车、一
汽晋烨大车三家企业为高比例甲醇汽油(M85、M100)车生产企业,2011年5月起在上海、陕西、山西全面启动试
点工作,试点阶段将持续到2013年。这是国家层面首次主导开展甲醇汽油推广试点工作。
2. M15甲醇汽油。山西有2.14万辆使用M15甲醇汽油的车在试运行中。山西省共有11家企业进入政府允
许推广甲醇汽油的范围,目前主要有中石化和华顿实业公司,省内所有中石化加油站点都有M15甲醇汽油加注点,
另外,山西丹峰公司在这方面的发展速度也较快,已经在多个省市设有分公司。河南平煤蓝天和河南煤化有1800
辆车在使用低比例甲醇汽油。
综上所述,2011年极富潜力的领域存在于甲醇制烯烃和甲醇汽油两个领域,而二甲醚领域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2011年“3·15”已经过去,查处掺混二甲醚的力度似乎不比去年,因此今年甲醇在该领域的应用多于2010年可
能性大些。在上述三个领域,甲醇都是作为替代能源在使用。